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霍光輔佐劉弗陵時,在內政上秉持的是寬嚴並濟之術,在外交上亦是。

公元前87年,劉弗陵繼位第一年,匈奴人就在這年冬天入侵了漢朝邊境的朔方郡,擄掠當地官員和百姓。在漢武帝初喪之時就侵擾漢境,實屬挑釁。

只是這一次,礙於內政不穩,又是武帝初喪,漢朝並未發動大規模的反擊,劉弗陵僅派了上官桀加強北部邊疆的巡防,進入了漢朝對匈奴轉攻為守的時期。

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不過,雖然此時不是漢朝出擊的最佳時機,但並不意味著漢朝就此失去了對匈作戰的主動權。

武帝對匈奴的窮追猛打,使得匈奴人口驟減,馬匹牲畜等都不能正常孕育繁殖,亦奪取了河南、河西等廣闊的水草資源富庶之地,逼得匈奴躲在苦寒之地,生存唯艱。

因此,漢強匈弱的局面早已成型,匈奴的徹底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讓霍光和劉弗陵更為寬慰的是,未等他們出手,匈奴內部竟先起了內訌。

因為爭權奪利,匈奴的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曾讓所有匈奴人敬重的、每年一次的龍城祭祀大典,很多匈奴王都不願參與,人心渙散如此,國力怎會變強?自此,匈奴國力愈加衰落。

新的匈奴統治者因為害怕漢朝趁機來襲,在衛律的建議下,不得不主動向漢朝開口,

重提了一個話題——

和親。

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那麼,漢朝這邊是如何回覆的呢?

漢朝這邊,由霍光輔佐劉弗陵主持國家大事,霍光的意見當然是同意。為什麼?因為漢朝正在恢復元氣的時候,不宜興兵打仗,當然,這也是霍光對於漢武帝晚年保守策略的貫徹和實施。

不過呢,漢朝也有條件:和親可以,匈奴要讓那些被扣押的漢朝使者盡數歸國,比如蘇武。

誰知,匈奴竟拒絕了!給出的理由是蘇武等人已死,無人可還。

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這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了此時,匈奴的一干人等竟還在與漢朝耍心機!

正當漢使因為“蘇武已死”的消息失望之時,有一個人突然出現,揭發了匈奴的謊言。

此人正是常惠,當年跟隨蘇武一起出使的漢使之一,他因不願投降也被扣押在匈奴至今。

聽聞漢使來到了匈奴,常惠便藉機偷偷找到漢使,說:“蘇子卿沒有死,他被單于囚禁在北海之地。”

漢使聞言,憤然說道:“真有此事?!蠻胡真是本性難移,竟敢誑我們!”

常惠說:“你等直接向單于要求歸還漢使,單于一定會想方設法拒絕,你可以這樣子說……”

第二日,漢使面見單于,說:“我漢朝天子在上林苑射獵時,射下一隻大雁,誰知,這大雁的腳上竟繫著一塊寫有字的綢緞。”

單于好奇,探身向前,說:“哦?寫的什麼?”

“綢緞上寫著‘蘇武等人囿於湖澤之地’。”

聽完,匈奴單于神情驚訝,眼神急忙掠向身邊的侍從,似是想看看到底是誰走漏了消息,但見身邊侍從也是一臉驚詫,單于突然有些驚懼:莫不是神在給漢天子指示?

一陣短暫的沉默之後,匈奴單于終於向漢使道了歉,承認蘇武還活著,並答應此次讓蘇武等人歸國。

於是,被扣押匈奴十九年的蘇武、常惠等人這才得以平安回國,漢朝與匈奴也恢復了和親的關係。

不過,恢復和親,不代表“重歸於好”。

在歸還蘇武等漢使一事上,匈奴人如此不誠懇,若不是以匈奴敬畏的“神鬼”略施小計,漢朝不知還要被誆騙多久!

然而誠信這種東西對於匈奴人來說,

就像被啃食乾淨的骨頭,說丟便丟了。

果不其然,就在蘇武歸國的第二年,也就是上官桀等人謀反被平定的那一年(公元前80年),匈奴單于派遣了左右騎兵兩萬人、分成四隊再次襲擾漢朝邊境。

匈奴如此囂張,最終難免自食惡果:被斬殺、俘獲了九千人,匈奴甌脫王被生擒。

面對如此慘重的損失,顏面盡失的匈奴人竟故技重施,又一次向漢朝發出了和親的訊號……

自從公元前80年匈奴派遣兩萬騎兵入侵漢境、反被俘虜和斬殺九千人之後,本以為武帝去世、漢朝大不如前的匈奴,因為接連受挫,不得不再次重提和親之事。

如果一定要說如何評價此時的匈奴的話,那麼“厚顏”二字應是最恰當的了。

不過,匈奴似乎也覺得有些說不過去,因為害怕漢朝拒絕和親,一直不願直接向漢朝開口,而是派遣自己的使者到漢朝,在言語中多番暗示和親,對來匈漢使也優待許多,

以期能早日“重歸於好”。

漢朝這邊,雖是抱著籠絡匈奴、不宜打仗的態度,但未看到匈奴的誠意,也一直未把和親的事情提上日程。

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於是,就這麼過了兩年多,到公元前78年,按捺不住的匈奴人,因刺探得知漢朝酒泉、張掖一帶兵力減弱,是攻擊的好時候,再次派遣四千騎兵入侵漢境,以期收復舊有地區。

