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窮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何以為家》:窮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早知道這部電影,一直沒有勇氣去看,非常害怕陷入情緒深淵。這次有疫情墊底,一鼓作氣看了。居然還好,我是不是有些冷血了?

《何以為家》是一部劇情非常簡單的電影。在黎巴嫩一個小鎮上,12歲的男孩贊恩是一個貧窮的、子女眾多的敘利亞難民家庭的長子,每天像機器一樣工作、照顧一串弟妹,因為沒有身份證明,他也不能上學。父母為了緩解生活壓力,把他只有11歲、剛成人的妹妹嫁給超市老闆的兒子。贊恩拼盡全力也阻止不了,憤而離家出走。遇到好心的埃塞俄比亞非法移民、單身母親拉希爾,拉希爾收留了贊恩,讓他幫忙照顧不滿一歲、不敢讓人知道的兒子,她自己則努力賺錢想買一個身份證明。到處籌錢的拉希爾因非法身份突然被抓起來,無法通知贊恩。贊恩不得不帶著正在蹣跚學步的孩子艱難謀生,最後實在過不下去,輕信了早就想要拉希爾孩子的辦假證的人販子的話,把孩子交給他。人販子承諾,只要贊恩有身份證明,就可以把他送到歐洲那些富裕的國家去。贊恩回到父母家找身份證明,得知11歲的妹妹懷著孩子被折磨至死,完全崩潰的贊恩,提刀衝去捅傷妹夫。他因此坐牢,在牢中,母親來看他時,聲稱真主拿走了妹妹,又送來一個,因為她又懷上了孩子。贊恩絕望地罵母親是畜牲,扔了她帶來的東西。隨後,他正式起訴父母,不該沒有撫養能力卻拼命生孩子。電影最後,稍微給了一些希望:贊恩的遭遇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拉希爾的孩子被警察解救歸還給她,贊恩也得到一張身份證。


這部電影的大背景,是飽受戰爭之苦的中東。電影中除了人物對話中會帶出一些大背景,並沒有直接去表現戰爭傷害。看的時候,可以放下國,只去看家——

看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窮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電影中有兩位在貧困中掙扎的母親。一位是從敘利亞逃難過來的贊恩的媽媽,有丈夫有家,孩子應不少於五個,且還在繼續生;另一位是從埃塞俄比亞非法移民過來的拉希爾,以黑身份獨自在黎巴嫩打拼,生了個沒有身份沒有父親的孩子,不管多麼艱難,也不肯把孩子送人換來好一點的生活。


時代的灰,均勻地落在所有窮人的身上。


這部電影是抨擊時代嗎?在我看來不是,從我開始知道看世界時便知道的中東戰亂,幾十年來沒平息過。當國的苦難結束無望時,家的支撐才更顯得重要。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主創們,已經沒有力氣去揭露什麼時代,他們只想談談灰。

整部電影,唯一讓我覺得有一口惡氣吐出,就是贊恩罵他媽媽“畜牲”的時候。

國是不國,但這個家何以也不成其為家?

主要責任在贊恩的父母。他們沒有能力撫養孩子,卻一個接一個地生孩子,還希望生女孩子。生下來幹什麼?等女兒一來月經,就可以把她嫁給某個男人,只要這個男人拿得出一點財物來交換。

贊恩的媽媽在法庭上,面對女律師的質疑,理直氣壯地強調窮人生活不易,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我吃了苦我愛孩子我在貧窮中堅持過來了,所以你們這些沒經歷貧窮的人沒資格指責我——這是一套多麼道義正確的說辭!然而,就是這位母親,在她11歲就被嫁出去的女兒懷著孩子被折磨至死時,她居然自己又懷上了一個孩子。她還說這是禮物,還指望因為傷心妹妹慘死傷人坐牢的12歲的兒子,能為此感到高興!

就算其他人沒資格指責她,贊恩絕對有。

他父母生下他,就僅僅是生下他。才12歲,他每天的日子就是打工、賺錢,還要照顧弟弟妹妹,背上馱一個手上抱一個,沒有童年吃穿皆愁不能上學。這樣艱難的生活中,善良的贊恩還拼命保護妹妹。發現妹妹第一次來月經,他緊張得要死。因為他知道,他的父母早就等待這一天,等待可以賣女兒的一天。贊恩千方百計教妹妹隱瞞,終究還是瞞不住。他的拼命阻止,只換來母親的打罵,父親親自把11歲的女兒扛在肩頭送到別人家。

這樣的父親,在女兒死後,他還在法庭上強調自己沒有錯。他還覺得委屈,因為他從小就是這麼過來的。他說他要是有得選,他會比所有人過得都好。不斷地生孩子,就是他的選擇啊!他說,只有不斷生孩子生活才有希望,所以一直生。

這真是對希望最無情的踐踏。


贊恩都因為妹妹的死殺人未遂而坐牢,他媽媽跑到牢裡告訴兒子自己又懷了孩子的喜訊,她說希望還是個女兒,繼續用她死去女兒的名字。

我真的很難理解,在那樣的生存狀況下,女兒那樣慘死,兒子離家出走又憤而殺人,家裡還有一屋子嗷嗷待哺的孩子,這對夫妻是哪裡來的生育慾望?怎麼能夠的男歡女愛?

