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古鎮印象

最早接觸這個地名是在兒時的一個繞口令中:到 甪直 去買六斤綠豆……吳方言中甪六綠髮音類似。而多數外地人第一次碰見這個字都會誤以為角,看清楚後又會提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裡為什麼叫 甪直 ?據《甫裡志》載: 甪直 原名為甫裡,因鎮西有“甫裡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 甪直 ”。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途經 甪直 ,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 甪直 。“甪端”究竟長得怎樣,等會揭曉。甪直 古鎮是一個與 周莊 、 同裡 、 西塘 、 烏鎮 、 南潯 齊名的古鎮,共稱為“ 江南 六大古鎮”,雖然它沒有 烏鎮 、 西塘 、 周莊 這樣的古鎮名氣大,卻被被費孝通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有著 江南 古鎮一樣的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當然,這些對一個生長在同是 江南 古鎮 錦溪 的人來說毫無吸引力,對你或是去過 周莊 、 西塘 的遊客來說恐怕也沒太多的誘惑力。反正這個近鄰被我是生生地忽略了,直至今年在最美四月天的某個下午,作為一個有著兩個小時空隙的過客,匆匆沿街兜了一圈,收割完一組照片後也擱之不理,偶爾想起,發現還有些韻味,尤其是 甪直 的橋,真如明代高啟所言:”長橋短橋楊柳,前浦後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鷗送船歸釣家。……”卻原來,在 甪直 5公里多的河道上,鼎盛時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橋“七十二座半”,這半座橋,是因為橋樑橫跨了兩個行政區域,一邊是 蘇州 吳中區 甪直 的地界,另一邊跨到了 崑山 地界,橋名很有些意思,叫做“交會橋”。據說現存41座:有多孔的 大石橋 、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石板橋、雙橋、姐妹橋、鑰匙橋等,可謂“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七十二半橋”。這些橋大小、形式、風格各異, 使 甪直 古鎮成為名副其實的“水鄉橋都”,被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稱為 “ 中國 古代橋樑博物館”。哇噻,簡直讓我出生在號稱“三十六痤”橋的 錦溪 人吃了一驚。再來看一波 甪直 取景的影視鏡頭,早在 “ 中國 四 大名 著”中,有兩部曾在 甪直 取景拍攝!87版經典《紅樓夢》,跟著鏡頭一覽舊時 甪直 風貌吧。還還記得其中的十里街、葫蘆廟、甄士隱宅等景點嗎?它們都是在同一個地方拍的,那便是 甪直 千年古剎保聖寺前的小街,不足一丈寬,古老的石板路,《紅樓夢》中甄士隱抱著小英蓮便是在這裡看熱鬧的哦。廟門前有座古老的石井,而且還有井亭,正是劇中小沙彌打水的地方。這麼一想,你是不是瞬間打開了回憶的閘門,想要把這經典的《紅樓夢》翻出來再看一看?(圖片來自網絡)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繼續,踏上 甪直 “進利橋”,步入《西遊記》中“女兒國”。蜂蜂,知不知道,《西遊記》和 甪直 也有著不小的淵源哦!相信看過《西遊記》的親,都會對劇中“女兒國”那一段印象深刻。唐僧唯一動了真情,與女兒國國王的隱隱情絲,讓觀眾看得如痴如醉。而唐僧師徒四人,正是從這 甪直 的“進利橋”上,踏入女兒國的哦。(圖片來自網絡)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除了名滿天下的經典影視鉅製《西遊記》和《紅樓夢》,還有《橘子紅了》、《紫宅》等劇,都曾在 甪直 取景哦!再者,陸毅、蔣欣在 甪直 傾情演繹《盲約》,《盲約》劇組在 甪直 的萬盛米行碼頭、君臨橋畔、太尉弄等地都進行了取景拍攝,將 甪直 的小橋、流水、烏篷船等水鄉風情一一收入了鏡頭中。國內電影版《藍色生死戀》劇組也先後在 甪直 老街的香花橋、正源橋等處取景拍攝。鏡頭中,彎彎的古橋、潺潺的流水、悠悠的烏篷船,古樸的民居和奧麵館,紛紛被定格為一幅幅美麗的電影畫面。那麼,你是不是也想隨我的鏡頭一起進來看看,起碼別錯過那一座座奇特的橋、那一幅幅美麗的的水鄉畫了吧?

