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前幾天,教育部公佈了2020考研國家線安排,同時要求考研複試原則上不早於4月30日。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之前大家還在感嘆2020年就這麼過去了1/4,阿研掐指一算,一年一度的畢業季其實也並不遙遠了。


連《新聞聯播》也報道了今年畢業生所面臨的的嚴峻就業形勢。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開學遙遙無期,論文沒寫幾筆,現在連就業都成了問題,這屆畢業生也太難了吧。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阿研翻了翻熱搜,發現大家除了吐槽一下#很熱門但難就業的專業#,還暢想了自己在古代的職業——


#你的專業在古代的稱呼#


學會計在古代能幹什麼?


大家都很欣慰:看來在古代我們也是能找到工作的。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也有不知道自己能幹啥的——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圖源:大學生髮言bot


什麼?你問阿研的專業在古代叫什麼?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圖源:大學生髮言bot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其實,如果古代真的有外語專業,“翻譯官”“使節”等應該是主要就業方向。那麼在古代,究竟該怎麼稱呼翻譯官這個職業呢?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禮記》對於“譯”有如是記載: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譯”在周朝時,原本就是指翻譯北方語言的翻譯官,相應的,翻譯西方語言的翻譯官則是狄鞮,東方是寄,南方是象。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圖源:k.sina.com


這些翻譯官統稱為象胥,一般也指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員。


由於在中國古代,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常常對中原政權造成極大威脅,因此古人對“譯”的重視程度要明顯高於寄、象、狄。後來,佛經譯者在譯字前加翻,成為“翻譯”一詞,一直流傳至今。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秦時掌管外交事宜的官職稱典客,漢景帝時更名作大行令,武帝時又更名作大鴻臚,屬官有有行人、譯官及郡邸長丞等。大行令(大鴻臚)在漢時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地位很高。


為培養翻譯人才,漢朝官府還專設了外語學科。《漢書》記載:“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隨從裡有一位叫甘夫的匈奴人,成為俘虜後被漢武帝任命為張騫團隊的嚮導兼翻譯官,最終助張騫成就了通西域的偉業。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張騫出使西域,敦煌壁畫 圖源:成都博物館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唐朝時期,朝廷設有翻譯機構“鴻臚寺”,翻譯官稱作“譯語”,由二十人構成。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南北朝至唐期間佛教興盛,官方翻譯機構和譯員很多都在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唐代譯人和譯經數量的是歷代之冠。這一官署在明、清時期也得以保留。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鴻臚寺禮賓壁畫,唐 圖源:JIBAO.com


此外,中書省也配置譯語人,稱“直中書譯語”。譯語人品級地位不高,往往被委派出使西域等重要任務。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由於出現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宋朝在生員考試中增加了翻譯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內容。而遼、金、西夏也為了推行漢化政策,設立了專門的翻譯機構。遼道宗甚至還下詔制定譯史的升遷等級,按照供職時間長短和工作水平的高低決定其是否升職,以激勵譯員。


明成祖在京城首設四夷館,專門負責筆譯,隸屬翰林院,截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包括朝鮮館(朝鮮語)、日本館(日語)、琉球館(琉球語)、安南館(越南語)等附屬館18處。


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也曾兼職翻譯官,與利瑪竇等傳教士合作翻譯了《幾何原理》,堪稱中國古代看西方的第一人。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徐光啟與利瑪竇


清朝時期將“四夷館”更名為“四譯館”,乾隆年間再將“四譯館”和專門接待少數民族官員、外國使臣的“會同館”合併,改稱“會同四譯館”,分設西域、八夷兩館。


一個冷知識。以“貪”聞名的大臣和珅其實還是位翻譯人才。他精通漢、滿、蒙、藏四門語言,西藏班禪和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時都是由他處理外交事宜。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各位外語系的翻譯官,知道自己的專業在古代的稱呼了嗎?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其實也不難看出,翻譯官的職業發展史和歷史進程中的文化融合息息相關。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大環境也對外語學習者尤其是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將翻譯理論與翻譯實例相互結合?


翻譯大家如何解讀翻譯的音韻辭藻之美?


如果你對詩歌翻譯、文學研究、語言學習產生興趣,想要一探究竟。不妨從這套《譯家之言》開始讀起。(單本也可購買)


學外語在古代能找到什麼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