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被父親送人 46歲被毒打致死 31年後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說歷史的女人——第1312期)

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向來是一個難題。如果父母發現不了孩子的長處,往往會耽誤子女的前途,不僅會給個人,甚至會給一個民族帶來重大損失。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個典型,他4歲被父親送人,後來又回到父親的家後,父親還不支持他上學,為阻止他上學,父親曾說要打斷他的腿,可以說差點毀了他;但他違背父命,拼命讀書,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挫折重重,期間為了湊足學費,他曾擺地攤賣襪子,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後來取得了非常傑出的科技成就,而且為國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遺憾的是在46歲被毒打致死,直到31年後被追授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那麼他究竟誰?有何傳奇故事,怎麼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本期解讀。

4歲被父親送人 46歲被毒打致死 31年後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一)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他叫姚桐斌,1922年9月6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黃土塘鎮的一個貧民的家庭裡。其父姚士晉年輕時當過長工,家裡一窮二白。母親錢文芝也是不識字的農村人,整天操勞家務。他們家裡養蠶,蠶寶寶需要不斷地添加新鮮桑葉,母親就掂著一雙小腳不分晝夜地忙活,以至於她的兩條腿經常嚴重腫脹。

姚桐斌共有兄弟姐妹八人,三男五女。他在男孩中排行第二,四個姐姐中有兩個幼年時夭折。大姐在18歲那年因為白天採桑葉,晚上喂蠶寶寶,過於勞累而死。因為家貧孩子多,姚桐斌在4歲時被父親送給一個沒有孩子的本家兄弟。那家也不富裕,除了幾間舊房外,沒有其他房地產。不幸的是,不久,姚桐斌的養父母相繼去世,於是,姚桐斌重新回到生父母身邊。

實際上是姚家搬進了養父的舊屋裡。後來,姚桐斌的父親將他母親陪嫁時的一點首飾賣了,做點小本生意,即開了一個小糧鋪。但由於家中又生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生活仍然十分拮据。

靠著這個小糧鋪的收入,姚桐斌和大哥都上了小學。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成績十分優秀。可小學畢業後,他父親便不想再讓他上學了。除了上學的費用問題外,當然還是其父在教育上的短視,在那個年月,他以為兒子上幾天學能識文斷字即可,沒必要有多深的學問。他想讓兒子到鋪子裡給自己當幫手。但學校的校長聽說後,就勸姚父,說這樣的好學生,不上中學實在太可惜了。父親才勉強同意,讓姚桐斌繼續上學。

姚桐斌當然很爭氣,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無錫縣中學。但他初中三年上得也不那麼順利。家裡的生活實在艱難,中間還是出現了學費問題。為此,姚桐斌還在暑假期間自力更生,勤工儉學。他還曾擺過地攤,賣些襪子、火柴,針頭線腦之類的小東西;除此之外,他還打過零工,做過家教,一點點攢錢。即便如此,中間還是一度輟學,他初中三年是斷斷續續地熬過去的。

初中畢業後,父親再次讓他輟學回來到鋪子當幫手。可此時,求知慾很強的姚桐斌還想繼續讀書,父子間產生了極大的矛盾。無錫縣當時還沒有高中,在哥哥幫助下,他隻身前往上海,考取了私立高中。父親勃然大怒,

斷了他的經濟來源,還讓姚桐斌的大哥寫信告訴他,“要是敢回家,就打斷你的腿!”

但我意已決,既然選擇了讀書,姚桐斌只有硬著頭皮走下去。在學校,他交不起住宿費,乾脆就睡在教室裡的書桌上;買不起課本,他就借同學的書抄寫下來讀,想盡一切辦法來學習。生活上,他更是勒緊褲袋,咬著牙,挺下去。