一路南行

進入古鎮的地界,就是這樣子的,一眼望去,古鎮依舊保持著原著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習慣,起碼在這裡沒有濃濃的商業味。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遠遠地, 興隆 橋展示在前方,只見一艘遊船孤零零地蕩來。小河一邊,石駁岸上仍堅守著一排排低矮不新的房屋,另一邊樹立著間隔有序的 大樹 ,仍是 江南 熟悉的模樣。只是,河中的水已經不再清純,還飄浮著零零碎碎的落葉,看起來不是那麼舒服這也是我為何一直把照片擱起的原因。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不遠處就是正源橋,已經改建過平橋, 橋欄兩邊望柱各雕有四隻石 獅子 。街道上零零碎碎的行人,偶爾有幾個畫畫的,與 周莊 比,太過冷清。 別忘了,這可是《藍色生死戀》取過景哦。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旁邊槳聲樹影,老屋枕水而居,白牆黑瓦的房屋錯落的排開,屋與屋之間必須留個空間,給當時家家戶戶少不了的河灘。不古不今的窗牆上大多加了挑出的披頂,也是一律的黑瓦。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南行便是 興隆 橋。興隆 橋,又名陳家橋,橋旁有說明,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葺。武康石作墩,花崗石作基,青石拱圈,為單孔拱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兩側設方形望柱、欄杆,西欄杆兩端置抱鼓石。拱圈內拱圈石几十塊,其中多塊有文字記載,字跡不清。欄杆石更像拼湊而成,顏色大小不一,如同破舊的衣衫打上塊塊補丁。陽光穿透古橋旁 大樹 間的空隙照射下來,橋面半陰半陽,斑斑駁駁。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興隆 橋旁的老屋頂著藍天白天雲,盡看世道變幻,依然故我,不驚不乍。屋頂上挑出的馬頭牆昭示著歲月的年輪,也成了 江南 古鎮的標配。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畔粉牆上有個大圈的米字,這裡就是著名的萬盛米行了。

沒做功略,以為真的是葉聖陶先生在其著名小說《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描述的那個萬盛米行。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後來見到了真正的萬盛米行舊址時,才知道這是1998年 甪直 鎮將殷家祠堂改建為萬盛米行景點。實在不懂鎮政府的決策,並已既成事實。明明真的還在,為何重搞一個,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啊!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殷家宅第建於清同治年間, 甪直 殷氏,郡名 汝南 ,系出中州,五代時避亂南遷 徽州 歙縣 ,之後,分支逐漸東移。清乾隆年間,殷尚質攜家遷 甪直 定居,傳至嘉慶年間的第六代殷茵如時,殷家成為 甪直的名門望族。殷家祠堂現存建築有二進,坐東朝西,祠堂前有鐵柵欄和雙扇鐵柵門,入門有三開間門廊,鐵柵左右各有側門。如今,祠堂門額上赫然掛著萬盛米行的金字招牌。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新的萬盛米行是個旅遊景點,進入要買票。廊棚下的大門很是陰暗,照片都拍不清楚,不上了。2003年, 甪直 鎮又將祠堂的東部和南側,改建為水鄉農具博物館,一沒時間,二沒興趣,但我猜想,應該跟陸龜蒙有關吧。這位牛人不僅是詩人、文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農學家,曾寫過一部專門論述農具的經典《耒耜經》,扯遠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萬盛米行前面是遊船碼頭,石橋旁停泊著不少待客的小巧的烏篷船,系在岸邊的 大樹 下,安靜的在深綠色小河上輕漾著,無人問津。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繼續往南,有座倒梯形橋孔的花崗石平梁橋,和另一座直向的小橋形成L字形。原來這座橋叫“ 南昌 橋”,橋始建於清雍正十四年(1736年),橋墩為排柱式,一側4根。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兩側設方形望柱、欄杆,柱頭上有蓮花瓣,欄杆兩端置抱鼓石。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樑石兩側陽刻重建 南昌 橋橋名及如意圖案,立柱上鐫刻橋聯,南側陽刻“中流三度環金鑰,夾岸雙橋映彩虹”;北側為“津樑層疊浴環玉,砥柱縈洄接壽康”。南昌 橋橋聯內涵豐富,寫出橋鎮特色,以 南昌 橋帶出前後左右四座橋,加上“三度環金鑰”又加四座橋,顯現出 甪直 古鎮橋樑之密度。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接下來去看看由它帶出來的橋吧,那就是下面的幾痤了:與 南昌 橋成直角形緊貼的,是一座稍小的花崗岩石平梁橋—— 永福 橋,兩座橋是如此接近,構成一對“鑰匙橋”,真正做到了“三步兩橋”。永福 橋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現橋為光緒為十三年(1888年)重建。橋墩兩側設立柱2根,橋樑石兩側陽刻“ 永福 橋”橋名,南立柱上陰刻“今禁放生河吉家浜”,有長系石2根。橋兩側設方形圓頂望柱、欄杆,北堍望柱上刻有蓮花瓣,欄杆兩端置抱鼓石。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看來雙橋並非是 周莊 專利,當然還是 周莊 的雙橋漂亮耐看,真的不是偏心。畢竟在這裡第一次見到雙橋,還是有幾些興奮,試個“三步兩橋”吧。不經意間,又誤入鏡頭啦。”看看,我偷拍的你多自然!“什麼意思嗎?刺我一下有什麼好處?不承想下來在古鎮還遇上不少雙橋,這是後話。

