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的趣史

阿卡從臺北故宮傳給我一張清代國畫。讓我看畫中的鏡子是水銀的嗎,唐朝有沒有水銀鏡?

鏡中的趣史


這幅畫是清代畫工描繪的《聖帝明王善端錄》其中《韓休為相》一段。是由清朝名臣陳世倌撰寫文字。

鏡中的趣史


說到陳世倌可能有的朋友一時反應不過來。金庸有本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其中有一個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就是陳世倌的兒子。說乾隆也是他的兒子。乾隆幾下江南都是住在他家裡。有感覺了吧。

鏡中的趣史


其實沒有陳世倌是乾隆爸爸這麼回事啊。陳世倌在《聖帝明王善端錄》文字部分註明了韓休為相的故事內容。

鏡中的趣史


韓休

韓休為人嚴峻剛直,不求取名譽權勢。等到擔任宰相後,所做所為很得當時民心。起初,蕭嵩認為韓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薦給唐玄宗。共事的時候,韓休持守正道不阿諛奉承,蕭嵩就逐漸厭惡起他來。唐玄宗有時在宮中宴飲歡樂或在苑中打獵遊玩,偶爾玩得過度,就對左右的人說:“韓休知道不知道?”話剛說完,勸諫的文書就遞上來了。唐玄宗常常對著鏡子默不作聲,左右的人說:“韓休擔任宰相以後,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為什麼不罷免他?”唐玄宗嘆息說:“我的容貌雖然清瘦,天下一定豐饒了許多。蕭嵩稟報事情常常順從旨意,他退下以後,我無法安睡。韓休經常據理力爭,辭別以後,我睡得很安穩。我任用韓休是為了國家,不是為我自己啊。”【1】

這幅古畫就是描繪了唐玄宗照鏡子的內容。門外有三個太監,其中一人正手捧奏章。大概就是韓休的吧。

問題來了,這麼大的鏡子,是什麼鏡子?是銅鏡?水銀鏡?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古銅鏡;

鏡中的趣史


埃及銅鏡

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中國古代銅鏡最早見於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

鏡中的趣史


齊家七星紋銅鏡

鏡中的趣史


齊家重環星紋鏡

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鑑。

鏡中的趣史


吳王光女兒叔姬寺籲青銅水鑑,國博

唐代的銅鏡是非常精美的。

鏡中的趣史


花鳥人物紋螺鈿青銅鏡國家博物館

韓休為想的故事是發生在唐代。唐代有穿衣鏡那麼大的銅鏡嗎?還真有。有故事為證。

鏡中的趣史


武則天

武則天本來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過世後出家為尼。風雲際會,她寫下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輾轉送到高宗李治手中,引發舊情。這事兒放到明朝或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就炸窩了。但是,這是唐朝,沒事。從漢代開始,衣冠之族就認定:父死妻其後母,是胡人風俗。唐朝皇室有濃郁的鮮卑人的血統,這事兒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看到下圖畫卷上方,假山石旁有一位紅衣黑帽的執鞭人了嗎?禮儀和清朝有點類似呢。

鏡中的趣史


唐後行從圖

李治寵幸武則天,特意在他們倆的臥室頂棚和四面全部放置了碩大的銅鏡。具體效果自己去想…估計讓李治做動作片導演應該也是出類拔萃的。有一天大臣劉仁軌急事求見,估計真是相當緊急了,皇帝就直接讓他進了臥室彙報工作。劉仁軌一看蒙圈了,嚇得驚呼:“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臣獨見四壁有數天子,不祥莫大焉。”

鏡中的趣史


白江口之戰示意圖

插一句,劉仁軌就是在白江口之戰全殲日本艦隊那位民族英雄,一戰,讓日本老實了1000年。

故事說明唐朝有大鏡子。不僅可以穿衣照,也可以不…

但是唐玄宗鏡子中的人物如此清晰,銅鏡能做到嗎?這個還真是麻煩。沒有多少文獻就此問題進行記載。一直到了明朝末年才有了對唐代鏡子的描述。

鏡中的趣史


鏡中的趣史


“凡鑄鏡,模用灰沙,銅用錫和(不用倭鉛)。《考工記》亦云:“金錫相半,渭之鑑、燧之劑。”開面成光,則水銀附體而成,非銅有光明如許也。唐開元宮中鏡盡以白銀與銅等分鑄成,每口值銀數兩者以此故。硃砂斑點乃金銀精華髮現(古爐有入金於內者)。我朝宣爐亦緣某庫偶災,金銀雜銅錫化作一團,命以鑄爐(真者錯現金色)。唐鏡、宣爐皆朝廷盛世物雲。”【2】

