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1日。錢學森攜帶全家踏上了回國的旅程。此時的錢永剛7歲,妹妹錢永真5歲。還是懵懂無知年齡的兄妹二人,並不能體會到爸爸這次回國到底是去幹嘛。據後來錢永剛回憶:“我和妹妹一直在甲板上跑來跑去,只知道很久過去了,船都沒有駛離港口,睡醒後才發現我們已經在海上了。”這艘郵輪一再被人提及,它被稱為"改變錢學森命運和中國科技發展進程"的一艘大船。似乎很少有人在意,從此錢學森的一對兒女命運就被改變了。
剛回國的兄妹二人,並不會講中文。因為出生於美國,爸爸又是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打小生活條件非常優越,在美國也是一直接受英語教育。畢竟年齡小學習能力強,很快他便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但是英語又不會講了。飲食是能適應的,唯一的不同就是中國當時的大環境——舉國上下“窮”。
清貧的生活條件,甚至一個星期都吃不上一回肉,讓習慣吃雞腿加漢堡的兄妹二人一時無法適應,為此錢永剛還向爸爸抱怨說:“爸爸我還是覺得美國比較好”,錢學森一臉嚴肅的回覆道:“你要記住雖然我姓錢,但是我不愛錢,美國固然好,但我們是中國人”
輟學參軍
1966年,錢永剛18歲。“那正是上大學的年齡啊,當時舉國上下停課鬧革命,哪兒還有心思學習,我在我所讀的高中混了一段時間,實在看不到前途,於是想到了參軍”錢永剛感嘆道。其實當時他的成績還是不錯的,要不是革命浪潮他肯定會跟父親一樣出色。
面對高中都沒有唸完、不得不投身參軍的兒子,錢學森也提供不了更多更優的人生選擇,沉默不語的他此刻想到就是委屈兒子了。只說一句話,"你如果真的想去,你就去吧!闖一闖,好好幹!"。他也沒有讓父親通過軍方給部隊打招呼,那時候的人也不興這個,關鍵是錢學森也不是那樣的人(這也是錢老偉大之處)。
跟家人打完招呼,錢永剛與新兵一同坐上悶罐車南下到了某部隊。到部隊後他才體會到知識分子家庭在當時社會上的處境,因為他們家是海歸家庭,所以處處都被針對。甚至在極左思想的引導下,部隊有很多人都歧視歸國的知識分子,他們總是認為“在美國如此優越的條件你都不要,卻跑回來受苦,肯定都是居心叵測別有用心,都是美國派來的間諜和特務”哎,當時的人.......我真的很無語好吧!
錢永剛說:“有時候我真的不想我是錢學森的兒子,如果不是因為他是我爸,我在部隊就不會處處被針對”,原來他在部隊一直表現的非常積極,甚至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卻因為自己知識分子家屬的身份,一直都被入黨部門拒之門外。
心灰意冷的錢永剛學會了坦蕩接受這一切,他一直忍受著來自社會各界對其父親和家庭的攻擊,忍受著各種不清不白的罪證。
他等到了機會。早已被陰沉籠罩的中國大地,終於看到了黎明的曙光。還在部隊積極表現的錢永剛,做夢也沒想到“十年文革”結束了,高考也恢復了。看到希望的他,異常興奮,終於不用忍受這一切了,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決定參加高考。
在部隊的9年時光,耗盡了他的青春。他已不在風華正茂,年近三十歲的他,面對高考還是無比忐忑,從小他念書就沒讓父母操過心,"如果不是'文革',考個不錯的大學肯定是沒問題的。"課本一放就是10年怎麼複習呢?能不能考上?他一點兒底都沒有。
"好在部隊是做技術員工作,數理化有點底子,不負所望,總算考上了大學。入學時全校一打聽,我的年齡排第三,最小的那個同學我比他大十歲,那感覺,嗨.....”
遲到的留學
來到加州理工大學求學的錢永剛已經36歲了,不同於父親錢學森,年少成名,36歲已經是加州理工大學的正教授和系主任。相信他此刻內心肯定無比複雜,但好歹他也出國留學了。
一直無法避免的問題是,一直在美國定居的堂兄弟錢永佑和錢永健,現在都已經是國際上知名的科學家,常有人拿他和在美國的堂兄弟相比:堂兄錢永佑,是世界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曾任該校生理系主任;堂弟錢永健更加大名鼎鼎,他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當接受採訪是被問:“如果當時你們沒有回國,你的成就會不會和他們一樣”時,錢永剛神情凝重,良久不語,才緩緩的說出:我媽媽曾經跟我說過,當時我父親從監獄出來,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長安慰我父親,'不要消沉,工作吧。不為政府,為孩子。孩子將來上加州理工學院免試。'後來我父親回國,臨走的時候,校長又說了,'我說過的那句話還是算數的。'後來,我去加州理工學院的時候,確實沒有讓我考試,是不是30年前校長的話仍在起作用,我不知道。"
有時他也會假想一下,如果當年一家人沒有坐船回國,如果父親還是留在美國任教,做研究,"可能我的成長會更順利一些吧!至少不會在該上大學的時候沒學上,折騰到34歲才大學畢業,40歲拿到碩士學位。"
"可是人生沒有如果,這些想法也是我說說而已,我現在不也過得蠻好嗎?自己出書 拍片,人要往前看嘛"
總結
並不是所有人都一帆風順,錢永剛是哪個時代悲劇的產物,跟他一樣的人也有很多。只能說錢老為祖國的強大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從側面說明錢老“舍小家保國家”偉大的愛國精神。假如錢永剛待在美國人生肯定會很璀璨。
同志們有任何想法,歡迎下方留言評論,謝謝
閱讀更多 五車V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