再往下,還有一座花崗岩石平梁橋——福民橋。福民橋橋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明嘉靖末年(1566年)、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但這痤標著“重建福民橋”的小橋看上去新修的,橋欄改作青磚,在都是石欄橋的區域內有點另類,感覺怪怪的...橋兩側設方形望柱、磚砌欄杆,兩端置抱鼓石,也如新置。一 艘小船不是優雅地輕輕搖過,而是夾雜著刺耳的馬達聲呼嘯而去。河邊的房屋新舊交雜,不甚協調。河面稍微開闊,微波盪漾,不再飄浮著垃圾。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南昌 橋聯中提到的壽康橋,單孔石平梁式橋,始建無考, 清康 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建成花崗石單孔梁橋。2009年,因橋基傾斜重修。可見,橋欄都為新做,與橋身的色差較為明顯。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樑石兩側陽刻壽康橋橋名,橋柱上鐫刻橋聯,南側陽刻“安流北注汾緩道,通市南來第二橋”,北側為“利濟通衢安且固,徵祥合境壽而康”。這邊就是:徵祥合境壽而康。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另一邊是:通市南來第二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不遠處的依仁橋,更為矮小,也是半舊半新,橋始建無考,現橋建於清末。近年,在古橋西側建車行橋一座,名為新依仁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有點不太協調,你覺得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依仁橋為花崗石單孔梁橋,橋樑石兩側陽刻依仁橋橋名和石刻紋飾圖案。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終於走到 甪直 古鎮區最南端了,這痤橋與剛才遇見的一比,簡直太高大了,這座壽昌橋又名南大橋,鎮上第二大古石橋,僅次於 正陽 橋,橋始建年代不詳,康熙十一年(1672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同治十年(1871年)三度重建。壽昌橋為花崗石構單孔拱橋,拱券系縱聯分節並列砌置,金剛牆條石收分疊砌,加有丁頭石,牆內設明柱4根,鐫刻橋聯。南側陽刻“遙山黛影分江路,夾岸鐘聲送客船”;北為“波靜清江環竹院,日臨曉市集雲帆”。這裡是 甪直 鎮僅有的一處“橋挑廟”景觀,橋東為白衣庵,橋西為千手庵,庵就免拍了。不遠處是便於通車的新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有長系石4根,兩端有花卉圖案。形望柱、欄杆,柱頭上刻有蓮花瓣。橋身和橋欄看上去似乎新補,而橋面反而像”原配“,尤其是那橋石縫隙間的雜草,彷彿昭示著,我可不是一 天長 成的。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心石為正方形,中心刻有“回輪”,回角刻有“如意”。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折北向西

看看這裡早就不是鎮區,過橋一路折回。按 江南 古鎮一貫的風格,每條街按市河左右分成上塘街、下塘街,我們來時從南市下塘街往南,回時就走上塘街了。河西再看看壽康橋,橋聯就不拍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又見福民橋,沒個人影。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呀,這不是“萬盛米行舊址“嗎?那剛才見的那個是什麼……後來當然問度娘了。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裡面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著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的,填沒了這隻船和那隻船之間的空隙...”,還記得葉聖陶先生在其著名小說《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描述嗎?就是這間萬盛米行了,是一間由 甪直 沈、範兩家富商於民國初年共同創建併合夥經營的老字號店鋪,而今也隨著葉老的小說名揚海內外。這裡才是葉聖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描述的場境,才是交通方便,地處 甪直 古鎮南大門的萬盛米行,才是便於農民搖著船從南塘港北行進南大橋,或從鎮域西側的田肚江東行過衙門浜橋就可來到的萬成恆米行的河埠頭。 米行現存建築都關門大吉,門口處的街道了無遊客,跟團來的遊客恐怕都只到新的萬盛米行打個卡了事,說不定以為那裡便是真的。