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原本只觉这句话似乎很厉害,但并无实感,很快就忘记了。


直到我津津有味地看完前半集《我的物品》纪录片后,瞬间联想到了这句话。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前半段真的做到了梭罗说的,把生活逼到绝处。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真的把房间清的空无一物了)


起因


很简单,这位芬兰小伙失恋了,买各种东西把信用卡都刷爆了,生活一团糟。


大概是北欧有对物质反思的传统吧(我猜的,哈哈),他开始思考物品对于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什么物品能让自己开心?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于是决定做一个物品实验,规则是:


1.Store everything

—把所有的东西都储存起来

2.Reclaim a thing per day

—每天回收一件东西

3.One-year experiment

—为期一年的实验

4.Do not purchase any things

—不购买任何物品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这部片子的主人公,真的是位狠人。


将所有能搬的东西全部存到仓库,然后用报纸包着几乎裸奔地跑回家…….


芬兰的下雪天哦,硬是光着睡地板到了扛到了第二天,拿回了一件大衣,才能有衣服蔽体。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只裹着一件大衣睡地板)


经历几个物品阶段:


0~7件物品就已经能生存


第一件是大衣,可以包裹住自己;

第二件是毯子,睡觉的时候可以垫可以盖;

第三第四件是鞋子和裤子。

第五件选择了不保暖,但是可以可以去上班的领衬衣。

并且由衷的感叹,有衣服蔽体的感觉真好!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选择可以去上班的领衬衣就不能选保暖的毛衣)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有衣服蔽体就已经很开心了)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利用窗户空隙当做冰箱)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用手刷牙,用手抹面包酱)


睡了6的天地板,终于睡上床垫的时候,忍不住对着床垫又亲又抱,开心的不行。


并且出现了这场实验的第一个领悟时刻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亲身经历这些后,他的感受: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8~50件,满足基础生活需求的日用品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这段过程没有纪录片没怎么讲物品,不过有个小细节。


最开始主人公问奶奶,你会保留什么物品,奶奶说: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后来他妈妈也来看望她,觉得很干净,很好。


终于不是一进门,就要帮他收拾屋子了。


然后很自然地问了一句“你有拿冰箱吗?”


这让我想起,在慢生活综艺《向往的生活》中,看到很多嘉宾感叹。


平时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忙些什么,来到这个节目才发现,原来能够把自己的一日三餐安排的很好,每餐都能吃到符合自己心意的饭菜,就已经无比幸福了。


冰箱是提升一日三餐质量的重要物品,所以很重要。它看似不符合极简(和前面蔽体保暖的衣服比),但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物品。


其实到了极简生活的后期,需要思考的不是丢什么东西,而是找到对自己生活最重要的物品是什么。毕竟我们是在生活,而不只是生存。


就像主人公在取了5-60件物品之后,对自己发出的拷问:基本生活已经满足了,精神需求又应该哪里寻找呢?


这个重要问题在节目通过奶奶给出了答案:你要到别处(物品以外)的地方去获得幸福。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奶奶总是非常的有智慧)


写在最后:


之前分享过很多帮助自己极简的办法,比如:


每年搬一次家(我就是),或是模拟搬家;一物进,一物出;还有把衣柜里的衣服全部堆到床上,从自己手上一件件感受和拷问自己一遍,再将需要的重新放入衣柜。


其实都是这个实验的简化版。


我们的大脑太容易被外物驯化、被错误的信息带跑偏了。商家描述一种美好生活,并说某个物品可以满足、然后时不时还有各种生活美学/生活方式的照片心水种草,我们很容易就会被那种描述出来的想象打动,轻易购买。


我们的分辨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在被物质环绕和各种消费信息吸引眼球时,是很难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的。


只有把自己逼到一个必须直面选择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直抵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分享两个我自己在用的方法:


1.延迟满足,绝不冲动消费。


绝不相信别人或是自己说的“买了就会如何如何”这种鬼话。也不要用“就当奖励/犒劳/安慰自己”这类自欺欺人的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购物。


我每个月会给自己消费限定额度,想要买大件就得攒好几个月。不能轻易的买东西之后,很自然会倒逼我开始谨慎的选择,反复思考到底什么东西是我当前最需要的。


比如最近在拍摄视频内容,哪怕是这种生产品和创作工具,我也没有一口气买很多设备,而是用最少的设备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在使用过程中想清楚我到底需要什么工具。


2.将消费欲望转化为生产动力


不得不说,现在的各种新鲜有趣好用的物品、各种消费信息实在是太强大了。


我时不时的也会被各种生活美学种草,比如最近就心心念念想要打造一个简洁好看的桌面(实木长桌、新显示器、悬空支架、NAS存储、无线键鼠......)


7件物品就能生存,50件就已足够丨日取1物挑战

(我想要的显示器的样子,简洁且可随意调整远近高低)


对于这个的确已经想了半年了,但基于上面一个规则,始终没排到购买的预算。


怎么办呢?我和自己玩一个游戏。


每个物品对应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实木长桌对应的是读完30本书、新显示器对应的是坚持健身环大冒险21天......完成就能购买。


总之,大原则就是,绝不轻易加东西,用各种限制条件来倒逼自己做到谨慎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