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密城記》總第663期 2020年4月8日

賢婦教子成名

□ 王衍村

新密古城南街張氏家族,張鳳翮妻周氏,幼讀經書,聰穎賢惠,守節五十餘年,治家有方,撫養培育後代子孫,共登賢書,實現了一門三代四舉人一進士,為張氏家族振興,嘔心瀝血,時為密縣女中之魁。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新密古城張氏故居

據清嘉慶、民國《密縣誌·列女志·節婦》記載:“周氏,生員張鳳翮妻,幼讀《孝經》《列女傳》,能曉大義。年十七于歸,相敬如賓,家務悉親料理,鳳翮得一意進取,次年即入邑庠,旋因不勝父喪,嘔血卒。親老子幼,氏日夜勤劬,曲盡孝養,而課子耿南讀尤嚴。耿南遂砥礪成名,舉鄉試。孫紹衣成進士,內用部曹;紹復、紹仲暨曾孫麟閣均中鄉式舉人,科名鼎盛,為密巨族,皆氏之流澤也。守節五十年,嘉慶十五年旌。”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周氏守節期間,貧而志堅,教子有方,民國《密縣誌·列女志·賢婦》又記載:“周氏,舉人張耿南母。貧而能守,以紡織供子讀,母弟憐之,遺以麥。氏曰:‘吾常貧,饋可繼呼?且兒以貧故或苦讀,若見舅可恃,墮厥志矣。’竟謝不受。”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周氏子張耿南,字金吾,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恩科丁丑大挑二等舉人,官至虞城教諭,主講密縣檜陽書院。敕授修職郎,又以子貴,晉封奉直大夫,戶部江南司主事。

據民國《密縣誌·人物誌》載:“張耿南,字吾金,舉人。事孀母孝。母老病,每逢元旦,默祝損已壽,以延母壽,如是者十年,母不知也。後母年八十餘,病數日不言,忽大言曰:‘上帝憫汝損壽之誠,為我延壽十年,今去矣。’遂逝。人以為至孝動天雲。後以大挑任虞城教諭,屢主講檜陽書院,士林多宗仰之。子紹衣、紹復、紹仲俱貴顯。”

周氏孫張紹復、張紹衣、張紹仲先後俱登賢書。

長孫張紹復,清嘉慶十三年(1806年)戊辰恩科鄉試舉人,官至南陽教諭。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次孫張紹衣,字孟侯,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舉人,同朝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第三甲22名進士,;欽點戶部候補主事加三級,轉升御史。配韓氏,妻以夫貴,封誥命恭人(四品),晚年生一子。據民國十三年(1924年)《密縣誌·人物誌》載:“張紹衣、紹仲,均耿南子。紹衣,字孟侯,進士,由戶部主政歷官御史,風節凜然,不避權貴,後值歲凶,收育嬰孩,全活甚眾。無子,以姪為嗣。晚年舉一子,人以為育嬰之報。”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張紹衣御史第匾額

三孫張紹仲,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丁酉科大挑一等舉人,歷任清豐、南樂等縣知縣。有三子,殿詔、麟閣、麟炳。妻亡後,由其長媳撫養兩個弟弟。據民國《密縣誌·人物誌》載:“紹仲,舉人,以大挑河工知縣借補通州土霸州同,歷署清豐、南樂、東明、阜城等縣,皆有頌聲。去南樂時,民懷其德,贈以衣傘等物,時人榮之。子麟閣,亦登賢書。”

又據民國《密縣誌·列女志·賢婦》載:“王氏,張殿詔妻,同知張紹仲長媳。夫以亡,遺子未週歲。翁姑(公婆)雙相繼歿,兩個弟弟俱幼,教養兼施。後弟麟閣登賢書,麟炳入邑庠。”

周氏曾孫張麟閣,母親去世後,由其賢嫂培育成才,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鄉試舉人,歷任寶豐、考城等縣教諭。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張氏“瑞靄磻溪”匾額

新密古城張氏家族在明末清初,家境富裕,生活小康,樂善好施,居鄉有聞,福澤後世,三代封贈,張鳳翮的祖父兆京,康熙初年恩貢生,以子大椿貴,贈修職郎,登封教諭,他在清康熙年間,曾為老城卓君廟捐香火地30畝。

轉發:王衍村古城歲月 ‖ 賢婦教子成名


張氏祖上善事頻頻,不勝枚舉,加之雙賢婦周氏、王氏繼承家規、家訓、家風,教子有方,因此,連續三代在鄉試科考時中舉,又有殿試金榜題名,仕途顯赫,鄉里稱頌,為張氏家族爭光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