現實中有多少真真假假,何必那麼較真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河埠頭為花崗 石臺 階,八字形式。只在外面看到的河埠頭,非常寬廣。臺階間的雜草寫上了歲月的痕跡。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再見”雙橋“,一艘艘遊船密佈於此,可船上了無遊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南昌 橋,這裡近看右邊柱頭上有蓮花瓣還是比較清晰的,左邊似乎是新補。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原味的街道,穿越到童年時光。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往前就回到 興隆 橋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如今萬盛米行旁的 興隆 橋,儼然成遊客的打卡點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回到出發點——正源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正劇開演,馬上進入鏡頭的是被人稱作古鎮最唯美的橋——《西遊記》中師徒四人踏上女兒國的那座進利橋。進利橋就在西匯街東端,橋的那一頭,就是“女兒國”了

,小橋流水的風光美不美?唉唉,要是水再清一點,就完美了。進利橋是古鎮最美最具代表性的景緻,沒有之一。該橋與南側茶樓相映生輝,成為古鎮標誌性建築。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之前,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2009年重修。“進利”是仕進順利的意思,這裡是指載源取財之意。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進利橋現為花崗石單孔拱橋,拱券系分節並列砌置,金剛牆條石收分疊砌,青石拱眉,橋名石陽刻“進利橋”,兩端有花卉紋飾,有丁頭石,有長系石4根。橋面橋心石為正方形,刻回輪圖案。前面壽昌橋拍過了橋心石,以下就統統免了。橋兩側設方形望柱、欄杆,拱券內嵌有三塊橋記碑,字跡不清。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對岸是 甪直 君臨橋, 新建 的廊橋。《盲約》劇取景地之一。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進利橋與君臨橋,混搭無縫,顏值不錯,吸引不少文藝愛好者。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拐向西走,迎來了 最商業氣息的橋——金鼎橋 ,又名金典橋、草橋,橋兩側設鐵欄杆,俗稱鐵梗橋,建於清乾隆之前,為青石橋基,花崗石單孔梁橋。橋樑兩側陽刻金鼎橋橋名,有長系石2根。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甪直 三面環水,僅一側有陸地與外相通。所以戰亂很少,有不少蘇南富戶集居於此。修橋築路,便民過往,成為當時水鄉商業競爭、爭取客源的一種手段,“金典橋”就是這樣建造的。因“店”、“典”同音。如今這個地段,也是店、店、店……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向西迎來被稱為最禪意的橋——香花橋,一座小巧的花崗石單孔拱橋,坐落在西匯河上,連接太尉弄(南,《盲約》的取景地之一)和香花弄(北)。始建於清雍乾年代。橋欄以石板漏空裝飾,橋面四根立柱頂端置有 石獅 ,橋的北面就是保聖寺了。站在橋上就能望見那黛色屋簷下的黃牆,禪意而清幽。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與它不遠處粗獷壯男型的“ 永寧 橋”(等會見)相比,“香花橋”溫柔婉約得像位窈窕淑女。 小橋標配小樓,此處也算得上美妙的風景了。 小樓挑出了“茶”字廣告旗,那是 甪直 拾緣記茶樓,有時間到樓上看風景,應該不錯。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幽深的小河竟然如此混濁,我的 江南 水鄉,你婉約清純的樣子,究竟失落在了哪裡?只有牆頭的造型還算稱得上小巧別緻,烙下了 江南 古鎮的印記。正因這個標記比較特殊,按圖索驥,網上看到,這壁水牆內就是沈柏寒舊宅所在地,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為同盟會早期成員、學者、富商沈柏寒的老宅故居。喜歡追劇的蜂蜂,可知道,沈宅是典型的蘇式古典建築,曾有電視劇《紅樓夢》、《圍城》、《灑向人間都是愛》和電影《玫瑰旋渦》等都在宅中取景拍攝的哦,我這次明顯的錯過。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往西是 永安 橋,位於香花橋、 永寧 橋間。原橋建於明初,花崗石拱型橋。1979年,因擴建鎮區拆除,建了甪端廣場。2001年移址復建,仍為花崗石拱型橋,規模縮小,拱圈系縱聯分節並列砌置,金剛牆條石收分疊砌。橋心石為正方形,刻有“回輪”圖樣。橋兩側高有方形望柱、欄杆石和抱鼓石。 橋北那幢老屋(右邊),就是 甪直 醬品廠舊址, 清道 光年間, 甪直 鎮張源 豐南 醬店創制,時稱“源豐醬卜”。1954年起,統稱“ 甪直 蘿蔔”。1956年組成吳縣 甪直 醬品廠,1985年4月,劃為縣屬商辦廠。2003年,廠址遷走,舊址只作為門市部。小時候有朋友只要到 甪直 ,總會帶點 甪直 蘿蔔送上,說實話,並不喜歡那味。