贊恩沒說錯,他父母就是畜牲,只有動物才會在這種情況下,還堅持本能吧?

不是所有苦難都值得同情。贊恩的父母不配擁有贊恩這樣的兒子。贊恩的苦難與不幸,不是因為戰爭,是因為他是他父母的兒子。

他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何以為家。

看這部電影,如果只會把批評指向贊恩的父母,肯定會被人說是格局太小,或者說把一部偉大的電影給看扁了。

但我一口氣看下來,《何以為家》沒談大事,就是說家,說窮人家,說窮人家的扁。

這讓我想起剛剛在奧斯卡上大出風頭的《寄生蟲》。

這兩部電影都是以家庭為單位,講窮人的生存故事。

一個是戰亂不斷的中東國家的窮人家庭,一個是可算髮達國家的韓國窮人家庭。完全不同背景不同性質的窮人家庭,怎麼就窮得這麼相似?

不是說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麼?

難道以貧富論,是貧窮的家庭大都相似,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富法麼?

國家背景自然是重要,但人要窮起來,根本不關國家發達與否什麼事。


《何以為家》:窮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把窮人放在發達的韓國:一家四口,全部正當做事之年,沒有生老病死困擾,這樣一家人,也可以窮到骨子裡都散發窮味;

把窮人放到戰亂不斷的中東:沒有身份沒有穩定工作沒有固定收入沒有自己的住房養活自己都困難,這樣一對夫妻,可以不間斷地一直生孩子,生到家裡滿地爬的都是孩子,大孩子照顧小孩子,夫妻兩繼續生……

他們自覺地做窮人,卻沒有窮人的覺悟。

窮人的覺悟是什麼?要麼你安於貧窮不抱怨,要麼你努力奮鬥擺脫貧窮。

不管是韓國的那一家窮人,還是中東的這一家窮人,他們都沒這覺悟。他們都覺得不是自己的錯,是窮的錯,是社會的錯,是富人的錯。他們是受害者。

其實不是。

至少在這兩個家庭身上,窮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貧窮是他們貧窮的通行證,也是墓誌銘。

他們在什麼環境下,都會是窮人。這不是詛咒,是客觀描述。


很多人說,現在寒門再難出貴子。意思是窮人很難改變貧窮的命運。真的是這樣?我記得高曉松說過,他上清華時,班上有27個同學來自農村。這27個同學以及他們的後代,整體改變命運。改革開放二十年,足以讓偶然窮的那一部分憑自己的努力不再窮。而必然窮的那些人,他們始終停在原地。在平凡以及不平凡的世界裡,孫玉厚的窮是時代造成的偶然窮,孫玉亭的窮是與時代無關的必然窮。


寄生蟲中,讓窮人特別敏感甚至不惜為此殺人的他們身上的窮味,不是環境賦予的。甚至可以反過來說,是他們身上的窮味,讓環境看上去也是窮樣。

何以為家中,贊恩父母想用生孩子來換好生活,最後卻責怪是這個社會,逼得窮人不得不犧牲孩子。同樣可以反過來說,是他們把生孩子作為脫貧的手段,讓這個社會對窮人的孩子更加殘忍。

有的時候,真不是別人看扁了窮人,是有的窮人確實是扁的,怎麼看都扁。


贊恩為什麼要把他的父母告上法庭?

他不是想送他們坐牢,也不是想要他們的道歉,更不是想要得到任何補償。贊恩這樣做,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要徹底否定他父母的價值觀——如果他們那也算價值觀的話。

贊恩是他們家一堆孩子中變異的那一個。包括他最疼愛的可憐的妹妹,那個小姑娘對結婚可能帶來的物質上的好處,也是糊里糊塗地有些嚮往的。如果不是贊恩魚死網破的掙扎,他們一家所有孩子的未來,要麼死,要麼重複父母的人生——他們可能不窮?怎麼可能擺脫貧窮?


不是所有貧窮都是客觀的、被動的。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很多人的關注與同情,都在動亂國家窮人的不幸上。這確實是大背景,但我看的時候,尤其是看贊恩一家人的時候,同情不起來。據說這部電影,是根據演贊恩的小演員(真名出演)的真實經歷拍攝的。怪不得那個從來沒有演過電影,被導演從貧民窟找來的小孩,會演得那麼好!真的一點演的痕跡都沒有,跟紀錄片似的,特別是他常常飽含憤怒、憂傷與絕望的眼神,那就是真的。這小演員一家人的命運因這部電影改變,但這種,真的是天上掉餡餅,比被雷劈中的概率還小。


何以為家,是批判某些窮人的電影。

對窮人的窮必須予以同情與理解,是全世界的道義正確、ZZ正確。可是,當窮人家那個苦苦掙扎的、絕望的孩子,親自站出來批判的時候,繼續為那樣的窮辯護,才是不道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