鑄鏡的模子是用糠灰加細沙做成的,鏡本身的材料是銅與錫的合金(不使用鋅)。《考工記》中有云:“金和錫各一半的合金,是適用於鑄鏡的合金配比。”鏡面能夠反光,那是由於鍍上了一層水銀的結果,而不是銅本身能這樣光亮。唐朝開元年間宮中所用的鏡子,都是用白銀和銅各半配比在一起鑄成的,所以每面鏡子價達幾兩銀子。鑄件上有些像硃砂一樣的紅斑點,那是其中夾雜著的金銀髮出來的(古代鑄造的香爐有些是滲入了金子的)。明朝宣爐的鑄造,是由於當時某庫偶然發生火災,裡面的金銀夾雜著銅、錫都熔成一團,官府便下令用它來鑄造香爐(宣爐的真品,其面上閃耀著金色的斑點)。唐鏡和宣爐都是王朝昌盛時代的產物。

看起來唐朝鏡子質量是過硬的,但是清晰度如何並不知道。宋應星的意思是要有水銀覆面才可以反光。這個水銀附體的技術是何時有的呢?

根據最新的研究成果,在3500年前商代早期就發明了一種在青銅器表面鎏鍍富錫銅的技術,鎏鍍富錫銅的技術一直在銅鏡的表面處理技術中應用…在古代,隨銅鏡,逐漸出口到…歐洲諸國…它對玻璃鎏錫汞齊的技術發展起到過一定作用。【3】這篇鎏鍍的論文極其重要,因為沒有發表在文物類期刊上,而不為人所知。它發表在專業期刊上,補充了文獻缺乏的證據。從技術上闡明瞭古代中國的鏡子能不能看得清楚,歐洲在玻璃上鍍金屬的工藝從哪裡來的等重要問題。下面我要稍微講一講我檢索到的這篇文章。

這其中涉及了複雜的物理化學知識,從青銅器到銅鏡,甚至越王勾踐劍。我們略去專業知識,只給出結論吧。

銅鏡鎏鍍工藝:

1製作富錫銅汞齊泥。這裡齊就是劑,配比的意思。

把一份富錫銅粉和等重汞混合。再兌入3-6份汞,使富錫銅粉比汞為4:1或7:1.

2把銅鏡打磨拋光

3把制好的齊泥抹在銅鏡表面,壓實

4烘烤去汞

5拋光

鏡中的趣史


其中不同名稱銅鏡含義如下:

墨漆古:在使水銀塗後,不必火燒,但卻應使其浸入皂礬水中一天後再取出。

白皮相:汞錫劑塗鏡後“火燒之”則成銀白皮相;

水銀沁:在富錫層表面有一層很緻密的非金態的二氧化錫薄膜。

通過表四可以看到從戰國至唐銅鏡表面成分都是富銅錫鉛合金,只有鎏鍍富錫銅汞齊的技術才可以達到這個表面成分比例。鎏鍍在戰國時候楚國就達到了“鬢眉微毫可得而察”的效果。

也就是鎏鍍後看清楚沒問題。

也就是:唐玄宗照的鏡子看清楚鬢眉沒有問題。武則天和李治也看不到馬賽克。中國古代銅鏡表面處理過關!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能夠正衣冠的鏡子必然是全身鏡。其實古代中國最早的全身鏡出現在魏晉時期。唐代肯定是更沒有問題了。在這一點上清代的畫工並沒有錯。

說回阿卡給我的題目。

這幅畫是清代人畫的,它表現的是清代的生活嗎?清代用什麼鏡子?

現代鏡子的技術哪裡來的?

順手先說磨鏡子的問題

鏡中的趣史


明代杜堇畫了一幅《磨鏡圖》

鏡子使用過一段時間後會起“霧”,需要磨光,“粉以玄錫,磨以白氈”。這就是古代磨鏡子的工作。很多人以此為生。

這種“霧”有兩種,一種是鉛在表面析出,造成起霧。

宋金時期銅鏡已經成為普通生活用品,大量普及,錫減少鉛增加。表面有微量金的存在可以吸收汞的析出。從而減少起霧。這也就是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對唐宋含金銅鏡的描述。