但人家牛啊,“ 甪直 蘿蔔”製作技藝被列入“ 蘇州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 價格不菲哦,如果要送朋友,應是不錯的選擇,一是不容易壞;二是這裡是官方店,口碑好;三是我不喜歡,畢竟多數人喜歡的。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就在 永安 橋西邊小河拐角處,見到了這痤非常奇特的建築,尤其是屋前兩文化凸出的小頂,不知是啥?誰能告訴我?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由 東至 西,到達古鎮最後一座古橋—— 永寧 橋。永寧 橋始建於明代崇禎末年(1644年), 清康 熙年間重建。1979年被拆。1997年,在原址向西移位重建,現為花崗石單孔梁橋。古橋北堍的金鋼牆和橋階還尚存,只是隱於巷末的角落。 新建 的 永寧 橋兩側,楹聯石上各有一副橋聯。東側的聯句是:“永慶昇平躋盛世,寧馨富麗甲中吳”,上下聯首字嵌有“ 永寧 ”兩字。西側的聯句為:“茶灶筆床魯望隱,蓴羹菰菜季鷹回”。其中的“茶灶竹床魯望隱,蓴羹菰菜季鷹回”,涉及到了兩位著名隱士。上聯裡的魯望,指的是前面說過的唐朝詩人陸龜蒙,此人曾任 湖州 、 蘇州 刺史幕僚,後隱居 松江 甫裡(今 甪直 鎮)。《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說他“不乘馬,升舟設篷席,齎束書、茶灶、筆床、釣具往來。”下聯裡的季鷹,則指的是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西晉文學家。據《晉書·張翰傳》記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蓴鱸之思”自此傳為佳話,在本人拙作 周莊 篇中也提起過。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永寧 橋旁邊新樓外牆上的雕花。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這就是文中開頭提到的神獸,守望在古鎮入口處的甪端廣場,煞是威武。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而此處的鎮標,寓意了 甪直 古鎮的最大特點——“橋”與“水”。鎮標前有費孝通先生題字的”神州水鄉第一鎮“古鎮標誌。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景區入口, 新建 的牌樓鬥簷飛翹,氣勢不凡,這面上題:水鄉澤國。  聯為前文高啟所言:”長橋短橋楊柳,前浦後浦荷花。人看旗出酒市,鷗送船歸釣家。”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 甪直 古鎮”這面是古鎮的入口。聯為:古 鎮遠 揚名,為存羅漢楊家塑;  唐詩晚開照,來拜江湖甫裡祠。從中第一眼就可以看到 雙廊 橋結構的“ 甪直 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雙廊 的“ 甪直 橋”全貌。廊頂的各個角都翹得好高,真是牛哦。甪直 橋是前往 甪直 古鎮區域的主道,估計跟團的就從這裡進去。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 甪直 橋”。正面是這個樣子的,寬廣、氣派。橋名還是 錦溪 畫家張省所題。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北的一端,忽然又冒出一個全新的“萬盛米行”,我的天,你要有多少個替身才打住……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米行旁邊是描繪“ 甪直 ”風光的磚雕影壁。注意看,影壁上的 甪直 水鄉婦女服飾是古鎮最醒目的文化標誌。因為它的獨特性,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上報為 包頭 、拼接衫、拼襠褲、柬倔裙、裹卷膀、繡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 甪直 女子因而被人們稱為“ 江南 少數民族”。純手工製作的水鄉服飾有一種樸素親切的美。這種美原是適應 江南 水鄉勞作的特點,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它不只有審美的價值,更具有實用的功能。或淡雅,或清新,或素美……最是 甪直 ,風情萬種。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試圖從門外看一眼門內的世界。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折向 永寧 橋內的小巷,一如 江南 古鎮應有的模樣。石子路、街沿石,熟悉的味道。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回到香花橋,一眼過去,沈宅就在橋洞對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沿香花巷前行,來到古鎮最牛景點——建於公元503年的 甪直 保聖寺,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蒼桑,卻仍然保存完好。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保聖寺系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幾經興廢。