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養老金,那是如何養老的呢?

在古代,社會沒有建立像現代如此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因而也沒有社保局給老人們發退休金,那麼古代的老人都是怎麼養老的呢?

有人說,古代人根本不需要養老,因為根據統計,古人的平均壽命都很低,只能活到三四十歲,實際上,這個數據是讓古代嬰兒的夭折率給拉低的。

夭折就意味著很小就死亡了,超高的夭折率會將平均壽命拉到很低,在古代嬰兒百育算是一大關,沒能活過一百天的嬰兒實在是太多了。能活過百天基本也就成了。因此也就有了嬰兒剛出生不慶祝,過了百日才隆重擺酒宴的這個習俗。

古人沒有養老金,那是如何養老的呢?


如果不算早夭,只算活過來的,那麼古代的平均壽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根據古籍記載,在一個環境較好,不遭受冰火之災,衣食充足的古代,人們基本上可以活到五十至七十歲。甚至有一些人能活到八十歲以上,而且這個比例還不算低,因此古人的養老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

在這種情勢之下,古人也早就出了一套養老的辦法,養兒防老首當其衝,這是中國沿襲千年的養老之法,中國曆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宣傳孝道,甚至將孝道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他的地位瞬間被拔高到國家的層面,上至皇帝,下至庶民,不敢不孝,不孝者人人得而責之。

古人沒有養老金,那是如何養老的呢?


在傳統文化,以孝為先之下,中國曆朝歷代都推出了一定的贍養老人政策。周王朝曾經規定,各地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相迎究禮,年滿六十歲的長者請到上座,已達到正恥位,續人倫,敬老重賢,敘事端的目的。而在漢代,國家會給年滿七十歲的老人發放亡仗,並賜予他們種種特權,雖然年滿七十歲的老人基本上就沒辦法行使這些特權了,但足以表明統治階級對老年人的尊重。

同時在徭役政策方面也有著很多減免的規定,《禮記》中記載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齊家不從政,廢己非人不養者不從政,這個意思就是,家中有八十歲和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則兒孫可以相應地減輕徭役,如果長輩有疾病,需要人照顧則兒孫中可有一人不服徭役,不僅如此,國家也沒有放棄那些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即使在古代,也存在著有政府主辦的養老機構。

古人沒有養老金,那是如何養老的呢?


南北朝時期創辦孤獨院,也就是現在的養老院,在唐代宋代得到了推廣,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就算是清朝末期,國家較為衰弱之際,對養老的支出也絲毫不吝嗇,儘管如此,在古代,絕大多數的養老責任都在子女身上,為了讓自己能夠安享晚年,不得不僅可能的多生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