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能借我6萬塊錢嗎?”晚上10點多,大學同學發來長串語音,說買房還差十幾萬。


我猶豫了很久,不借,好像不近人情:借了,能不能要回來都不好說。


畢竟欠債的才是大爺。


誰年輕的時候,沒當過冤大頭呢?借錢堪稱人間第一冤。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被借錢坑慘的“好人們”


“借錢時是大爺,要錢時是孫子。”經歷過要債的人,都知道討債的痛!


安徽姑娘小薛借給朋友8萬應急,到期了朋友死活不還。逼急了,小薛砸了朋友的家。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這種極端的報復方式我們不提倡。可是小薛被朋友借錢不還,傷了感情的心情,我很能理解。


熱播劇《餘歡水》大結局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餘歡水,我想重活一遍”。結合餘歡水窩囊的前半生,我覺得這句話就像是他向世界說“不”的宣言。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借錢這件事,尤其體現餘歡水對人際關係的轉變。


餘歡水借了兄弟呂夫蒙13萬塊錢,人到中年,買房買車手頭緊了,討債也是一波三折。


而這老賴,所謂的兄弟先是發微信不回,然後騙餘歡水說在非洲。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最後理不直、氣很壯地說:“就這麼點小錢,你至於嗎!提什麼你要離婚、買車,你想要錢你直說啊!”


納悶,就這麼點小錢,你怎麼不還呢?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餘歡水被逼到崩潰,嘶吼著說出了廣大討債者的心聲:


“還錢!我現在就要!”


“這是我的錢!”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還錢!還錢!還錢!


這倆字硬硬生生把老實人餘歡水逼到面目猙獰,當著畫展上百人的面,摔啤酒瓶子。


甚至呂夫蒙說要斷交,餘歡水也認了。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一場討債,扯下成年人之間最後的體面。


誰都不想站著借錢,跪著要賬。


借錢有風險,慷慨解囊需謹慎。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這兩種錢尤其不能借!


要想不做被坑慘的老好人,那就只能做“狠人”。這兩種錢,尤其不能借。


a. 救急不救窮


當年吳孟達失業,向同班同學周潤發借錢,被周潤發拒絕了。


是周潤發窮嗎?不是。是因為吳孟達那段時間一直在賭博,把錢都輸了。周潤發再給他錢,誰能保證吳孟達之後怎麼樣呢?


雖然吳孟達有很長一段時間怨恨周潤發,可是周潤發卻是很道義的,牽橋搭線,幫吳孟達介紹工作。


在朋友想借錢時,我覺得需要像周潤發一樣有選擇地考慮對方的情況。


急,往往是人生險境。窮,必須究其原因。


救急不救窮,才是明智的選擇。


b. 遠離那些缺乏界限感的朋友


有小夥伴會說:“人家拉下面子來借錢,肯定是走投無路了才來麻煩自己的。更何況人家找自己借錢是對自己的信任,不好不借。”


很遺憾,不是每一個朋友都有界限感。


一位前同事,每個月到了8號,都會向我借300塊錢,應急還花唄,借了半年之久。


最後我發現,她是預設好了最後一道防線:我的300塊錢。


其實她每個月工資1萬多,也沒有什麼危難,精打細算是不會欠債的。


知道自己成了別人的免息小金庫,我感覺自己被騙了。終於,我拒絕了她的借錢。


不能別人一張嘴,你就認倒黴。建立界限感,首先要自己亮出態度來。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別人沒你以為的脆弱


剛剛大學畢業的妹妹,借錢給別人錢的時候,豪氣干雲,差點以為她有幾個億:


“人家跟我借,我就要借啊!有兩次,我都是從自己的借唄上借出來錢,轉給人家。”


“那個學長在我大一的時候特別照顧我。所以昨天他跟我借1000塊錢的時候,我都直接沒有問原因,直接把錢轉了過去。”


幾個菜啊……喝成這樣。


自己欠的借唄還有幾千塊錢沒還清,急著充當陳近南做什麼!


我很能理解妹妹為啥會這樣做,因為她把自己對“拒絕”的感受,投射在了別人身上。


妹妹曾經跟我借錢,被我拒絕了。


她說,她當時心裡很難過。


於是,她就認為“拒絕”會給人帶來傷害,所以自己也不拒絕別人。


其實,不敢拒絕,就是把自己內心脆弱的一面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別人沒你想象的那麼脆弱。況且你不是他唯一的指靠。


被拒絕,一定會難過。可是,你不能因此就打破門牙和血吞地去做債主。


每一個人的生存資源都是有限的。量力而行,才是對自己財務的負責。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不自量力借錢,只會讓自己委屈


借錢時,過度犧牲會造成委屈,而委屈對關係又有極大的殺傷力。


一個閨蜜跟我吐槽了她爸最近是有多麼可惡:


她爸爸一直在北京打工,給弟弟上學賺生活費。


她畢業之後,看不下去,拍胸脯說:“弟弟的學費,還有大四的生活費我包了!”


接下來的一年,閨蜜卻失業了。即便如此,她依然倔強,不願意讓爸爸擔憂,借錢給弟弟交生活費。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爸爸給弟弟三千塊錢考駕照,整個人都崩潰了。


她委屈地大哭:“我為了幫爸爸,自己揹著債幫弟弟交學費和生活費,現在看來,他明明有能力給弟弟出錢啊!”她委屈,她覺得自己做出了犧牲,而且是一場大家都不怎麼在意的犧牲。


我也很心疼這個閨蜜,因為她剛畢業,不僅給弟弟交著學費生活費,自己還揹著自己的助學貸款。


她做了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幫助自己想象出來的“弱小”家人,結果換來的只是委屈。


委屈,只會把她和家人的距離推得越來越遠——因為,人會本能地遠離讓自己委屈的關係。


正如心理諮詢師吳婉瑩在《關係界限》一書中說:


如果你一味付出,忽略了自己的需求,關係往往會達到崩潰點;


讓關係避免崩潰的唯一辦法,就是在崩潰點前,建立止損點。


勸你借錢的人,不敢告訴你這些

允許你不借錢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為什麼中國人羞於拒絕借錢?因為太多人覺得,關懷自己=自私。集體主義的邏輯是,他人的感受優選於自己的感受。


可是,自己需求無法滿足,關係便沒有意義。


同時,也會有人擔心談錢傷感情:“我拒絕給他借錢,他會把我拉黑嗎?”


不借錢確實會傷一時的和氣,但是,相比較能換來健康平衡的關係,忍受這種關係中的“張力”,我覺得是值得的。


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拒絕借錢就離開你。拒絕一次借錢不等於拒絕這段關係。


可持續的關係,有彈性。


反之,不借錢就傷了和氣的,金錢觀不一致,也沒有必要做朋友。


想明白之後,我給開頭提到想借我6萬塊錢的大學同學,轉過去1萬,附上一段話:“明年我要換工作,交房租,所以需要預留一部分錢。只能幫助你這麼些了。”


這段話發出去的時候,我心裡舒了一口氣:雙方感受都考慮到的感覺,真好啊!


人還是要“狠”一點,“自私”一點。與其過分討好別人,不如多愛自己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