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寓寺中時,寫了不少匾額和對聯。其中有:“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 江南 佛像無雙”。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山門位於保聖寺中軸線的南首,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彭啟豐捐資重建,並在豎匾上親筆題書。咸豐 十年(1860年),山門、廊房等建築毀損於 甪直 團練與太平軍之戰。同治三年(1864年),彭啟豐的後裔在重建門樓的時候,把山門建成上下兩層。上層中間刻有陽文“西聖居”豎匾。豎匾東西兩端各用四塊刻有“唐僧取經”的磚雕。下層磚雕字牌為“輔揚顯秘”。1974年,重建山門時,“保聖寺”由費新我書寫。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輔揚顯秘”由李樺在照牆上重書。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因進鎮不用門票,參觀景點可購聯票60元(包括保聖寺、萬盛米行、沈宅、蕭宅、王韜紀念館等景點)。時間有限,沒有進去。如若遠道到此,不要錯過。保聖寺內有三寶 :唐宋的青石經幢、大鐵鐘、羅漢塑壁。 還有三絕:千年銀杏、百年枸杞、古紫藤。另外,寺內的鬥鴨池、小虹橋和清風亭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陸龜蒙先生留下的遺蹟,鬥鴨 池上 ,還有著 甪直 最小的橋——垂虹橋。既然不進,把門外的風景收好了,這就是著名的井亭。說明介紹:方形亭體,四角飛舉 ,曲線優美,粉牆漏窗,簡潔明快。體量輕盈,小巧秀雅。亭中設井一眼,井水清澈甘冽。寺前設井實例不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可以回頭去看看,這裡就是87版經典《紅樓夢》保聖寺門口的井亭與街道。獅子 依然那個 獅子 ,井亭依然那個井亭。碎石路已經不是那條碎石路。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寺前直通香花橋的香花弄的西邊,有垛看上去非常古樸的牆,乍一看,還真以為是老屋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走過去一看,只是牆!往西不遠處,有葉聖陶先生紀念館 ,就在那高高的《三棵銀杏樹》旁。位於保聖寺西南側,正門額上鐫有趙樸初題書的“葉聖陶紀念館”六個字。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由保聖寺向東轉過去,遇上 蘇州 市文物保護單位沈寬夫老宅, 沈寬夫, 甪直 鎮的鉅富士紳,因在鎮上商鋪、房產眾多,鄉人稱其“沈半鎮”。此宅與沈柏寒舊居實為一座第宅,沈宅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店後宅,坐北朝南。前後共四進,各進間有天井或廊屋。現存單體建築依次有:門屋、前廳、內廳和住樓。住樓已經破舊不堪,看來文物保護並不到位啊。住樓前有古井,井臺為圓形花崗石,雙井圈已失,這是現在看到的雙井。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向東轉出去,遇見“ 蘇州 吳中區 甪直 葉聖陶研究中心”,門的西邊樹著沈寬夫老宅石碑,原來保聖寺往東一大片都屬沈寬夫老宅。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回到進利橋,真到近身,卻也平常。橋面與橋欄倒是顏色一致, 數百年的行走,花崗岩石級防滑痕已基本磨平。一群各色“女兒”,正從“女兒國”外出。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旁邊是百年老店——奧灶面。恕我無知,只知道 崑山 的奧灶面是百年老店,沒來 甪直 ,還真不知這個鄰居也有一個。這兒是 甪直 鎮最熱鬧的南市上塘街了。它的特點是整條街都有為行人遮陽避雨的廊棚,且沿河都具備“美人靠”供行人坐靠休息。河對岸的南市下塘街卻沒有廊棚。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北上南下

南市上塘街緊接著中市上塘街,沿市 河南 北而建,從進利橋到和豐橋約350米。古鎮 甪直 之精華,俱在於此。如果你純來 甪直 逛街,不消半小時,足夠你打個來回。但這充滿原汁原味 中國 風情的地方,有時間值得慢慢細細嘴嚼品味。橫臥在中市街與南市下塘街上的三元橋又名三官橋,橋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清 咸豐 十年(1860年),重建。2002年,重修。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旁有說明, 三元橋為花崗石構單孔梁橋,橋墩為排柱式,一側計5根。橋面橋樑石3塊,橋樑石南側陰刻“東溯眠牛浮綠水,西鄰鬥鴨挹清風”;北為“四境頻來新瑞氣,三元重建著名橋”,有長系石2根。橋兩側設方形望柱、欄杆,柱頭上有蓮花瓣圖案,欄杆兩端置抱鼓石。聯中運用了橋的西頭通向位於保聖寺內的“鬥鴨池”和“清風亭”,據說是隱居在此的陸龜蒙養鴨鬥鴨之處。而“眠牛”也是一個典故,喻指該橋東邊地塊風水寶地。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回看進利橋,只要不看小河中水,一切還是美美的。兩岸綠樹成蔭,道旁房屋林立,大多是店鋪,尤其廊棚這邊,行人密集,邊逛邊吃著小吃。但是,千萬不要看水了,古鎮最美的景緻遇上了最髒的河水。