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國滅亡20年以後,死而不僵,為何還有人不願意剪辮子?


大清國滅亡20年以後,死而不僵,為何還有人不願意剪辮子?


眾所周知,清朝滅亡於1912年。在這一年,清朝宣統皇帝退位,宣告清朝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清朝滅亡以後,國家開始鼓勵男性剪辮子、女性不再裹腳,這本來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政策的推行並不順利,直到30年代初期,也就是清朝滅亡20年之後,仍有一部分男性繼續留辮子,女性裹腳的比例更高。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尷尬的情況呢?


大清國滅亡20年以後,死而不僵,為何還有人不願意剪辮子?


一、長期的影響根深蒂固,百姓們擔心清朝捲土重來

在清朝入關之前,中原地區的百姓們穿漢服,而且不剃髮,頭上都有各式各樣的冠。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之後,開始強迫中原地區的百姓們剃髮易服。從這個時候開始,男性必須剃頭梳辮子,女性的服裝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確實有一部分人不願意剃髮,但清朝採用了極為強硬的手段,最後,各地的百姓們先後完成了剃髮易服。清朝入關以後,總計統治了200多年,可謂根深蒂固。由於長達200多年的影響,絕大部分人已經適應了清朝模式下的生活。因此在革命之後,國家要求男性剪辮子,很多人採取了抵制態度。身體髮膚授之於父母,這是很多人的觀點。由於自願剪辮子的人太少,國家不得不命令警察和軍隊強行為大街上的人們剪辮子。在小說《阿Q正傳》中,趙家少爺進城被剪了辮子,一家人都在哭“以後的日子怎麼過。”


大清國滅亡20年以後,死而不僵,為何還有人不願意剪辮子?


由此可見,包括讀書人在內,很多人不願意剪辮子。在山東省甚至因為剪辮子的問題,出現了血案。當時,在一些清朝遺老遺少的慫恿下,沒有剪辮子的人們開始在大街上追打那些已經剪辮子的人們,前後打死6人。由於事態惡化,當地官員命令軍隊出動鎮壓。除了傳統習慣,還有就是畏懼。清朝入關初期,一系列的強硬手段,很多人都聽說過。百姓們對當時的政權缺乏信心,擔心“萬一大清國又回來了怎麼辦?”因此,一部分人拒絕剪辮子。果不其然,在宣統皇帝復辟之後,很多沒有剪辮子的百姓們非常慶幸自己的英明判斷。至於已經剪辮子的人們,則開始搶購假辮子,擔心自己的性命難保。結果,復辟的鬧劇僅僅持續了10多天,大家都是虛驚一場。但由於產生了這次鬧劇,很多人感覺自己的擔心並不多餘。偽滿洲國成立以後,很多留著辮子的遺老遺少向溥儀叩拜。


大清國滅亡20年以後,死而不僵,為何還有人不願意剪辮子?


二、宣傳手段過於單一,民眾文化水平不夠

清朝滅亡以後,國家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新規定,例如剪辮子、禁止裹腳等等。但當時的通訊手段非常有限,國家一般通過報紙進行宣傳。可是,在那個年代,文盲率很高,很多人根本不看報紙。由於政局比較混亂,軍閥混戰不斷,國家不可能組織大量的宣傳員深入田間地頭宣傳。由於文化水平不高,除了讀書人以外,很多人對於明清交替的歷史並不熟悉,清朝也有意迴避這段歷史。因此,很多民眾對之前的情況沒有清楚的認識。而且清朝建立之前和滅亡之後的情況又完全不同,很多進步思想根本無法普及。因此,在20年代後期,有的縣長報告“全縣仍有將近一半的人沒有剪辮子”,而且這不是個例。到了30年代初期,也就是清朝滅亡的20年之後,根據統計,仍有10%到20%的男性沒有剪辮子。在抗戰時期,甚至仍有老人留辮子的情況。至於女性禁止裹腳,這個傳統甚至到了建國以後才逐步被徹底廢除。


大清國滅亡20年以後,死而不僵,為何還有人不願意剪辮子?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呂思勉是我國最著名的史學大家之一,呂思勉先生回憶:在辛亥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在他的老家,有一位老鄉翻出了家裡祖傳了200多年的漢服(當時,私藏漢服是大罪),然後穿上去祖墳祭祀,並且告知列祖列宗“神州光復。”從這個老鄉的行為推測,他的先輩應該是明朝官員。這樣的情況也不是個例,與不願剪辮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朝剛剛滅亡之後,一些思想進步人士已經迅速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包括一些清朝內部的貴族們。由於辮子太長,既是洗頭也無法洗乾淨,造成衣服上非常油膩,而且梳辮子也是一個費功夫的事情。剪掉辮子以後,一些讀書人表示“終於告別了油膩之苦。”這是一個慢慢普及的過程,進入40年代以後,留辮子的男性已經大大減少。在一些經典影視劇中,一些老人的髮型比較特殊,明顯是剪辮子之後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