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飆升、遊行示威、囤槍……疫情正在“撕裂”美國

在23日的白宮記者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可能將社交距離準則延長至夏季初。

在此之前的17日,特朗普才剛連發三條推特,支持多州重新恢復商業活動:

LIBERATE VIRGINIA!(解放弗吉尼亞州)

LIBERATE MICHIGAN!(解放密歇根州)

LIBERATE MINNESOTA!(解放明尼蘇達州)

但民眾的抗議仍在進行。

一邊是渴望停止居家令的激昂民意,一邊是美國仍觸目驚心的疫情數據。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截至北京時間4月25日9時,美國新冠病毒肺炎累計確診916348例,累計死亡51742例,均居全球最高。

在美國,公共安全和人身自由之間的矛盾正在激化,而這只是美國疫情之下種種撕裂現象的其中之一。

焦慮與鬆弛

時間撥回到2020年1月19日。

美國華盛頓州,一名中年男子出現在當地一家急診診所,他已經有4天的咳嗽和主觀發燒史。這引起當地疫控中心的警覺,他們對他做了新冠病毒檢測。

1月21日,當地媒體報道,該男子的檢測結果為陽性,他也是在美國確認的首例2019-nCoV感染病例。

看到這則新聞時,生活在華盛頓州的華僑陳馨當時還沒有太警覺。直到幾天後,大家在華人微信群裡交流發現,儘管新冠肺炎當時在武漢已經日趨嚴重,美國也已經出現病例,但美國的管理還是非常寬鬆。

這一發現讓群裡的華人、華僑開始緊張,他們彼此叮囑,要注意防護。

但當地政府和美國居民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剛開始的時候,甚至有醫院建議醫生不戴口罩,他們擔心會給居民帶來恐慌。”陳馨告訴時代財經。

接著是伊利諾伊州、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佛羅里達州……3月17日,美國所有州都出現了確診病例,19日,美國累計病例超過一萬。自此,美國新增確診人數持續增加。

陳馨所在的華盛頓州在三月初出現了局部疫情爆發,當地一個老年生活中心發生群體感染,其中不乏死亡病例。

但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陳馨發現當地居民仍然“心大”:不戴口罩,去公園,開party……她曾在週末開車兜風,經過公園時,看到許多人在沒有防護的狀態下進行野餐。

3月23日,美國新增確診人數突破一萬,3月31日,突破兩萬。3月27日,累積確診人數突破10萬。各州的居家隔離令正是在這一危急時刻紛紛被推出。

3月30日,陳馨收到了當地政府發到手機上的“居家令”通知短信。“居家令”要求居民除採購生活必需品、尋求醫療照顧、在保持社交距離前提下進行戶外運動等基本活動外,待在家中不要外出。

感染飙升、游行示威、囤枪……疫情正在“撕裂”美国

人們在車裡排隊買外賣,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在加利福尼亞州,華僑阿韜注意到華人華僑和當地居民對待疫情的態度存在很大的區別,“我們都戴口罩、戴手套,或者大家儘量避免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了。但是老外的話,他們真的覺得沒什麼。”

這在口罩問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陳馨的公公婆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住在紐約——美國目前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直到三週之前,這兩位老人才在美國疾控中心的倡議下開始戴口罩。而此前,疾控中心的論調都是“戴口罩沒用”,這讓許多美國民眾忽視了口罩的必要性。

在疾控中心建議民眾佩戴口罩後,陳馨發現,街上戴口罩的人依然不多,僅僅在50%左右。

隨著美國疫情的持續惡化,美國採取的防疫手段也越來越嚴格,4月14日,紐約州政府發佈政令,要求該州居民在公共場所不能保持距離時,必須佩戴口罩或其他遮擋口鼻的物品。

“疫情最為緊張的時候,華人安心了,因為這些美國人真的是怕了。”一位在美華僑如是說。

經濟與安全

但為公共安全而設的強制措施引起了民眾情緒的反彈——四月中旬以來,美國多地發生反對居家令的遊行示威事件。

美國居民麥迪遜·埃爾默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建了一個Facebook頁面,計劃於本週五在威斯康星州議會大廈舉行示威遊行,以反對該州州長延長居家令的政策。

這一活動受到當地居民的支持,截至4月23日下午,有3,330名Facebook用戶表示將參加抗議活動,還有近13,000名其他用戶表示將考慮參加抗議活動。

居住在紐約的美國人郭傑瑞用視頻形式記錄了反對居家令的遊行活動。郭傑瑞分析認為,美國人反對居家令存在三個理由:有一部分人覺得疫情是假的,也有人認為疫情讓他們失去了自由,更多的人則相信沒有工作比疫情更可怕。