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一路北行,又是橋——眾安橋,橋旁有說明:眾安橋,俗稱麻皮橋,橋始建於明代。清順治年間、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2005年,再次重修。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眾安橋為花崗石構單孔梁橋,橋墩為條石疊砌成金剛牆形式。橋面橋樑石3塊,橋樑石兩側陽刻“眾安橋”橋名,有長系石2根。橋兩側設方形望柱、欄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要不是門口有“蕭芳芳故居”條目,我真不知道蕭芳芳是誰。既來了,就進來了解一番。原來蕭芳芳為一位 香港 的影星! 甪直 人覺得蕭畢竟也算是 甪直 的優秀女兒之一吧,就把她的故居闢為 甪直 名人館之一。於是到過 甪直 的遊人從此曉得了蕭芳芳,儘管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看過她曾飾演的電影。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蕭冰黎宅位於 甪直 中市街6號,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原為楊姓武舉人所建,後售與 甪直 望族蕭冰黎,故改稱蕭宅——古鎮最完好的清朝民宅。蕭冰黎(1887-1946),名鈞,畢業於 江蘇 省高等師範學校,後執教於 甪直 ,還出任過鄉議會副會長,與嚴子鎔、沈柏寒等自籌資金創辦“六通輪船公司”、“ 甪直 電話局”、“新明電氣公司”等,能書會畫,別具風韻。其子蕭乃震早年留學 德國 ,孫女蕭芳芳現定居 香港 ,就是上文所說的影星。蕭宅坐西朝東,背園面街,蕭宅樓廳樓上闢為“蕭芳芳演藝館”,也要憑票進入,作罷。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除了不斷閃過的古橋,還有一直默默伴隨的河邊石駁岸。分佈在六條河道兩側、長達二千米的平整石駁岸,彷彿就是這座古鎮堅實的基礎。而這一段看上去非常整齊,估計新修復的。右手邊的環玉橋位於 甪直 和豐橋南堍東側,東西走向,跨中市 河北 端,俗稱剝狗橋、北溝橋。橋始建於明崇禎元年(1628年), 清康 熙三十年(1691年)秋,重建成玉帶形花崗石樑橋,故名環玉橋。現在所見的是2008年因坍塌再次重修的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向東望去,遠遠可見的是富昌橋,又名新橋。看上去真的很新,這裡遊客幾乎無幾,時間也不早了,就此打住。原來這座還是乾隆之前初建的橋呢,原為石樑橋,1960年代改為石基柱水泥多孔板無級梁橋。現恢復為石拱橋。 而當時不知道這條鎮北的河道上還分佈著不少的橋,例 如東 面有古鎮區最大的一座古橋—— 正陽橋,“七十二座半”中半座橋的“交會橋”……西邊有金安橋、壽仁橋以及最西邊的大通橋,又名西美橋、西大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回望南面,南市街的小河仍然混濁不清。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河的北端這個是幹什麼用? 江南 人也看不懂啊?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西邊的和豐橋是 甪直 最古老的石拱橋,又名中美橋,跨於古鎮東西市河上,創建於宋代。和豐橋稱得上是 甪直 拱橋的鼻祖了。此橋的橋洞為全圓形拱,完全保持了宋代砌築橋拱的方法,很有特色。現橋為青石構單孔拱橋,拱券系分節並列砌置,金剛牆條石收分疊砌,並加有丁頭石,拱眉為武康巖,牆內設明柱2根,長系石4根。橋兩側設有方形望柱、欄杆,柱頭上刻有圓形蓮花瓣圖案,兩端置抱鼓石。這麼看過去,和豐橋猶如一道長虹橫跨河道之上,與東側的環玉橋相抱成連體橋,為古鎮雙橋之佳作。據 蘇州 志載,此橋也是 江南 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環玉橋堍樹著這個石碑。一路走來,已有所見,雖然砌成駁岸的條石是單調的,可各具匠心的砌壘方式,使它們也成為一種別緻的記錄符號,駁岸間隨處可見的河榫,是泊船上岸之地,也是居民取水、洗衣之處;一些商鋪為了便於裝運貨物,專修的踏步從屋內直 通河 榫。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正面直視環玉橋,是不是造型美觀,但古韻欠缺。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不遠處就到了王韜紀念館,正好工作人員下班關門。此館是1998年 甪直 鎮為紀念近代思想家王韜,將沈宅改為“王韜紀念館”,石庫門上額書有錢君匋題寫的館名。王韜,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宣傳家,主張變法圖強,為戊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沈氏舊宅位於 甪直 鎮南市下塘街6號。建於 清道 光年間,系金融界人士沈再先老宅,佔地約1000平方米。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沿南市下塘街南下,回到眾安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橋樑石兩側陽刻“眾安橋”橋名,有長系石2根。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如若細看,橋東堍南側金剛牆內有記事碑一方。橋旁一排沿河小樓屋簷的很有特色,有波浪般的動感。