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中這樣記載: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後意識到自己誤殺了好人,他非但沒有向呂伯奢乞求原諒,反而是痛下殺手,在路上把外出買酒的呂伯奢也一同殺死,並且對陳宮下狂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這讓我們讀者看到了曹操殘忍歹毒的極端一面,這是我此前深信不疑的——歷史上的曹操本該如此。


被誤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新三國演義》電視劇曹操形象


後來,接觸了陳壽著、裴松之注的《三國志》後,我發現被騙了。


被誤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志》書影


我們先看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怎樣記載這件事的: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處謂宮曰:“此間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吾父結義弟兄;就往問家中消息,覓一宿,如何?”宮曰:“最好。”二人至莊前下馬,入見伯奢。奢曰:“我聞朝廷遍行文書,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陳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陳縣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陳宮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滅門矣。使君寬懷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說罷,即起身入內。良久乃出,謂陳宮曰:“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言訖,匆匆上驢而去。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鞽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侄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才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當夜,行數里,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餵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便欲拔劍來殺曹操。正是:設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來一路人。


被誤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魏太祖(曹操)畫像


再看陳壽著、裴松之注的《三國志》:

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世語曰:中牟疑是亡人,見拘於縣。時掾亦已被卓書;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亂,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釋之。】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世語曰: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是歲中平六年也。

被誤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明朝流傳曹操畫像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

《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殺呂伯奢一家是誤殺,並未說到曹操是否殺了呂伯奢本人,而且,曹操誤殺他人後是極其後悔的(“既而悽愴曰”是指只好接受自己誤殺他人的事實,悽慘而悲傷地說)。

另外要注意,曹操原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與“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有著極大區別,前者僅僅是就是論事,停留在他誤殺呂伯奢一家的後悔以及為自己開脫,而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這句話給曹操加上了“天下”和“休教”,這就使得一個殘忍歹毒、不知悔改的形象躍然紙上,也因此一直停留在我們國人的心目中。


被誤解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網傳曹操梟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