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造共和?段祺瑞的精神底色是清兵

說起中國近代史,“北洋之虎”段祺瑞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他四任民國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執政。有“三造共和”美譽。

三造共和?段祺瑞的精神底色是清兵

因為此人私德不錯,不貪不佔,且頗具民族主義愛國情懷。所以朝野口碑一直不錯。

有史學者這樣評論他的一生:他不建別墅莊園,不受賄賂禮品。不抽鴉片、不打茶圍,也不殉情賣官賣爵,生活簡樸,為政清廉。他有雄心抱負,果斷幹練。自信公忠謀國,不謀私利。下野之後潛心佛老之學,不問政事。朝野聞名,舉足輕重。

史學者對段祺瑞的評價,不能說全是拔高。然而,對其最高讚譽“三造共和”,卻是最值得商榷的。

所謂的“三造共和”,是為了國家民主大計,還是為了爭權奪利、滿足一己之力?很多人並沒有看清而一味推崇。我們還是讓事實說話,從他的教育經歷和思想本色說起吧。

段祺瑞,祖籍江西。出生安徽。家境起初不錯,祖父做過團練頭目,後編入李鴻章淮軍。累官提督銜記名總兵、振威將軍。到了段祺瑞出生時,祖父還依然風光。作為長孫的段祺瑞,被武將爺爺帶在身邊,並得到很好教育,被送到私塾讀書。但他不怎麼喜歡讀書,卻喜歡軍營生活。展現了武將的性格和志向。

史料記述:“祺瑞幼而岐嶷,頗靜穆,兒時嬉戲,每好整以暇,見者輒稱其沉默有度,即偶然言笑,亦不涉童騃雜沓之態。初就學於家塾,性殊強韌,同學或狎之,每持以鎮靜,若示以不屑與伍者。讀書也不甚措意,視老師宿儒,蔑如也。”

段祺瑞從小瞧不起那些之乎者也的秀才。他接觸的書籍,也不過是些四書五經的舊書。

1879年,15歲的段祺瑞遇家道中落,因為大樹倒了,祖父病逝。安葬祖父後,他想好好學習也沒機會了,因家貧輟學。怎麼辦呢?投軍。1881年,17歲的段到山東投靠時在軍中任管帶的族叔。族叔給他安排的差事是“補營哨書”。就是哨兵。但段祺瑞並不喪氣,由小小哨兵,最後一路飆升。

從以上履歷可見,段祺瑞確實是個幹練的軍人。但在人格和三觀形成的青少年時期,他沒有享受什麼正規教育,更不要說什麼近代先進思想啟蒙了。所以,怎麼可能憑空擁有共和思想呢?他所擁有的,只是和北洋大哥袁世凱一樣的武夫實用主義罷了。

何以為證?不妨再看看他的言——“治國八勿”:

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鶩時尚之紛華。此八勿,一應萬有,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這些話似乎面面俱到,但其本質不過是封建官僚治世的中庸思想,充其量是曾國藩李鴻章的衣缽傳人,如何可以和孫中山黃興之“民主共和”新人相提並論。

看完他的言,接下來再看看他的行——

1885年6月9月,21歲的段祺瑞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次年段祺瑞被徵調,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逐漸成為袁世凱重要助手。1901年11月7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並加三品銜”。1902年6月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面主持編練新軍,7月9日升道員留直隸不用,並加二品銜。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為“北洋三傑”。

1904年6月“武衛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後任“北軍”總統官。1907年9月,清政府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在討伐革命軍時,秉承袁世凱之意,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主張和議。並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1915年,袁世凱稱帝,段祺瑞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未獲任何封賞。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成為北洋皖系頭子,主持內閣,任內閣總理。1917年2月,世界一戰正酣,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大總統黎元洪表示反對,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慫恿張勳進京。而後自己討逆。趕走張勳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

1920年直奉兩繫結成反段聯盟進攻皖系。皖軍大敗。同年7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職。

1924年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政變,推翻大總統曹錕,請段祺瑞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臨時執政。段祺瑞邀請民國之父孫中山,

……

如果很多人還看不清此人真面目,那麼他接下來對待孫中山先生表現,可謂徹底撕下面具。

1924年11月,孫中山他應馮玉祥段祺瑞之邀,從廣州出發北上北京,共商國是。

已經出山的段祺瑞,應該在天津等候孫中山抵津,“共商國家大計”後再一同進京。可是,孫中山到達天津時,遇到的北洋軍閥態度卻非常冷淡。

孫中山在天津養病期間,段祺瑞等人在北京忙著推出善後會議。為了爭取列強的支持,12月7日段祺瑞竟然在接受日本記者採訪時說:“孫所言之廢除不平等條約,餘殊不能贊同。”

病中的孫中山,得知此事十分震怒。他對段祺瑞的代表怒道:“我在外面要廢除那些不平等條約,你們在北京偏偏要尊重那些不平等條約,這是什麼道理?你們要升官發財,怕那些外國人,要尊重他們,為什麼還來歡迎我呢?”

得知孫中山逝世的消息時,段祺瑞正在開國務會議。

孫中山的後事如何辦?就治喪事宜段祺瑞執政府與國民黨方面就發生了嚴重分歧。

國民黨主張國葬,段祺瑞反對。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在中央公園舉行公祭。

3月24日至4月1日公祭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各界人士前來弔唁。與社會各界痛悼孫中山先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原本答應出席公祭活動的段祺瑞卻沒有露面。公祭第一天,執政府臨時通知治喪處,段因為腳腫不能親來致祭。

至此,當世人終於看清此人真面目。總的來看,段祺瑞只是一個以傳統儒學為信條的清兵、舊軍閥。

一造共和逼清廷退位,那是奉主子命從事,跟在袁世凱後面乾的。

二造共和反袁世凱稱帝,那是因為一旦袁稱帝,他就永遠是臣,接班的是袁兒孫,沒他什麼事。

三造共和,平張勳復辟之亂。殊不知,張勳入京就是他挑動的,是為了趕走總統黎元洪,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當然,他對歷史也並非沒有一點貢獻。民族主義是他做的較好的,諸如令部下徐樹錚收復外蒙古。而民主共和則是與他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南轅北轍。這一點,如何對待北上的孫中山,從他執政時的議會制度,還有對遊行群眾的態度,一再一覽無餘。

段祺瑞的最後謝幕也與此有關。1926年,日俄在中國的利益角逐加劇,得到俄國軍火的馮玉祥部隊攻擊奉軍,在天津大沽口與日軍衝突,日本聯合七個國家對段政府發出通牒,要求中國軍隊撤出天津大沽口,此謂八國通牒。3月18日,北京數千群眾集會抗議八國通牒,段政府守軍開槍,三一八慘案發生,群眾死傷數百人,備受中外譴責。4月,馮玉祥再次倒戈,與段祺瑞反目,將其徹底趕下臺,段祺瑞之政治生涯就此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