他始終記著那句話: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二)艱難而順利的求學歷程

生活上的艱苦,不算什麼,只要你想辦法,有決心,總能解決的,但時代的災難你無法迴避。1937年,當姚桐斌15歲的時候,抗戰爆發。上海已經容不下一張課桌了。

姚桐斌只有另覓他圖。他決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於是他和四個同學一起,走出了上海。後來他們幸運地繞過日軍封鎖線,跨越重重困難,於1939年抵達江西吉安。在那裡,姚桐斌再次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國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學校還發放了助學貸款,這一下他的學費也有了。此後他一心撲在了學習上。他的學習一如既往地出色,1941年,高中畢業會考,他考了江西全省第一名,並得到了一筆十三中發的獎金。

高中畢業後,他靠校長的資助赴湖南衡陽、長沙參加各大學的入學考試(在考完後的兩個月內,他靠在衡陽湘桂鐵路局修理廠做小工維持生活)。結果他以優秀成績同時被武漢大學、湖南大學、中正大學(今江西師範大學)、湘雅醫科大學(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等7所大學錄取。出於對礦冶專業的酷愛,姚桐斌最後選擇了遷到貴州平越的全國工礦重點大學唐山交通大學,即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

出色的天賦和勤奮的努力,使姚桐斌的學習成績繼續名列前茅。他憑著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維持著自己的學業。4年之後,他再次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大學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然後他從事了一年的短暫的工作,任國民政府經濟部礦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6年,姚桐斌參加了公費留學考試,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再次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

至此,姚桐斌離家已經有八九年的時間了,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成了一個20出頭,學業有成的青年人了。回想起自己當初離家時的決絕,當初斷了自己經濟來源,聲稱要打斷自己腿的父親,他唏噓不已!如今全家人過得如何?我的老父親是否還在生自己的氣啊?他決定在出國之前先回家看看。

當姚桐斌感慨萬千,小心翼翼地回到久別的家鄉時,他見到的卻是父親滿臉皺紋中的一絲笑意。

是啊,兒子長大了,有出息了,老爹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此時家裡的日子也好了許多,蓋起了新房,沒有多少文化的父親還請人寫下“耕讀家風”的匾額,掛在門前,彷彿在向鄉人驕傲地敘說著黃土塘第一個留洋學生的榮光!

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姚桐斌一路走來可謂充滿艱辛,這裡指的是生活;但他又是順利的,當然指的是學習。然而,還有更長的路在後面。

1947年,姚桐斌來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師從冶金領域著名教授弗·康德西,開啟了他的另一段求學生涯。

兩年後,新中國誕生,他當然十分興奮。但這也給姚桐斌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因為國民政府給他提供的公費也中斷了,所以他不得不用2年的學費打發4年的學業!他再次陷入生活的困境。

他在海外的艱苦生活可想而知。為了節省每一分錢,他一方面勤工儉學,一方面就著茶水吞下粗糙的麵包,一方面投入到更加艱深的學業中。學霸就是學霸,他的學業一貫地優秀。四年後,他以一篇《對液態金屬及合金的粘性與流動性的研究》的論文通過了畢業答辯,獲得工業冶金學博士學位。

導師弗·康德西教授興奮異常,認為姚桐斌是自己教過最好的學生之一。不敢怠慢,29歲的姚桐斌再接再厲,於1952年1月,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皇家礦校冶金系繼續深造。僅一年後,他以《對於液態金屬在鑄模中流動時的垂直運動研究》的論文獲得帝國學院文憑。他撰寫了關於冶金、鑄造方面的8篇科技論文,分別發表在英國的《金屬工業》、《金屬學會會刊》,法國的《冶金文匯》,聯邦德國的《鑄工》、《工業通訊》等科技刊物上。

在英國期間,姚桐斌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激動萬分。他在鑽研學術的同時也在滿腔熱情地為祖國奔走宣傳。他先後在英國伯明翰大學作演講,揹著揹包跑遍了英倫三島,成為了新中國的“紅色信使”。因為對新中國的宣傳,他還因此被英國政府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限期離境。

在旁人引薦下,姚桐斌於1954年2月,赴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在此,姚桐斌專注於金屬粘性及流動性的研究,成為學校的知名專家。除了理論研究,姚桐斌還深入冶金工廠實習,實地考察德國的先進製造工藝。

4歲被父親送人 46歲被毒打致死 31年後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三)火箭專家,國家棟梁

