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不容錯過的紀錄片:溼地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被稱為“地球之腎”的溼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溼地與我們的關係,往往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密切。

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入海口,河網密集,地勢平坦,擁有豐富的溼地資源,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也是從溼地中一穿而過。目前,廣州溼地面積達79284公頃,佔全市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溼地公園總數已達19個,未來還將大力推進多類型、多層級、多功能的溼地公園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時今日,對溼地生態的保護,也透露著廣州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在擁有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能遙望星空、看見青山、聞到花香。

今年最不容錯過的紀錄片:溼地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6月18日,由廣州廣播電視臺與廣州市南沙人民政府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溼地的力量》將與觀眾見面。作為廣州有史以來第一部自然類紀錄片,《溼地的力量》的拍攝長達三年。三年的時間裡,攝製團隊以日拱一卒的匠人精神,每天穩打穩紮、全程跟蹤,第一次完整呈現了珠三角地區的溼地生態物種故事,使得《溼地的力量》具備獨一無二的影像價值,成為今年最好看、最不容錯過的一部紀錄片。

今年最不容錯過的紀錄片:溼地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1、先天的地域優勢

珠江三角洲地處太平洋西北海岸、北迴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潮起潮落,海水日復一日的沖刷,使得這片土地平坦齊整;常年的溫潤多雨,造就了鬆軟肥沃的土壤環境,充滿無限生機;與此同時,洋流將豐富的魚蝦類海洋資源帶到了珠江三角洲,孕育出生機勃勃的溼地樂土。

溫潤的氣候,充足的水源,豐盛的食物,對鳥類而言,溼地是理想的棲息地。每年秋末冬初,從遠方遷徙而來的候鳥,在這裡休養生息,度過冬季。

珠三角的“候鳥天堂”——廣州南沙溼地,每年吸引了數萬只候鳥棲息過冬,數量佔廣州市候鳥總數的50%以上。到目前為止,在南沙溼地監測發現的鳥類超過200種。

《溼地的力量》記錄了世界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的生存狀況,同時從多角度記錄了珠三角地區常見物種的故事,如小白鷺、蒼鷺、反嘴鷸等等。這些常見的物種看似普通,但在世界範圍來看,很有可能是“缺席”的狀態。《溼地的力量》如此長時間跨度、大費周章的完整記錄,不僅使得這部紀錄片成為

“只有珠三角才有的”珍貴自然文獻,更為重要的是,它是迄今為止、唯一有資格代表珠三角去與其他地區、乃至其他國家進行“物種對話”的自然類紀錄片。

2、飲食文化背後的溼地力量

廣府美食最講究食材的運用。通過搭配品種豐富的食材,烹飪出既原汁原味、鮮美可口,又溫潤滋補的美食。我們在稱讚這天賜般的嶺南美果佳餚的時候,卻總是容易忽略背後來自溼地的力量。

溼地常年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從這裡衍生了珠三角獨有的“基塘”農業。在“基”農業中,果基農業文化已有千年歷史。僅在廣州,荔枝、香蕉、木瓜、菠蘿、龍眼、楊桃等嶺南佳果就有500多種,琳琅滿目、產量富庶。這些食物循著嶺南美食脈絡,進入了廣州人日常的滋養煲湯、滋潤糖水,和各類鮮美的餐食輔佐中。

今年最不容錯過的紀錄片:溼地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3、溼地賦予嶺南的民俗鄉愁

潮漲潮落為珠三角地區帶來了軟爛的淤泥。生長在溼地淤泥裡的紅樹林,既能有效淨化城市汙水,更能減緩海水對陸地海岸的直接衝擊,甚至在臺風天發揮重要的城市保護作用。在嶺南文化中,也有一項民俗活動與溼地淤泥密切相關,那就是——藏龍和起龍船。

扒龍船是珠三角居民在端午佳節的特色民俗活動。村民們自古以來採用密度較大的坤甸木作為製作龍船的材料,還運用一項獨特的藏龍技巧——把龍船身藏進河涌的湧底,再用溼滑的河泥包裹龍船。喜陰喜溼的坤甸木龍船,經溼土的滋養,會越發結實耐用,可以歷經數百年之久。溼地,數百年來都無聲地參與到了這一具有濃烈嶺南文化氣息的龍船競渡活動中來。

今年最不容錯過的紀錄片:溼地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珠三角獨特的地域優勢,孕育了溼地的獨特魅力。而溼地孕育的不止是多樣的生物物種,更是這片土地的飲食、民俗、文化、風情、鄉愁……當人類沿著自己的腳步蹤跡尋根溯源,認識到地球家園的美好,並決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溼地的生態保護是他們無法迴避的議題。紀錄片《溼地的力量》對此提供了深刻的觀照。

今年最不容錯過的紀錄片:溼地比你想象中更有趣

見證著嶺南故事、承載著嶺南文化的溼地,力量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廣州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用一部恢弘又細膩的匠心鉅作《溼地的力量》,希冀再次引起人們對溼地的重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將“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特徵,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擔當。

通過認識溼地、珍惜溼地、保護溼地,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