還有一種起霧,是由於銅錫鉛在鏡子表面共晶發生相變,晶體體積的變化導致宏觀表面微微凹凸不平造成的。這就需要磨平。經常研磨,鏡子表面不再發生相變後就不用再磨了。

磨鏡是一個技術活。如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裡說:“以水銀雜錫末,今磨鏡藥是也”。明代的劉伯溫《多能鄙事》書中,還有很詳細的配方。明朝馮夢楨在《快雪堂漫錄》中,對磨鏡藥述敘的更加具體:銅鏡鑄成後需要開光。開光用藥的製法是:好錫一錢六分,好水銀一錢。先熔化錫,然後投入水銀,二者融會後保存起來。另以上好明礬一錢六分,研成極細的粉備用。明礬即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含水複鹽,酸性,能洗滌去汙。若欲制水銀古銅鏡,可用溶錫之水銀、明礬等分,加入新鍋燒成豆腐渣狀,以少許塗鏡上後,在火上燒之。火燒溫度應在160℃以下。

杜堇《磨鏡圖》中老者身旁有個大桶,裡面裝的就是磨鏡藥。

通過磨鏡子環節可以看到,中國到明末天工開物為止都沒有近代水銀鏡。

鏡中的趣史


明代小說中有水銀鏡。

《金瓶梅》第十二回 潘金蓮私僕受辱 劉理星魘勝求財。中提到西門慶一群狐朋狗友在宴席上醜態百出。祝實念就從桂卿房裡“溜了他一面水銀鏡子”。這個水銀鏡子不是後來玻璃水銀鏡子。還是古代鎏鍍的銅鏡。“水銀沁”的銅鏡,又稱水銀青、水銀古、水銀包漿等,漢代時就有了,以白亮著稱。

鏡中的趣史


第五十八回潘金蓮打狗傷人,孟玉樓周貧磨鏡。那平安一面叫住磨鏡老兒,放下擔兒,金蓮便問玉樓道:“你要磨,都教小廝帶出來,一答兒裡磨了罷。”於是使來安兒:“你去我屋裡,問你春梅姐討我的照臉大鏡子、兩面小鏡子兒,就把那四方穿衣鏡也帶出來,教他好生磨磨。”這裡的大、小鏡子和“四方穿衣鏡“也是銅鏡。但這四方穿衣鏡就應該比大鏡子還要大是全身的鏡子。尺寸應該和韓休為相的圖中相仿。

我在文獻檢索過程中,屢次出現“明代玻璃鏡進入中國”的文字,但查來查去就是找不到出處。終於在《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1552-1773)這本書中找到了一絲蹤跡:“利瑪竇被這些可喜的成績所鼓舞…乃於1600年初…以進貢名義啟程進京…貢品中…另有三稜鏡二枚,在中國很受珍視,而在歐洲並無多大實用價值,但存放三稜鏡的錦匣是在日本精製的,其價值二十倍於三稜鏡本身。”【4】

這簡直是開國際玩笑,三稜鏡是玻璃的,但直接稱呼為玻璃鏡子,這個真不行。

鏡中的趣史


這是牛頓的三稜鏡分光實驗圖。它不是用來反光照影的啊。大家 不求甚解,以訛傳訛,貽笑大方了。也許是我文獻檢索不夠全面,期待方家斧正。我能查到的確實證據,明朝沒有。

直到了清代,才出現了玻璃水銀鏡子。

我從古畫中找證據了。

焦秉貞,清代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字爾正,山東濟寧人,康熙時(1662-1722年)官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焦秉貞是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門徒。他應該是清代前期中期的人物,他的畫作中留有西洋水銀鏡子傳入中國的證據。

鏡中的趣史


在這幅圖中,一個妃子正在用水盆洗漱。她背後的桌子上擺有一面橢圓形鏡子。旁邊兩為宮女侍奉。對面的窗戶上隱約返照出兩位宮女的身影。說明這窗戶已經是玻璃的了。這位妃子所用的梳妝鏡,已經不同於清代的銅鏡的樣式了。首先它不是臥在盒裡,使用時支撐在盒上的鏡子。其次,它繁複的花邊裝飾更接近於西洋的玻璃鏡。

鏡中的趣史


Renaud et Armide, 1732. Morceau de réception de Boucher à l’Académie royale en 1734, musée du Louvre.(盧浮宮收藏)

這是盧浮宮收藏油畫,請注意,有一位小天使用背扛這一面邊緣修飾精美的玻璃鏡子,形狀與焦秉貞繪畫中梳妝鏡類似。

鏡中的趣史


蓬巴杜夫人立於梳妝檯前,布歇,1750年

這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她的身後有一面梳妝鏡,放置的姿勢接近焦秉貞畫中的鏡子。

