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魅力所在——歷史是個愛照鏡子的小姑娘(二)

偶然發生

歷史的發展是無數的偶然間構成的。這些偶然就是一個歷史。不同的偶然也許在我們看不見的世界緯度裂化為無數個平行世界,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也甚至沒有。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個瞬間一些偉大的人歷經艱難去創造文明,也有無數個瞬間這些文明遭遇了毀滅。創造文明是艱難的,而毀滅文明則只需一瞬。那麼多偉大的人嘔心瀝血的創造了我們的文明,卻要因為一場戰爭、在一瞬間被毀滅,而那些本該閃耀在我們人類星空上的人,卻因為一瞬間的失誤而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一瞬間就成了永恆,即使用千年的時光也難以贖回。

在《決定世界的一分鐘》裡,法軍元帥格魯希因為在短短一秒鐘內錯判的形勢,沒有及時支援拿破崙,錯失了良機,導致滑鐵盧戰役的失敗。滑鐵盧的失敗讓英雄拿破崙跌落凡塵,而毀滅英雄的正是一個庸人格魯希。雖然格魯希後來在每個職位上都表現出色,但他一生也不能彌補在滑鐵盧所犯的錯。茨威格在這篇文章裡認為格魯希是個庸人、畏首畏尾的人,作者慨嘆:“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世上的另一位神靈,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千年帝國的陷落》中,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佔拜占庭,拜占庭得不到歐洲的援軍幫助,但積極備戰。最後僅僅因為一扇小門沒關,土耳其軍隊順利進入君士坦丁堡,千年帝國拜占庭從此陷落了。城內百姓被劫掠了三天三夜,拜占庭帝國的文明也被毀滅。作者惋惜、感嘆:“歷史猶如人生,業已失去的瞬間,不會因為抱撼的心情而重返,僅僅一個小時所貽誤的東西,用千年的時光也難以贖回。”

相似重複

在大歷史的重要關口或者是個人的關鍵抉擇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理會歷史的教訓呢?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推動歷史前進的,在某種程度上是人性中的慾望和進取決心。物質條件的改造很容易,但是人性很難改造,杜蘭特夫婦也承認“人類的本性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人性中的慾望一旦膨脹則很難控制,所以前人犯過的錯誤後人往往還會再犯。也正由於人性的不可測,才決定了歷史的不可預測和不重複。所以,黑格爾才會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記取歷史教訓”。馬克·吐溫曾經的名言:“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短期的輝煌案例比比皆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西班牙在1649至1500年間的崛起和擴張,絕不比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迅速崛起和擴張遜色。而英國在1600至1780年間從歐洲的邊陲崛起,並作為近現代世界的第一大帝國屹立不倒長達三個世紀,就更是讓人生畏。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崛起固然可以大書特書,但即便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也都曾有過長達二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驕人業績。

但是,這些曾經有過迅速崛起輝煌歷程的國家,多數最後都沉淪了,最後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真正成為了全面的現代化國家。

結構分析

布羅代爾有句名言,歷史研究可分為傳記歷史和結構歷史。傳記歷史聚焦於人物和事件,如《史記》《羅馬帝國衰亡錄》;結構歷史關注限制歷史潮流的邊界條件,如《菲利普二世與地中海世界》《現代世界體系》。歷史就像一條河流,傳記歷史沉醉於奔騰的浪花,而結構歷史觀察河床的地形地勢。如果你看清了地勢,大河的流向便一目瞭然。

本人推薦郭建龍《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

歷史魅力所在——歷史是個愛照鏡子的小姑娘(二)

從財政角度解構兩千年的中國歷史


細微之處見真諦

長久以來,歷史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是燭照萬里的規律總結,是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這雖然是正確的,但視角實在太高了,高到沒什麼人情味。即使有些講述者有意放低視角,也只停留在廟堂之上、文武之間,關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沒了,或者說記錄很少。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底層民眾的心思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類的高度概括,很少會細緻入微地描寫。

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為什麼名揚千古?

因為他沒有泛泛地感慨一句“苛政猛於虎”,而是先細緻地勾勒出了一個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抓到了蛇,便弛然而臥;抓不到,就要被悍吏騷擾。讀者們看到這些細節,自然就能明白為何他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抓蛇,從而理解作者的深意。

只有見到這些最基層的政治生態,才能明白廟堂之上的種種抉擇,才能明白歷史大勢傳遞到每一個神經末梢時的嬗變。

萬曆年間徽州有一樁民間稅案騷亂,過程跌宕起伏,細節妙趣橫生,結局發人深省,當時的一位參與者把涉案的一百多件官府文書、信札、佈告、奏章、筆記等蒐集到一起,編纂成了一本合集,叫作《絲絹全書》。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一個地方性事件能夠保存下來如此全面、完整的原始材料。

這樁絲絹案在《明實錄》裡卻只有一句冷冰冰的記錄,但如果把《絲絹全書》裡的細節加入其中,整個事件就立刻變得鮮活起來。從官修實錄的視角來看,徽州稅案只是一句簡單的記載,記下有這麼個事就夠了。可這起案子如何而起,如何演變,如何激化成民變,又如何收場,詳盡過程還得看《絲絹全書》才能瞭然於胸。具體到每一筆銀子怎麼分攤,具體到每一封狀書怎麼撰寫,具體到民眾鬧事、官員開會的種種手段,具體到各個利益集團的辯論技巧,一應在目,恍如親臨。

推薦馬伯庸

歷史魅力所在——歷史是個愛照鏡子的小姑娘(二)

《顯微鏡下的大明》是一部精彩而稀奇、有著超高分辨率的歷史顯微鏡之書,在裡面,我們能從無數個真實的細節

歷史的魅力不僅如此,下期我們會講到同樣是讀歷史,教員和委員長讀的歷史書都是一樣的,可是教員比委員長更關注細節,歷史事件中,這個偶然的細節決定了最終的成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