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萬安 橋位於 甪直 鎮南市下塘眠牛涇浜西口,跨眠牛涇浜,又名矮凳橋(好形象哦)。橋始建於清乾隆之前,上世紀60年代改建。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萬安 橋現為花崗石構單孔梁橋,橋墩為條石疊砌成金剛牆形式,橋面橋樑石5塊。橋樑石西側陰刻“ 萬安 橋”橋名,有長系石2根。橋兩側有欄杆,南堍東側有方形望柱,上有如意圖案;西側有方形圓頂望柱,刻有蓮花瓣圖案。萬安 橋與三元橋又一次構成了典型的“三步兩橋”景觀。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萌萌的小帥哥,闖入鏡頭啦!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換個視角,再看 萬安 橋、三元橋,典型的三步兩橋。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江南 文化園位於 甪直 鎮東側的眠牛涇浜。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此園2008年底,開工建設,佔地面積8.66萬平方米。2010年9月19日開園。實際上這是一處 新建 的人文景觀,它集休閒、娛樂、觀光於一體,具有 江南 水鄉特色的古典式園林。園內建有“ 甪直 水鄉婦女服飾博物館”、“ 甪直 歷史文物館”、“盛唐甫裡街”、“甫裡書院”、“休閒水街”、“演藝工場”、“中心園林區”、“古戲臺”等景觀,成為 甪直 鎮居民文化娛樂休閒的主要去處。對這種 新園 ,拍照的始終提不起興致的。走過路過,打個卡過。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大門的另一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穿過園門,一眼望去,是一座“開 元通 寶”銅錢雕塑,球上是描述 甪直 景點的浮雕,下面是三個大大的古錢幣,似乎在告訴訪客 “ 江南 文化園” 是用金錢堆砌而成的。難道所有的所有,乃至賴以生存的地球,都是靠“孔方兄”支撐起來的?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這塊石的粉牆後,才有下面對應的解釋,拍照的為了弄明白,竟然隔牆找到,真是設計者的知音啊!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我也醉了,別說石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四周各有一座 江南 古宅樣式的庭院,並配有對聯。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假山區東,有座甪端橋,那個神獸的名字。過橋為石坊與古戲臺。石坊額題“三吳大觀”。邊柱有聯:千載水鄉龍氣象,一家風土鳳儀觀。中柱的聯則為:風光放眼量塔與碧城分秀色,翰墨抒懷掄自來淞澤仰高賢。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所謂的古戲臺,當然也是新造,飛簷層疊,雄偉壯觀。臺上橫額上為“百花齊放”,下為“秀姿新韻”。臺邊柱聯為:月曉風清韻寄高山流水,梨園菊部調追白雪 陽春 。中柱聯為:鳳囀鸞鳴一曲清音聆雅顏,花園錦簇千年甫裡展美風。古戲臺定期會有《美麗 中國 ,精彩 甪直 》的主題文藝演出,只不知這個“期”是哪時。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遠觀甫裡廊橋和戲臺。“甫裡”是 甪直 的古名。自號甫裡先生的陸龜蒙曾居此,著有《甫裡集》。還真是有點美感,園裡的湖面、小橋和亭臺樓榭相得益彰,漫步其間,步移景異,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橋一亭,都透露著濃濃的 江南 風韻,很是怡人。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中心園林區,假山、疊石、小橋、流水,充滿 江南 水鄉園林韻味。不過,說它復活了 甪直 的明代著名園林“梅花墅”(萬曆年間所建,曾被譽為 杭州 西湖、 蘇州 虎丘之後的 江南 第三名勝,“甫裡八景”之一),有點過了!園內一小湖, 湖南 面壘有假山,山頂有亭,取名“挹勝”。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臨水而建的“借石精舍”。沒有多作停留,粗略走走就出來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轉出來後,特地到最美的橋的對岸看一下景。華燈尚未亮起,最繁華的地段如此清靜。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兩河分叉,一邊是金鼎橋,一邊是進利利橋。的確,選在兩橋之間的小樓,美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借上“畫框”,我也出個鏡。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回到停車的路上,看到了 有趣的一幕。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玩得不亦樂乎,實錄了。

週末微旅行:“橋都”掠影——甪直印象

時值穀雨,即興作尾:穀雨雨細霏,落英絮亂飛,雨送春歸去,谷布杜鵑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