感染飙升、游行示威、囤枪……疫情正在“撕裂”美国

當地時間4月17日,超過200名示威者在加州南部舉行抗議,反對“居家令”/美聯社

在抗議活動頻頻發生的同時,美國多個州也宣佈有限度地重啟經濟活動。其中,蒙大拿州宣佈,教堂可在這個月26日恢復正常運作,餐廳、酒吧及賭場在27日重新營業。佛羅里達州則在4月17日限時開放了公共海灘。據報道,開放當天,海灘上便擠滿了人,而且很少有人帶口罩。

除卻社會文化因素,這些迷之行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人們正在承受疫情導致經濟下滑的一系列後果。

據美聯社報道,當下美國的失業情況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高水平,估計每6個美國工作人口中就有1人失業。截至4月18日當週,美國新申領失業援助人數約440萬人,美聯社估計,過去五個星期,總計有2千6百萬美國人申領失業援助。

阿韜在加州從事國際貨運工作,他所在的公司第一季度的營業額跟上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0%-30%,而他上個月的收入也只有之前的一半。

陳馨是一名商業分析師,因為工作需要,她會經常查看各大銀行發佈的對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預測,瞭解市場行情,從而判斷大環境對公司的影響。她對美國經濟的走向充滿擔憂。

“一開始,大家只是說會在二季度有很大的下跌,然後在三季度有一個強勢的反彈,就像一個V字形。”

“然後,大家判斷經濟的走勢可能是U字形,就是說停在谷底的時間會比較長。”

“現在,我們傾向於認為,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低迷狀態。你可以想象成一個L形。”

經濟陷入低迷,人民失業,總統特朗普也在公開場合頻頻透露出“重啟經濟”的願望。在這一問題上,美國兩黨針鋒相對。關於“重啟經濟”的討論,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發表聲明說,不遵循科學會造成更多人失去生命,也會對經濟造成更大負擔。佩洛西強調,重啟經濟必須基於科學、基於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

“因為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川普最關心的事情就是他能不能再連任。他關心這件事情,多過關心美國人民到底能不能安全度過這個難關,他把恢復經濟放在先於控制疫情的位置。”陳馨向時代財經分析。

種族與融合

病例數不斷增加,失業率居高不下,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留學的交換生寧子既擔心復工會造成疫情的失控,更擔心不復工可能導致社會動亂。這段時間,她看了不少有關人們在美國囤槍、以及美國人對華裔不友好的相關報道。

在紐約留學的大一新生小翔則在美國疫情爆發之初就從學校搬了出來,並買了棒球棒和兩個放在門上的加強鎖,“以防暴亂”他說。

阿韜告訴時代財經,他一個同在加州的朋友就在前不久買了一把槍,原因是他女朋友害怕。

疫情在美國擴散以來,華人受歧視現象多次在國內外媒體及互聯網上發酵。根據Stop AAPI Hate研究中心收集的數據(該研究中心由亞太政策與計劃委員會、華人權益促進會、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系共同創建),從今年3月19日開始的四周內,該組織已收到亞裔美國人近1500份關於冠狀病毒歧視的報告。

其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和紐約的事件佔所有報告的58%以上,亞裔美國女性受到的騷擾是男性的2.3倍。

在一個案例中,一名亞裔美國人的孩子在公園被一名旁觀者推下了自行車。在另一起案件中,一家雜貨店的門口被吐口水,並被指控與冠狀病毒有關。

亞裔美國人研究主席和教授Russell Jeung在報告中表示:仇恨事件(尤其是襲擊)數量眾多,反映了政客抨擊中國的影響。

羅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生活。她認為,美國人裡對華裔有偏見和敵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很多時候,人們以為的歧視行為僅僅是心理作用。

她用了自己的經歷來舉例,“我也會有這種擔心,這就導致別人多看我一眼,我都覺得是在歧視我。”

疫情期間,一次,羅顏去公園散步,她注意到別人看到她會繞開走,她當時很不開心“是不是把我當病毒看?”

但後來她注意到,在美國,陌生人之間都會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白人碰到白人,也會自覺繞開走。”羅顏說。

“美國本身就是多種族國家,種族衝突一直有。習慣了多種族國家文化環境的人,這次就不會有這麼大反應。”羅顏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