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鉢”,漲知識

2019年1月19日阜新八寶海水庫第三屆冬捕節舉行,仁者樂山、嘟嘟和我一行三人早5點摸黑在阜新市內出發,走高速很順暢,6點多就到達了八寶海水庫冬捕現場,不一會兒,遼寧省旅遊攝影協會阜蒙分會肖奇一行4人也趕到,用鏡頭記錄這一盛況是旅攝人的責任,用鏡頭詮釋了冬捕古老文化。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八寶海水庫位於阜蒙縣十家子鎮境內,始建於1958年,河床結構為玄武岩,少有淤泥,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優質水源也滋養了這裡品質一流的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鰱魚、草魚等十多個品種,尤其因出產白魚(俗稱“島子”)而聞名遐邇。這裡出產的魚味道鮮美,沒有“土腥味”,深受市民歡迎。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冬捕是北方傳統的捕魚方式,現在以查干湖冬捕為代表,已發展為旅遊產業。查干湖冬捕在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12月末到春節後是查干湖冬季捕魚時間。“魚把頭”根據經驗判斷魚群的走向,並圍繞魚群鑿出400多個小冰洞,將2000米長的大網通過相隔60米的冰洞,用傳杆、走鉤等工具在50多公分厚的冰層下慢慢形成一個碩大的“包魚圈”。每當起網時,各種魚躍出冰面,繪就一幅“冰湖騰魚”的畫面。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八寶海水庫自2016年以來連續舉辦了三屆冬捕節!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此時,冬捕工人己工作了半宿,做著佈網收尾工作,天邊剛剛露出一抹紅,各位影友開始了忙碌起來.....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隨著冬捕節開幕式的臨近,現場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水庫岸邊支起了大鍋,燉著魚湯。品嚐這魚湯,味道真鮮美。

開幕式開始,舉行了傳統的祭湖醒網儀式。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冬捕的祭祀儀式上,盛裝的蒙古族姑娘為漁工們獻上奶幹。喇嘛將懷抱的供品逐個遞給“漁把頭”, “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之後率眾喇嘛按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轉三圈並誦經。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之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之後,“漁把頭”接過一名喇嘛從供桌上端來的酒,手託酒碗,跪冰洞前,高喊:“八寶海冬捕的大網醒好了,開始祭湖了!一祭萬世不老的蒼天!再祭賜予我們生命的大地!三祭養育我們的八寶海!”。漁工手持長香祭拜。祭完湖後,“漁把頭”手裡拿著“抄撈子”,在已經鑿好的那眼冰洞裡攪了幾下,使勁往上一提,從湖裡撈出了一條活蹦亂跳的胖頭魚來。這叫“開湖頭魚”,那魚在空中不斷地扭動,落在冰面上又上跳下蹦。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祭湖醒網”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祭湖祭祀天父、地母、湖神,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二是通過祭網,喚醒已經沉睡的漁網,張網下湖,順暢平安。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早期的契丹人,每到季節性捕魚前都要搞“醒網”祭祀活動,當時的人們信奉薩滿教,認為漁網上附著有神靈,非捕魚期漁網入倉後已經沉睡多時,捕魚前需要喚醒。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到了遼代時期,遼歷代帝王每年早春都要帶領群臣浩浩蕩蕩來到查干湖邊搞“春納缽”,就是一邊行政一邊射天鵝、鑿冰取魚,將射下來的頭鵝和捕到的頭魚,烹飪燒熟後賞賜給大臣、當地部落首領和松花江北岸的女真人,以此籠絡群臣、當地部落首領和女真人。

據史料記載,遼帝聖達宗喜歡吃“冰魚”,每年臘月,便率領家眷浩浩蕩蕩來到冰凍的查干湖上紮營。命令僕人將帳篷裡的冰層刮薄,直至薄若紙片兒,冰下游動的魚清晰可見。等看夠了想吃時,便將薄冰輕輕擊破,水中鮮活的魚就會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成為案上之物,供君臣歡宴。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金人也沿襲遼俗,到了金朝末期,蒙古軍隊滅金。蒙古人信仰薩滿教,湖神崇拜,有祭祀神靈的習俗,於是成吉思汗仲弟哈不圖-哈薩爾領導的蒙古軍隊冬捕時祭祀湖神。

冬捕祭湖醒網來自早期契丹人的習俗,追溯遼代“春納缽”,漲知識

在開幕式上,進行了頭魚拍賣活動,頭魚48斤,從5000元起拍,經十幾輪競拍,最終以27000成交。我也用鏡頭記錄了這一喜悅時刻。

捕魚人在機械幫助下,收網,魚兒成群地被捕上來,獲得豐收。現場的各種魚供人們挑選, 大多都滿載而歸,我也趁機購了三條大魚,算是拍照之外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