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穷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何以为家》:穷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早知道这部电影,一直没有勇气去看,非常害怕陷入情绪深渊。这次有疫情垫底,一鼓作气看了。居然还好,我是不是有些冷血了?

《何以为家》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在黎巴嫩一个小镇上,12岁的男孩赞恩是一个贫穷的、子女众多的叙利亚难民家庭的长子,每天像机器一样工作、照顾一串弟妹,因为没有身份证明,他也不能上学。父母为了缓解生活压力,把他只有11岁、刚成人的妹妹嫁给超市老板的儿子。赞恩拼尽全力也阻止不了,愤而离家出走。遇到好心的埃塞俄比亚非法移民、单身母亲拉希尔,拉希尔收留了赞恩,让他帮忙照顾不满一岁、不敢让人知道的儿子,她自己则努力赚钱想买一个身份证明。到处筹钱的拉希尔因非法身份突然被抓起来,无法通知赞恩。赞恩不得不带着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艰难谋生,最后实在过不下去,轻信了早就想要拉希尔孩子的办假证的人贩子的话,把孩子交给他。人贩子承诺,只要赞恩有身份证明,就可以把他送到欧洲那些富裕的国家去。赞恩回到父母家找身份证明,得知11岁的妹妹怀着孩子被折磨至死,完全崩溃的赞恩,提刀冲去捅伤妹夫。他因此坐牢,在牢中,母亲来看他时,声称真主拿走了妹妹,又送来一个,因为她又怀上了孩子。赞恩绝望地骂母亲是畜牲,扔了她带来的东西。随后,他正式起诉父母,不该没有抚养能力却拼命生孩子。电影最后,稍微给了一些希望:赞恩的遭遇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拉希尔的孩子被警察解救归还给她,赞恩也得到一张身份证。


这部电影的大背景,是饱受战争之苦的中东。电影中除了人物对话中会带出一些大背景,并没有直接去表现战争伤害。看的时候,可以放下国,只去看家——

看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穷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电影中有两位在贫困中挣扎的母亲。一位是从叙利亚逃难过来的赞恩的妈妈,有丈夫有家,孩子应不少于五个,且还在继续生;另一位是从埃塞俄比亚非法移民过来的拉希尔,以黑身份独自在黎巴嫩打拼,生了个没有身份没有父亲的孩子,不管多么艰难,也不肯把孩子送人换来好一点的生活。


时代的灰,均匀地落在所有穷人的身上。


这部电影是抨击时代吗?在我看来不是,从我开始知道看世界时便知道的中东战乱,几十年来没平息过。当国的苦难结束无望时,家的支撑才更显得重要。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创们,已经没有力气去揭露什么时代,他们只想谈谈灰。

整部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有一口恶气吐出,就是赞恩骂他妈妈“畜牲”的时候。

国是不国,但这个家何以也不成其为家?

主要责任在赞恩的父母。他们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却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还希望生女孩子。生下来干什么?等女儿一来月经,就可以把她嫁给某个男人,只要这个男人拿得出一点财物来交换。

赞恩的妈妈在法庭上,面对女律师的质疑,理直气壮地强调穷人生活不易,我穷我有理我弱我有理,我吃了苦我爱孩子我在贫穷中坚持过来了,所以你们这些没经历贫穷的人没资格指责我——这是一套多么道义正确的说辞!然而,就是这位母亲,在她11岁就被嫁出去的女儿怀着孩子被折磨至死时,她居然自己又怀上了一个孩子。她还说这是礼物,还指望因为伤心妹妹惨死伤人坐牢的12岁的儿子,能为此感到高兴!

就算其他人没资格指责她,赞恩绝对有。

他父母生下他,就仅仅是生下他。才12岁,他每天的日子就是打工、赚钱,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背上驮一个手上抱一个,没有童年吃穿皆愁不能上学。这样艰难的生活中,善良的赞恩还拼命保护妹妹。发现妹妹第一次来月经,他紧张得要死。因为他知道,他的父母早就等待这一天,等待可以卖女儿的一天。赞恩千方百计教妹妹隐瞒,终究还是瞒不住。他的拼命阻止,只换来母亲的打骂,父亲亲自把11岁的女儿扛在肩头送到别人家。

这样的父亲,在女儿死后,他还在法庭上强调自己没有错。他还觉得委屈,因为他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他说他要是有得选,他会比所有人过得都好。不断地生孩子,就是他的选择啊!他说,只有不断生孩子生活才有希望,所以一直生。

这真是对希望最无情的践踏。


赞恩都因为妹妹的死杀人未遂而坐牢,他妈妈跑到牢里告诉儿子自己又怀了孩子的喜讯,她说希望还是个女儿,继续用她死去女儿的名字。

我真的很难理解,在那样的生存状况下,女儿那样惨死,儿子离家出走又愤而杀人,家里还有一屋子嗷嗷待哺的孩子,这对夫妻是哪里来的生育欲望?怎么能够的男欢女爱?