鏡中的趣史


這是路易十五賞賜給夫人的洛可可風格傢俱。其中有一面梳妝鏡,邊緣裝飾類似焦秉貞畫作。

鏡中的趣史


這是清代銅鏡樣式,與焦秉貞畫作中梳妝鏡明顯不符。

鏡中的趣史


這是十八世紀法國宮廷宮女梳妝場景。注意牆上的橢圓鏡子,與焦秉貞畫中的鏡子花邊裝飾是相符的。

鏡中的趣史


這是清代後期保存至今的,玻璃鏡框。可以看到玻璃鏡框和青銅鏡框是不一樣的,焦秉貞畫作中的梳妝鏡是玻璃鏡。而且對比蓬巴杜夫人所用梳妝鏡,可以看到,焦秉貞所畫妃子所用的玻璃鏡好像比法國國王情婦所用那一件更為精緻。

焦秉貞生卒年月不詳,但考慮到他是湯若望的學生,所以焦秉貞有很大概率活動於康熙前期和中期。也就是在康熙期間,宮廷內就有了玻璃鏡子和玻璃窗。

以前認為玻璃鏡子是明朝傳入的,但我只找到了宮廷畫,證明康熙年間皇宮內有了玻璃梳妝鏡。而且玻璃鏡子很是珍貴並沒有很快得到推廣,即便在皇宮內,也只是特例。到雍正時期,寵妃常用的還是銅鏡。

鏡中的趣史


鏡中的趣史


這是非常有名的雍正妃子寫真圖。可以看到妃子所用邊緣光滑的銅鏡。

焦秉貞同一幅畫作中還出現了玻璃窗。從而證明玻璃的傳入也是康熙年間的事情,這個比文獻記載要早。

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雍正九年(1731),粵海關監督祖秉圭送到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這是之前記載最早進入中國的大片玻璃。

鏡中的趣史


這是雍正帝寫真圖。可以明顯看到窗戶蒙著玻璃。可以看到遠處房間中的陳設。

到了乾隆年間玻璃窗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鏡中的趣史


畫中圓明園中宮殿裝飾這大玻璃窗,透過窗戶能看到屋內陳設。

到乾隆六年(1741),《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記載:乾隆帝為東西六宮題寫了匾額十一面,諭旨:照永壽宮式樣製作,又統配了紫檀傢俱,包括照壁、地平(屏風)、寶座、香幾一對、大櫃一對、大案一對等。紫檀傢俱呈現深暗色,會產生壓抑感,但玻璃的使用,不僅使西六宮可以使用紫檀進行大規模陳設,而且可以精雕細琢,達到新的藝術高度。

鏡中的趣史


觀復博物館清代雞翅木玻璃屏風

平板玻璃除了用在窗戶上,還製作成家居藝術品,更為珍貴。如玻璃炕屏。

鏡中的趣史


《紅樓夢》第六回中,賈蓉來向王熙鳳借一架“玻璃炕屏”,王熙鳳先是不肯借,後來經不住賈蓉軟磨硬泡,勉強答應了,傳了幾個妥當人給抬去,並再三囑咐,小心磕了、碰了要扒了賈蓉的皮。可見當時王公貴族對玻璃器物視作珍寶。

紅樓夢成書的年代正是清代乾隆年間。書中也有玻璃鏡子的記載。劉姥姥在大觀園中醉酒,闖入賈寶玉房間,曾經看到過一面鏡子。

鏡中的趣史


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紅院劫遇母蝗蟲便心下忽然想起:“常聽大富貴人家有一種穿衣鏡,這別是我在鏡子裡頭呢罷。”說畢伸手一摸,再細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將鏡子嵌在中間.因說:“這已經攔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說,一面只管用手摸.這鏡子原是西洋機括,可以開合.不意劉姥姥亂摸之間,其力巧合,便撞開消息,掩過鏡子,露出門來.”

從小說和繪畫中可以看到在清朝康雍乾時期玻璃鏡子和玻璃逐漸進入中國。首先是在宮廷流行後來在達官顯貴中逐漸普及。

鏡中的趣史


這是蓬巴杜夫人背靠穿衣鏡的油畫,尺寸與《韓休為相圖》中唐玄宗所用類似。

《韓休為相圖》是《聖帝明王善端圖》的其中一頁。陳世倌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侍讀。很可能就是這一時期,陳世倌撰寫為韓休為相配圖的文字,作為皇子的教材。這一時期與焦秉貞畫宮人梳妝圖時間彷佛。那畫中唐玄宗照的鏡子會不會就是玻璃水銀鏡呢?

一個時期畫作內容必然要體現當時的生活。咱們來舉一個栗子。宋代有一幅名畫《清明上河圖》其中最著名的部分就是虹橋。

鏡中的趣史


從畫卷中可以看到宋代的橋是木頭的。

但是到了仇英的這幅圖中,

鏡中的趣史


橋變成了石頭的,而且靠岸停放的小船上還有一面白底紅圈的膏藥旗!