此時的姚桐斌,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叛逆的青澀少年了,35歲的他已是滿腹學識,他早已按捺不住年少時便植根於心底的報效祖國的願望,期盼著能夠早日歸國,投身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

於是他謝絕了國外優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條件,於1957年9月回到離別了10年的祖國。

同錢三強、郭永懷等著名科學家一樣,此後的姚桐斌在我國的原子彈和導彈研製領域立下了赫赫功勳。當時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導彈研究院成立後,任命了剛剛回國的姚桐斌為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七室主任。

1958年初。那時的新中國真的還很窮,當時分配給姚桐斌主任的,只有12個大學生和1臺顯微鏡。這與國外良好的研究條件形成極大反差,有人問他為什麼回來,姚桐斌回答:“我回國不是為了地位和金錢,而是要把學到的知識奉獻給祖國的建設。我願意同大家一起,為我國火箭上天貢獻力量。”

火箭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現代技術工程,中國當時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極少,製造火箭的材料和工藝,在當時的中國也幾乎是零。

本來蘇聯專家曾經說幫助中國的,要賣給中國用於研製火箭的關鍵材料釺焊合金,但1960年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我們陷入困境。

中國人只有靠自己了。姚桐斌的任務是,1960年底必須研製出這種釺焊合金,,否則會影響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任務。姚桐斌並無火箭研究基礎,只能從頭學起。經過無數次研究實驗,他終於確定了釺焊合金的成分,但又遇到了新的困難。

將這種新型材料裝備到火箭上,姚桐斌發現火箭的燃料燃燒後會產生高溫,燒壞很多零部件。所以他又提出一種新型材料設想,這種材料能吸收大量熱能,從而讓火箭“發汗降溫”,因此被稱為“發汗材料”。他的課題建立後,卻遭到一些人的嘲笑質疑,他們斷言這是不可能研究出來的。

但姚桐斌迎難而上,他的團隊們經過鑽研,很快取得了成效。他們將新研製的材料和工藝用在火箭上,不僅成功降溫,而且還增加了火箭的射程,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在姚桐斌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又做出了像“新型不鏽鋼、高強鋁合金、難熔金屬以及焊接新工藝、化學銑切工藝”等一系列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多項空白,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新型材料和工藝全部應用在我國運載火箭和衛星上,中國第一枚火箭的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在先後的數年間,姚桐斌開展的研究課題達500多項,主持了錳基釺料合金的研製和釺焊工藝研究課題,研製成國產一號及二號錳基釺料,並以釺焊結構取代了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老式焊接結構;解決了液體火箭發動機材料的振動疲勞破壞問題,和液體火箭焊接結構的振動疲勞破壞等問題,對火箭部件的設計、選材和製造起了指導性的作用。

姚桐斌工作作風極為嚴謹,獎懲分明;他對工作要求十分細緻周到,甚至對電機及電氣控制盤的打掃、電梯變速箱的潤滑油,他都用便箋對工作人員進行提醒。

姚桐斌和他的團隊贏得了尊重。他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兩個重要理念,至今仍體現在中國航天人身上。

第一是, 他提出“材料先行”的理念,無論是做火箭還是導彈,材料最關鍵;

第二是,他強調要按照科學程序辦事, 樹立和培養科學的態度作風。他還帶領科研人員學習,培養出一大批航天骨幹人才。

不過,為了工作,為了國家,姚桐斌對自己的家庭實在付出太少,這就苦了他的妻子彭潔清。那時姚桐斌的工作要嚴格保密,甚至辦公室的電話都不能告訴妻子。妻子懷孕生子,姚桐斌都很難回來陪伴她。妻子要臨產時,姚桐斌不在身邊,彭潔清只有敲開鄰居的門,鄰居趕忙給她叫來一輛車,她自己一個人去了協和醫院。

