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到達“冰點”,多元升學家長出路在哪?

2019年堪稱自主招生史上“最嚴”的一年,教育部對自主招生做出了10項嚴格要求,劍指公平正義,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即為其中之一。

自招到達“冰點”,多元升學家長出路在哪?

2019年自主招生特點---“慘淡”

根據相關部門嚴管自主招生的要求,各高校大規模縮減了自主招生數量。中國教育在線對70所開展自主招生的高校進行了數據採樣,僅兩所高校自主招生計劃與去年持平,其餘高校均縮減了計劃。其中,有13所學校的自主招生計劃縮減了60%,上海大學縮減了80%。


自招到達“冰點”,多元升學家長出路在哪?


2019自主招生突出特點-----大幅縮減“人文類專業”

201年自主招生大幅縮減人文社科類專業

  • 清華大學取消了所有文科專業的自主招生。在招生專業方面,今年僅保留理工科,經濟、金融與管理類和文理通識類,文科專業都取消了。
  • 山東大學,沒有文史類計劃,只招生理工類。
  • 中南大學,今年法學、社會學、漢語言文學等人文社科類專業均不再參與招生,僅面向理科學生自招。
  • 吉林大學,2019年縮減至理科類5個專業大類,2018年招收含文、理、工、醫24個專業。
  • 武漢大學,國學院未被列入自招名單。
  • 廈門大學,取消外文組專業自招。
  • 中山大學,取消外語類專業、社會科學類專業、經濟管理類招生。
  • 重慶大學,削減新聞、外語、法學專業。
  • ............

縮減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可能原因分析

2019年自主招生,五大學科競賽成為學科特長的基本唯一性證據。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都是針對理工類學科方向的賽事。

對於具有人文社科類專業潛質考生的考查:一方面,評價標準難統一,對學生的能力難以進行科學的評價,如文學素養、知識儲備、學科興趣等;另一方面,文科領域缺乏權威的學科競賽,學生的能力也難以用證書、獎勵等方式進行量化。所以2019年,在教育部關於自主招生工作的十嚴規定中,人文社科類專業遭到部分高校集體封殺。

2019年人文社科類專業大幅縮水造成的長遠影響分析

目前部分省份都在進行新高考改革,尚且不論新高考改革下的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會如何。但從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的大方向上就足以影響部分學生的選科考量。

新高考的初衷一直都是鼓勵學生去“選我所愛,愛我所選”。在大環境影響下,考生是否還能夠大膽的去選我所愛呢?處處都是功利性的傾向,又怎能去批判新高考在選科過程中的“功利性”考量呢?

陽光觀點

自招是風向標和指揮棒,每一年的政策變化和錄取走向,將極大影響後續學生和家長的選擇與方向判斷。出臺政策需要慎之又慎。

1、在當下博雅教育理念下,強化人文類學科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鼓勵理科偏文的學生選擇人文社科類專業的背景下,自主招生對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大幅縮招,是否與趨勢背離?

2、人文社科類學科的專業能力和學術潛力,是有考核方法及評估依據的,雖然相較理工類有較大的評估差異,但問題總能解決,如2019年一刀切的辦法是否妥當?

3、人文社科類專業需要學生長久的研究堅持與興趣導向,利益回報短期內無法與理工類專業相比。自招加分的優惠導向,更應該給予這些基礎類專業,也是對堅持學科興趣的學生一種報償。至於在自招中大行其道的計算機類、金融類專業,陽光生涯認為,享受優惠的必要性不大。

自主招生的資源,應該給予基礎學科,給予需要較長回報期,但對各學科的長遠發展有基礎支撐作用的學科,例如人文社科類、基礎物理和數學、基礎化學等專業。

這才是自招的選拔價值所在。希望2020年的自招政策,能歸位於政策對趨勢的順應和引導,這樣一個角色,才是政策應該承擔的。


自招到達“冰點”,多元升學家長出路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