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我們歷史上的宋朝聽起來好像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因為在很多戰爭中總是被欺負的那一方,好像在打仗這件事情上,宋代軍隊很少取得勝利。但另一方面來看,宋代的經濟卻非常發達,不論是西方史學家對當時中國經濟的評價還是生活在當時的宋朝人的作品中都有過證明。

既然不缺錢,為什麼國防和軍隊卻沒有好好建設?這主要得從社會和自然兩個角度去解釋。

宋朝是當時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富裕國家,富裕的原因和軍事的衰弱不僅僅因為政治,還和財政分配有很重要的關係,除此以外自然環境對軍事作戰影響也很大。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一、宋朝軍隊建設薄弱

  • 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們一旦上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要使天下萬民歸順,王土之中沒有反對自己的勢力。這種觀念到了宋朝依然如此,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靠著擁兵自立坐上的皇位,所以到了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概念就更加被重視。

宋朝的統治者就比較忌諱武臣的權力過大,所以宋朝就採用了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政策“重文輕武”。所以宋朝和以往的朝代不同,地方鎮藩大員都是文官擔任的,也就是說主要的權力都是在文官的手上。

宋仁宗時蔡襄便說過:“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 大臣,文士也, 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 文士也。”

宋太祖趙匡胤甚至還認為,文官掌握主要權力雖然會導致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貪汙受賄,但是一百個貪官造成的傷害也不及一個傭兵自重的武將所帶來的災難大。趙匡胤竭力主張提倡以文治國, 抑制武事, 這本來不是一件壞事,相反,趙匡胤的政策非常正確,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宋代後來的統治者們偏離了方向。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宋代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治”, 主要是以空談心 、性 、理 的“理學”為指導思想, 多是紙上談兵的空談,真正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很少能夠起到作用。他們甚至以完全不懂軍事的文臣代替武將, 擔任邊疆大帥,,這就使武人們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軍隊沒有銳氣,再加上文官貪汙,,吏治敗壞,最後導致武備廢弛。

這種對軍事的不重視使得宋朝時期的軍事始終都好像是其他政治活動的附屬品,是用來配合其他政治活動進行的一個工具性的活動。

任用文人指揮軍隊,確實可以比較方便皇帝控制,但是文人一般不會帶兵打仗,像范仲淹那樣既會寫治國之雄韜偉略摺子,又會帶兵打仗的更是少之又少。

重文輕武”政策的一大特點就是限制武官的權力,防範武官。宋朝非常重視文人的選拔,重視培養文官,但是對武將的培養幾乎是沒有的,而文官當中能文能武的人又非常少,況且宋朝統治者對文武兼備的人才總是會有很多的猜疑,這種種限制就導致了當時崇尚文采,尚武的風氣就日漸衰竭。沒有人願意發展軍事,軍隊人才儲備就出現了嚴重的斷裂,軍事發展處在一個畸形的局面中。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 財政的內藏限制了軍事的發展

雖然在政治權力上對軍隊的安排是以壓制管控為主的,但是宋朝統治者對軍隊還是非常捨得花錢的。畢竟,一來宋朝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的處境中,邊關常年動盪不安,所以派遣軍隊抵禦外敵是宋朝統治者不遺餘力支持的事情;其二,宋朝確實也有大量投資軍隊事業的資本,他們不差錢。

宋朝國家財政主要就是圍繞著軍隊開支展開的,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宋代內藏的財政主要用於軍事支出,“佐調度”“犒戍兵”沒有一項能夠離開錢財。宋朝財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到了軍隊建設上去了,每當邊疆開始打仗,軍需急劇擴張的的時候,宋朝國內的經濟就會受到影響陷入困境,即使後來設立了“元豐庫”用來解決軍需問題,內藏作為軍事財政的角色仍然十分重要。尤其在北宋時期,宋遼、宋夏關係緊張,軍需問題更是國家第一重要的問題。

