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2011年8月5日,朱諾號木星探測器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點火升空,飛往數億公里以外的那個神秘的世界——木星。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2016年7月5日,NASA宣佈朱諾號探測器正式進入木星軌道,展開對木星的探索,並於2016年8月27日進行了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從那時開始,朱諾號就不斷地傳回木星的數據,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角來見識這顆太陽系最大的行星。

“整容”的木星

在朱諾號之前,我們看到的木星都是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而朱諾號傳回的木星照片,都是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4月12日,朱諾號傳回了一張新的木星照片,並一度上了熱搜,引得網友驚呼像梵高的名畫《星空》,還有人感慨說:“終於知道梵高的靈感來自於哪裡了。”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我們前幾天分享這張圖片的時候,有粉絲給我評論說:還是喜歡這樣的木星,以前的顏色太單調。

是啊,為啥從朱諾號開始,木星就“整容”了呢?難道朱諾號有美顏相機?

實際上,比美顏相機還嚴重,因為它不僅需要美顏,還需要修圖……

“拍照一分鐘,修圖兩小時”

以這張照片為例,其實它拍攝於4月10日,當時朱諾號位於木星上空4200公里的位置。這個位置已經非常接近木星了,考慮到木星強大的磁場和恐怖的氣旋,朱諾號幾乎已經是行走在危險的邊緣了。在這樣如履薄冰的情況下,它拍攝到了這張照片。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朱諾號與木星合影的合成圖)

照片傳回地面後,首先由NASA軟件工程師凱文-吉爾(Kevin Gill)根據原始圖像進行處理。接下來,太空愛好者邁克爾-加拉寧(Michael Galanin)進行了圖像色彩的增強處理,最終才合成這張照片,公佈於世。

我們都知道,照片裡的你和實際的你,其實是不一樣的。因為你在拍照的時候不僅會擺好pose和表情,還會開美顏、加濾鏡,拍攝多張照片,進行篩選(據說女人平均拍4張照片才能得到1張),如果必要的話,還得修個圖。所以,照片裡的你可能是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但實際上是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我們看到的天文圖片,其實也是這樣的,雖然沒有這麼誇張,或者說誇張的風格不同。

以木星為例,如果你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靠近它,那麼你看到的不是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也不是這樣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而以前那些木星的圖片,你還是有可能看到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就像我們說的,朱諾號發回來的照片,都要經過扭曲、亮度和顏色的校正。校正之後還不算完,NASA會把圖片數據傳到網絡社區上,由業餘人員進行圖像處理。圖像的處理結果因人而異,有的人會修得特別誇張,也有很多人比較注重細節,只是通過增強色彩等手段來修圖。速度快的時候,幾個小時就有處理後的圖片,慢一點的幾天能出圖。比如4月10日傳上去的圖片,在12日最終公諸於世。

那麼,這樣的修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難道就是為了照“騙”好看嗎?

天文學的照“騙”

當然不是。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NASA要求:每一位圖像處理者在發佈修過的圖片時,還要附帶上處理圖像的說明。一般來說,他們所採納的圖像,都是那種通過色彩增強效果突出木星表面氣候特徵的,比如風暴或者氣流等等。

正如《大西洋報》的Marina Koren報道的那樣,朱諾號探測器上的JunoCam成像儀是負責拍攝照片,不負責修圖。儘管天文學家們可以通過原始圖片獲取大量關於木星的信息,但是對於公眾來說,這種色彩增強後的圖片更便於大家理解。因此,天文學家們從來不反對大家對木星照片進行修飾。領導JunoCam團隊的行星科學家Candy Hansen就明確表示過:“我們不會對人工色彩嗤之以鼻,我們喜歡人工色彩。”

因此,這些色彩增強的圖片,更多的是用於科普,讓公眾更瞭解、也更熱愛天文。不過,對於天文學家來說,他們需要從照片裡獲得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

照”騙“的意義

我們重新貼上4月12日這張照片(這次是橫過來的)。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這張照片裡顯示的,是木星北半球的圖像。這片區域被稱為摺疊的絲狀區域,是正在肆虐的強烈風暴,持續不斷地拉扯、翻折木星表面的雲層。這種摺疊的絲狀區域在木星的兩個極區都有分佈,它們往往是雜亂無序、極度混亂的,一直延伸到兩個極點。

雖然旅行者號、卡西尼號和哈勃等空間探測器都曾經觀測過木星,但是沒有一個可以達到朱諾號這樣讓我們如此詳細地去了解這些風暴。朱諾號傳回的數據告訴我們:這樣的風暴不僅在廣度上非常驚人,而且還有令人震驚的深度。在不斷的翻湧過程中,它們甚至可以延伸到木星雲頂以下3000公里的位置。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南極照片,色彩斑斕的雲帶非常引人注目)

朱諾號的未來

朱諾號所剩下的壽命已經不長了,根據NASA對於其能源等方面的檢查,大概它還有不到10次近距離接觸木星的機會。除非NASA對它的控制得當,能夠延長它的壽命,否則最後一次大約在2021年7月10日。

屆時,朱諾號探測器會像之前探測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器、或者自己的前輩伽利略號探測器一樣,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墜入木星雲層深處,在信號永遠沉寂之前,儘可能多地傳輸數據,讓我們瞭解木星的雲層之下,到底隱藏著怎樣的世界。朱諾號具體將要墜毀在哪裡我們還不知道,不過我希望是大紅斑。

大紅斑是木星表面、也是太陽系迄今為止發現到最強烈的行星表面風暴,最寬的時候直徑達到40000-50000公里,足以並排方向4個地球。但是,近些年來科學家發現,肆虐了至少350年的木星大紅斑如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縮小,遠遠超過了正常的變化範圍。

除了好看,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照片還有啥用?科學家這樣說

(朱諾號探測器拍攝到的木星大紅斑照片)

關於大紅斑的真實身份,天文學家始終一頭霧水,找不到答案。這個恐怖的氣旋為何能夠肆虐數百年時間,同樣也懸而未決。我們只知道,這裡隱藏著木星大量的秘密,甚至有人懷疑它直接連通著近70000公里以下的木星核心區域。

不過,即使是朱諾號探測器墜入這裡,也不可能堅持到那麼深。2003年的時候,伽利略號探測器以17萬公里的時速墜入木星大氣,最終在雲頂下僅僅120公里的位置就徹底報廢,不知道朱諾號探測器是否能堅持得更久。不過話說回來,為了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或許科學家也不會選擇讓它墜毀在大紅斑這樣恐怖的環境中。

隨著朱諾號探測器的墜毀,人類也將開啟新一輪的木星探索之旅。據說我國也正在準備太陽系其他天體的探索計劃,我國的火星車將於今年發射,相信木星的探索也不會太遠。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