赞恩没说错,他父母就是畜牲,只有动物才会在这种情况下,还坚持本能吧?

不是所有苦难都值得同情。赞恩的父母不配拥有赞恩这样的儿子。赞恩的苦难与不幸,不是因为战争,是因为他是他父母的儿子。

他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何以为家。

看这部电影,如果只会把批评指向赞恩的父母,肯定会被人说是格局太小,或者说把一部伟大的电影给看扁了。

但我一口气看下来,《何以为家》没谈大事,就是说家,说穷人家,说穷人家的扁。

这让我想起刚刚在奥斯卡上大出风头的《寄生虫》。

这两部电影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讲穷人的生存故事。

一个是战乱不断的中东国家的穷人家庭,一个是可算发达国家的韩国穷人家庭。完全不同背景不同性质的穷人家庭,怎么就穷得这么相似?

不是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么?

难道以贫富论,是贫穷的家庭大都相似,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富法么?

国家背景自然是重要,但人要穷起来,根本不关国家发达与否什么事。


《何以为家》:穷人的扁不是被看成的

把穷人放在发达的韩国:一家四口,全部正当做事之年,没有生老病死困扰,这样一家人,也可以穷到骨子里都散发穷味;

把穷人放到战乱不断的中东:没有身份没有稳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自己的住房养活自己都困难,这样一对夫妻,可以不间断地一直生孩子,生到家里满地爬的都是孩子,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夫妻两继续生……

他们自觉地做穷人,却没有穷人的觉悟。

穷人的觉悟是什么?要么你安于贫穷不抱怨,要么你努力奋斗摆脱贫穷。

不管是韩国的那一家穷人,还是中东的这一家穷人,他们都没这觉悟。他们都觉得不是自己的错,是穷的错,是社会的错,是富人的错。他们是受害者。

其实不是。

至少在这两个家庭身上,穷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贫穷是他们贫穷的通行证,也是墓志铭。

他们在什么环境下,都会是穷人。这不是诅咒,是客观描述。


很多人说,现在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穷人很难改变贫穷的命运。真的是这样?我记得高晓松说过,他上清华时,班上有27个同学来自农村。这27个同学以及他们的后代,整体改变命运。改革开放二十年,足以让偶然穷的那一部分凭自己的努力不再穷。而必然穷的那些人,他们始终停在原地。在平凡以及不平凡的世界里,孙玉厚的穷是时代造成的偶然穷,孙玉亭的穷是与时代无关的必然穷。


寄生虫中,让穷人特别敏感甚至不惜为此杀人的他们身上的穷味,不是环境赋予的。甚至可以反过来说,是他们身上的穷味,让环境看上去也是穷样。

何以为家中,赞恩父母想用生孩子来换好生活,最后却责怪是这个社会,逼得穷人不得不牺牲孩子。同样可以反过来说,是他们把生孩子作为脱贫的手段,让这个社会对穷人的孩子更加残忍。

有的时候,真不是别人看扁了穷人,是有的穷人确实是扁的,怎么看都扁。


赞恩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告上法庭?

他不是想送他们坐牢,也不是想要他们的道歉,更不是想要得到任何补偿。赞恩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要彻底否定他父母的价值观——如果他们那也算价值观的话。

赞恩是他们家一堆孩子中变异的那一个。包括他最疼爱的可怜的妹妹,那个小姑娘对结婚可能带来的物质上的好处,也是糊里糊涂地有些向往的。如果不是赞恩鱼死网破的挣扎,他们一家所有孩子的未来,要么死,要么重复父母的人生——他们可能不穷?怎么可能摆脱贫穷?


不是所有贫穷都是客观的、被动的。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很多人的关注与同情,都在动乱国家穷人的不幸上。这确实是大背景,但我看的时候,尤其是看赞恩一家人的时候,同情不起来。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演赞恩的小演员(真名出演)的真实经历拍摄的。怪不得那个从来没有演过电影,被导演从贫民窟找来的小孩,会演得那么好!真的一点演的痕迹都没有,跟纪录片似的,特别是他常常饱含愤怒、忧伤与绝望的眼神,那就是真的。这小演员一家人的命运因这部电影改变,但这种,真的是天上掉馅饼,比被雷劈中的概率还小。


何以为家,是批判某些穷人的电影。

对穷人的穷必须予以同情与理解,是全世界的道义正确、ZZ正确。可是,当穷人家那个苦苦挣扎的、绝望的孩子,亲自站出来批判的时候,继续为那样的穷辩护,才是不道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