其實在北宋初期,曾經流行的茶葉專賣制度就是為了補充軍需而設置的。茶葉專賣制度實際上是統治者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採用這種制度去解決軍需糧草調配的問題,主要實施的途徑是通過來往的商人週轉貨物時實現軍需糧草的調配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內藏財政也經常會起到作用。但是因為宋朝對軍事所需錢財毫不吝嗇,所以導致一旦擴軍備戰的時候,軍中出現毫無節制向朝廷索要經費的情況。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即使宋代皇室有使用內藏財政需要遵從“祖宗家法”這樣的限制,統治者們也還是會想盡辦法把軍需提供上,在這個過程中,採用的強制性儲備政策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加劇當時錢荒的狀況和對商品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

  • 戰場惡劣的天氣對作戰的影響

除了以上的社會因素對宋朝軍事的發展造成的影響之外,戰爭不可避免的還有和自然環境打交道。中國古代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天”這個因素被放在首位,可見在科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古代,自然對作戰勝敗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宋朝是一個自成立以來就多戰亂的朝代,即使宋朝的科技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說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了,但是也沒有辦法抵抗自然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元豐四年的時候,宋朝軍隊率領去攻打西夏的時候,本來有很大希望取勝,但是因為糧草沒有按期到達,士兵,戰馬都處在非常飢餓的狀態下,戰鬥力急劇下降,這時候敵方軍隊的援兵已經率軍抵達,宋朝軍隊又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大雪等惡劣天氣,沒有辦法,朝廷只能下令撤軍。

自這以後,宋朝的官員們意識到了對於行軍打仗來說,天氣的重要性,所以在選擇作戰時間的時候也就會更加謹慎。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當然,因為沒有掌控天氣情況會導致戰爭失敗,也就會有因為巧妙利用天氣的變化而取得較大勝利的情況。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抗遼名將楊庭朗,就是利用冬天氣溫低,在敵方軍隊來襲攻城的時候,命人在城牆上灌滿水,利用天氣寒冷的有利條件,將整個城牆都變成了冰牆,這樣敵軍攻城的時候就會因為太滑無法往上攀爬而放棄。這是利用天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二、宋朝經濟的繁榮發展

相對宋朝對軍事限制頗多。束縛其發展,將士鬥志不高,尚武氣息不是很濃厚相比較,宋朝對軍事“不上心”的同時,他們對經濟的發展卻格外重視。

  • 民間草市的興起

首先是民間經濟發展的繁榮,以草市發展為例。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代的時候,當時的農村商品經濟非常繁榮,在這個基礎之上形成了草市。

草市的形成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宋朝當時在賦稅制度上有很大的變革,徵收賦稅的來源很多都與市場經濟掛鉤,這就使得以農耕為生的農民們必須要走進市場從事商業活動,否則無法應對這樣的賦稅壓力。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宋代有法律規定當官的門戶和地主門戶是不需要去應徵勞役的,而這些人又都非常熱衷於經商,所以人們對經商趨之若鶩。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在草市興起的過程中,宋代朝廷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宋代不太限制商業的發展,因此對商人們的束縛也就比較寬鬆,這也為草市的興起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 朝廷政策的寬鬆支持

其次,宋代經濟政策中處處可見的民生思維也是宋代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宋代統治者比較關心百姓生活問題,在歷代的變法當中也都對減輕民間賦稅這樣的事情列為首要。

比如范仲淹提出的慶曆“十事”就是為了消除減少刻薄之法, 均賦稅、寬徭役 ;王安石變法提出的“青苗法”直接規定了減輕賦稅的內容,也是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司馬光的改革中也提到了要體恤百姓的內容。

這些變法中最能體現宋代民生思想的是歐陽修的經濟法律。歐陽修和范仲淹都是一個改革派的,他長期在外做官,與百姓交流最多,他對朝廷徭役、賦稅瞭解很深,對百姓疾苦更是親身體會,所以他的觀念就是凡事都要以百姓為主,“量民之力”而行國家經濟。

“豪橫”繁榮的宋朝,既然不缺錢,為什麼軍事卻沒有好好建設?

結語

總結以上所述,宋代是一個經濟非常繁榮的朝代,作為一個經濟強大到令西方史學家歎為觀止的國家,軍事方面薄弱得像一個先天不足的殘疾人一樣,顯然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由於政治方面對軍事的束縛,財政經濟方面的分配不均,缺乏具有正確戰略指導意識的人才等原因導致的。


參考文獻:

《論財利疏》

《宋史》

《范文正公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