鏡中的趣史


能看得見吧。這膏藥旗實際上是,明代開海禁後,商人遠洋交易過程中發現西方人都掛有國旗,就取太陽的形象代表大明,又簡單又直觀,這是中國第一面國旗啊。看過仇英畫後才知道:小日本真沒起子,連國旗都是偷咱們的。

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了,明代的仿前代繪畫也帶有明代的時代特徵。同樣韓休為相圖,唐玄宗照的鏡子,尺寸和形狀都與路易十五情婦相仿,康熙時期宮廷繪畫也反映出當時已經有玻璃窗和玻璃梳妝鏡了。那麼韓休為相圖中的大鏡子,就是清代宮廷畫師看到玻璃鏡後的作品。透露了康熙時期宮廷內已經有玻璃穿衣鏡了。

那麼,西方玻璃鏡子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

在公元一世紀,羅馬作家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提到使用玻璃鏡子的最早記錄,但這些鏡子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作為一種時髦品,背面塗金屬的玻璃鏡子是12至13世紀之交出現的,到文藝復興時期,紐倫堡和威尼斯已成為著名的制鏡中心。

鏡中的趣史


威尼斯總督府和聖馬克廣場,卡納萊託18世紀

鏡中的趣史


聖洛倫佐橋上十字架的奇蹟,1500年喬凡尼貝魯尼

14世紀初,1508年威尼斯的玻璃工匠達爾卡羅兄弟終於研製成功了實用的玻璃鏡子。他們先把錫箔貼在玻璃面上,然後倒上水銀,水銀能夠很好地溶解錫,隨後,玻璃上形成了一層薄薄的錫與水銀的合金,稱為“錫汞齊”,這種錫汞齊的本領高強,能夠緊緊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為真正的鏡子。這是西方借鑑了中國商代鎏鍍技術,在玻璃上創造出了真正意義的水銀鏡子。

這個應該是阿卡問我的水銀鏡子。唐朝時還沒有出現的。

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也是制玻璃球時在內部塗一層錫汞齊。

鏡中的趣史


小孔成像

在油畫發展史上,小孔程像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畫家先是通過小孔成像放大畫面,描繪精細結構。有了紐倫堡的新發明後,畫家就開始利用透鏡和球面鏡來作畫,使得油畫呈現出異常逼真的精細結構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繪畫技巧。通過不同年代的繪畫我們甚至可觀察到鏡子的發展歷程。

鏡中的趣史


鏡中的趣史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楊凡愛克1434年

畫中的鏡子是凸出的圓鏡。很像15世紀發明的凸透鏡。

鏡中的趣史


提香鏡中的維納斯1530年

畫中的鏡子已經是平面水銀鏡子了。鏡子厚重需要兩個人抬著。

鏡中的趣史


委拉斯貴茲《宮娥》1656-1657年

畫中小公主上方,有一面較小的水銀鏡子。鏡子輕薄了許多,懸掛在牆上,照影出公主父母的樣子。說明鏡子的製作技術的發展。

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劑混合,通過銀鏡反應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製成銀鏡。再在銀層上面塗刷上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這樣,銀層便不容易脫落和損壞。

鏡中的趣史


奧松維爾伯爵夫人安格爾1845年

畫中的鏡子尺寸明顯擴大,懸掛在牆上。這明顯已經是1835年比格爾發明的現代鏡子了。

1929年英國的皮爾頓兄弟以連續鍍銀、鍍銅、上漆、乾燥等工藝改進了此法。

鏡中的趣史


結語:

通過文獻檢索,我們瞭解到中國是金屬鎏鍍工藝先行者,在戰國時期就可以使鏡子看清眉毛和頭髮,這種工藝還傳播到西方,應用在玻璃上鎏鍍水銀。對此我深感自豪,也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通過觀察、對比中外繪畫發現,康熙年間才有玻璃梳妝鏡和穿衣鏡。歷史上的唐玄宗使用過銅的穿衣鏡,也能照的很清楚。繪畫中的唐玄宗,實際照的是康熙年間的玻璃水銀穿衣鏡。簡單的一個細節耗費了一整個春節的時間。但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搞清楚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問題,也牽扯出了一部鏡子的發展史。

【1】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一十三 .

【2】天工開物,明宋應星,冶鑄,鏡153頁,吉林出版集團,2016.6

【3】塗裝與電鍍 ,鎏鍍--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在材料表面鍍金屬的技術,吳元康,儲榮邦,2011年第二期

【4】明清間在華耶穌會士列傳,1552-1773.【法】費賴之。梅乘騏,梅乘駿譯。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啟社1997年11月,內部資料準印證(95)第069號。第36、第4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