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江水悠悠向東流,淚水滾滾注心頭,三絃彈起出門調,喝不盡憂愁;隔山隔水隔家鄉,隔父隔母隔妻兒,背井離鄉做木匠,一生當馬牛…】這首曾經在劍川廣為流傳的【出門調】,真實地再現了以前雲南劍川的木匠們的生活狀況。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雲南民間有句俗語說:【麗江的粑粑鶴慶的酒,劍川的木匠到處走。】由此可見,劍川木匠的足跡分佈之廣。現在劍川的匠人們,雖然不用到處跑,但是艱辛的生活依舊讓人難熬。2020年伊始,因為疫情的影響,楊元松在朋友圈感慨【3月份銷售額不到2600塊錢,不知道這個月工資怎麼發?】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作為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的創始人,楊元松最初開創工作室,只是為了解決家鄉殘疾人的謀生問題,後來隨著越來越多殘疾人,來找他學手藝,他還自學了手語,為殘疾人開展了免費培訓。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方臉闊額,皮膚黝黑,和人聊天時,臉上常掛著笑,看起來很健談。作為雲南劍川縣松緣彩藝木雕廠的創始人,只有在雕刻的時候,楊元松才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手藝人特有的安靜。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我去楊元松的工作室的時候,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楊元松頂著滿頭的大汗,認真地演示他的創作過程,仔細地展示他工作室的作品。如果不是為了家鄉的殘疾人,他本可以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看到家鄉殘疾人的生活狀況,他不忍心做坐視不管。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年屆中年,楊元松從繁華的麗江回到大理劍川故鄉的小村莊,從一個衣食無憂的老闆,成為一個帶領殘疾人走出困境的創業者。如今,他要維持工作室的正常運轉,要免費培訓殘疾人手藝,要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他是一個商人,也是匠人,更是被生活裹挾的普通人。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世界各地的人生活都陷入的暫停。在做好完備的準備之後,楊元松木雕工作室的殘疾人木雕師傅們,陸續回來復工復產。為此,楊元松木雕工作室還積極為殘疾人開展了免費培訓,前後共培訓殘疾人50餘人次。目前,有12名殘疾人留在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其中建檔立卡戶有9人,這些殘疾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工資主要是以雕刻件數計算。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在疫情之前,楊元松讓來他工作室的殘疾人從原來的“家庭負擔”或者是“莊家漢”,通過辛勤勞動,變成了技術嫻熟的雕刻匠人,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改變生活、改變人生。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目前在工作室的12名殘疾人,他們停手就是停口。楊元松每天一睜眼,12名殘疾人的工資加上維持工作室的日常開銷,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為此,楊元松也很是發愁,但是憂慮並不能解決問題,楊元松也在積極的想辦法解決問題。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為此,他開始嘗試線上銷售,每天看他的朋友圈,都是關於殘疾人師傅們雕刻的木雕作品,自從看到他在朋友圈感慨【3月份銷售額不到2600塊錢,不知道這個月工資怎麼發?】我也不敢問他線上的銷售情況究竟怎麼樣,能不能維持每天的基本開支。但時看到他每天都有更新新的木雕作品,覺得還是有希望的,就像楊元松在朋友圈的簽名:【勇敢的向前走,向著風,擁抱彩虹。】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生活中,難免遇到波折,有人選擇把頭埋進沙子裡,但總有人能逆風飛翔。如果說匠人手中的雕刀是馬良手中的筆,那匠人創造出來的作品,不僅是一件木雕,而是被雕刻出來的生命。那些或在雲南故鄉,或遠走他鄉的匠人,正是用他們手中的雕刀,刻畫出絢爛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

從雲南麗江回大理農村村莊,帶殘疾人創業2020年因疫情月入僅2600

【我是夏夢,不跟風,不做白日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