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明明違背道義,專家為何紛紛點贊

魯迅曾經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感染了無數中國人,將這些沉浸在睡夢中的國人驚醒,從而走上自救和救國之路。魯迅先生的文字不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也極具藝術造詣,所以他的存在也激發了很多文人志士,通過自己的筆觸發表愛國思想,對於推進當時的革命鬥志和文學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魯迅的

但是讓人們不解的是,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愛國思想家和著名作家,卻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樣的話,這幾句話明明違背道義,為何會出自魯迅之口,很多文學家還紛紛點贊,這確實讓人想不通。

魯迅的

首先這兩句話確實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而且單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是不廢除漢字,中國就會亡國的意思。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個問題,想要了解一句話的真實含義,一定要將其還原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出處中進行推敲,這樣才可以弄明白魯迅為什麼要說這句話,以及這句話是否真的有道理。

魯迅的

其實魯迅所提出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兩句話在1936年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很多人都對魯迅提出的觀點持否定意見,畢竟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不僅是語言符號,每一個漢字也繼承了祖先的智慧。漢字經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承載了中國的歷史發展長河,也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果廢除了漢字,國人就會失去根基,這樣看來,魯迅先生所提出的觀點確實不正確。

魯迅的

魯迅先生所說的這句話其實出自於《前進思想家魯迅訪問記》,這是一篇採訪記錄,記者在將採訪魯迅的記錄內容彙總後,其中就有這句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這句話確實是出自魯迅先生之口。魯迅之所以會說這句話,是因為在採訪的過程中魯迅先生針對一二九運動以及抗日活動等發表了個人看法,而這句引起爭議的話語就是在採訪快結束時提出的。

魯迅的

魯迅先生作為愛國志士,一直希望用文字的力量喚醒國人走上抗戰的道路,所以可想而知,在這次採訪過程中,魯迅先生的情緒非常激動,尤其是在採訪結束時,激昂的情緒醞釀已久,由此魯迅感慨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隨後魯迅也進一步闡述了其中的道理,大意是魯迅先生認為漢字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尤其是對於小孩子,學習古代漢字更是難上加難,這樣困難的學習過程自然會影響到文化吸收的速度,更加不利於和世界接軌。如果不放棄這些難讀難學的文字,國人就會和世界文化隔離,如何謀求更大更好的發展。

魯迅的

可見魯迅先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是希望可以推行簡單的文字來替代八股文,這樣國人學起來更加輕鬆,也可以更快掃盲。當時很多文人志士也十分贊同魯迅先生的觀點,希望通過文字改革為國人謀求更新更快的發展道路。所以這句話確實違背道義,但是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卻反映出人們救國愛國的急切心情,雖然意義偏頗,但是道理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