第二天一早,聽說妻子生產後的姚桐斌才匆匆趕到醫院,而他手裡只是捧著一束鮮花。彭潔清還有什麼埋怨的呢?千言萬語已經在那濃豔欲滴的花朵中融化……

姚桐斌做為一名國家幹部,他從不搞特殊化。在自然災害時期,日子實在太苦,一天妻子好不容易從一個農民家裡買來一隻母雞,想改善一下家裡的生活,姚桐斌得知後告誡妻子:“幹部不能買私人的東西。”讓妻子把雞退了回去。親戚從香港寄來家裡孩子急需的奶粉,他又到海關將包裹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他堅決不搞特殊化。

年輕有為的姚桐斌有著迷人而燦爛的笑容,是一個富有感染力的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愛好廣泛,善於打籃球,還能唱能演。在參加同事的一次婚禮時,他曾戴上頭巾,表演了一曲《達坂城的姑娘》。亞琛工業大學冶金系教授依·皮沃斯基曾這樣評價姚桐斌:“桐斌有著陽光般的魅力,研究所的所有同事都喜歡他,欽佩他。”

然而,這位有著迷人魅力的科學家卻走向了他人生不幸的深淵。

(四)早凋的花

不要怪罪筆者把姚桐斌比喻為一朵花。鮮花雖是女性的象徵,但是,姚桐斌在風華正茂之年的早逝實在太令人惋惜了,故筆者仍然固執地把姚桐斌做此一比。

正當姚桐斌在祖國的火箭、衛星、導彈領域努力拼搏,嘔心瀝血地戰鬥之時,他的生命之花突然凋落。

1966年,中國進入特殊歷史時期。姚桐斌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他的工作受到很大沖擊,但他不畏艱險堅持上班,因為在他看來,科研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而且他認為“不上班拿工資,於心不忍”。

1968年6月8日,對於妻子彭潔清來講,是個災難的日子。那天中午,姚桐斌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一夥暴徒的猛烈襲擊,他吃了無數拳頭,終於在一根鋼管的砸擊下倒下了。

當妻子彭潔清發現距離家門200米處的那一灘鮮血時,她肝腸寸斷!她跟鄰居一起連忙把昏迷中的丈夫送到醫院。但由於他的身份原因,沒有得到及時醫治,於當天下午3點,姚桐斌不幸去世。是年,他還不到46歲。對於一位科學家來說,還風華正茂,如花一樣的年齡啊……

頃刻間,妻子失去了丈夫,三個未成年的女兒失去了父親,中國失去了一根棟樑。

多年以後,彭潔清還無限傷感地回憶道,“他被害的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時鐘都停止了跳動,他永遠是45歲。”

4歲被父親送人 46歲被毒打致死 31年後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據說當年,姚桐斌被害的消息傳到中央時,正在開會的周總理手中的茶杯一下掉在地上,他不僅傷心而且憤怒,他要求立即查明這個案子,並擬定一張對我國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名單,要求對他們加以保護。

1976年10月,在彭潔清的奔波努力下,姚桐斌終於被伸冤昭雪,兩個害死他的犯罪分子分別被判了15年和12年徒刑。姚桐斌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姚桐斌對祖國航天事業的貢獻。上世紀70年代,因為發動機材料不行,曾造成火箭發射失敗,科研人員找到一篇法語論文才解決了問題,後來查明論文作者正是那朵早凋的科研之花——姚桐斌。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會堂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中國共有2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姚桐斌是其中之一。

4歲被父親送人 46歲被毒打致死 31年後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但他不能上去領獎了,此刻,距離姚桐斌去世已經31年。拿到獎章的彭潔清淚奔如潮,隨後她做了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她把獎章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希望有更多的人瞭解到姚桐斌的精忠報國精神。在遠離姚桐斌的日子裡,彭潔清經常想到姚桐斌那句話:“不要怨這怪那,應該多想想自己為祖國做了些什麼。”

姚桐斌用自己短暫的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才叫真正的愛國,真正的報國。

作為中國航天材料與工藝技術的奠基者,優秀的火箭材料及工藝技術專家,姚桐斌當被我們永遠紀念。

參考資料:《姚桐斌傳》《火箭人物:兩彈一星功勳姚桐斌》《永遠的眷戀——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姚桐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