出乎匈奴人意料的是,漢軍早已提前得知了他們的計劃,此戰,匈奴兵僅百人逃脫,再次遭遇漢軍重創。

匈奴單于氣得幾欲發狂,更加不甘心,此後多次試探性地攻擊漢塞,但都因為漢朝烽火報警等防範設施嚴密而沒有什麼收穫,相當挫敗。

怨氣積得久了,就總得找地方發洩。匈奴單于很快找到了新的目標——烏桓。

說來,烏桓與漢朝和匈奴的淵源也算久遠。

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當年,匈奴最強大的領導冒頓單于橫掃草原,曾擊敗一個東胡族,這東胡族的殘餘部眾便逃到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兩個新的部族,正是烏桓與鮮卑。

烏桓與鮮卑兩部族,需每年向匈奴進貢牲畜、物資等,一旦有交不夠的情況,匈奴便擄了他們部族的女眷當奴婢。即使逃離了故地,他們仍舊逃離不了被匈奴奴役的命運。

但是,有一個人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此人正是漢武帝劉徹。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大敗匈奴之後,漠南幾乎再無匈奴的蹤影,烏桓部族也被從匈奴的奴役中解救出來。漢武帝劉徹便請他們到漢朝北境的遼東、上谷、漁陽、右北平一帶定居,那裡水草肥美,適宜生存。

當然,劉徹也有條件,那就是烏桓要替漢朝偵查匈奴的動靜。至少在漢朝看來,這是一本兩利的事情。

然而,烏桓部族逐漸強大,竟在匈奴單于派人入侵張掖等地的這一年(公元前78年)起兵反叛,也開始侵擾漢朝邊境,無異於西漢版的“農夫與蛇”。

那麼,匈奴單于又是為何突然將矛頭調轉烏桓的呢?

原來,是因為有人告訴匈奴單于,說烏桓曾挖掘單于祖先的墳墓!這等辱人祖先的事情,任誰都不可忍!

再加上匈奴單于本就因為在漢朝這裡接連吃敗仗的事情惱火,得知此事後,更是怒火滔天,立刻下令:

調遣兩萬騎兵,收拾烏桓!

而這些事情,漢朝也從一個匈奴俘虜的口中悉數得知。

於是,霍光當即召開了一個會議,與人商議此時是否要出兵擊退匈奴。

其實,霍光是打算出兵迎擊匈奴的,但是有一個人反對,此人正是護軍都尉趙充國。

趙充國其人,我們不得不說一下,他也是漢朝一位老將。武帝時,趙充國曾隨李廣利出征匈奴,李廣利卻在回程時被匈奴團團包圍,斷糧多日,險些全軍覆沒。

正是趙充國毛遂自薦,帶領一百多名壯士先突破重圍,撕開了匈奴包圍圈,李廣利才帶領士兵跟隨其後、突圍而出,避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所以,趙充國也不失為一名良將。

趙充國之所以反對霍光的意見,是因為他認為:烏桓幾次侵擾漢境,匈奴攻擊他們,其實對漢朝有利,有利於烏桓此後與漢更加親近。再者,匈奴現在南下侵襲的次數越來越少,漢朝卻主動出擊招惹他們,不妥!

聽著挺有道理的,但是霍光卻不甚滿意,又扭頭問另一個人,此人正是霍光的女婿、中郎將範明友。

範明友倒是沒有廢話,直言可以出擊。

霍光聞言,欣慰不已。下令,由範明友率領騎兵兩萬,從遼東出塞,迎擊匈奴。

那麼,出兵或者不出兵,究竟哪個決策更正確?

漢朝不出兵似乎沒有什麼損失。若是烏桓勝了,相當於替漢朝擊退了一次匈奴,成為漢朝的屏障,若是烏桓敗了,那麼更利於漢朝此後拉攏烏桓,共御匈奴。

但是,換過來想想,若是烏桓勝了,烏桓定會更加自大,於漢朝而言,烏桓也不算一位友好的鄰居。若是烏桓敗於匈奴,豈不也會更有利於匈奴穿過烏桓、侵襲漢境?這便是霍光與趙充國思慮不同之處。

不同的將領在不同的事態下,難免產生意見分歧。那麼,究竟是霍光的想法更正確,還是趙充國更有先見之明?

在即將發兵之時,霍光特意囑咐範明友:

“兵不空出,即後匈奴,遂擊烏桓。”什麼意思呢?即大軍不可空手而歸,如果落在了匈奴後面,便攻打烏桓。

故而,範明友出塞,沒能追上匈奴兵之後,便轉而對烏桓發動了攻擊。

此時的烏桓因剛剛遭遇匈奴的打擊,正是疲憊之際,勝負已經註定。範明友斬殺烏桓六千餘人,還斬獲了三名烏桓首領的頭顱,大勝而歸,回朝之後,因功被封為平陵侯。

匈奴的衰落 未完的鬥爭

而漢軍如此雷厲風行且猶如死神一樣冷血的做法,幾乎震撼了草原上所有部族,包括剛剛從烏桓得勝而歸的匈奴。匈奴單于幾乎是抱著“幸虧跑得快”的心態,慶幸匈奴騎兵沒有遭遇像烏桓那樣的慘境。

在此戰中,霍光在對待匈奴和烏桓這樣“不安分”的外族上,表露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強硬態度,甚至可以說,趁著烏桓剛剛遭受打擊而出兵的舉措,完全是“趁人之虛”,但是在維護國家安全上,霍光確實有著獨到的眼界。

而這樣寬嚴並濟和因時制宜的對外策略,讓匈奴今後十多年時間再不敢南下侵襲。

如今的匈奴,比武帝時竟還要更懼怕漢朝,再加之其國力衰微,漢朝徹底解決邊患問題,已是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