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靠譜嗎?有什麼依據?

僅僅是一個“二維碼”是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呢?健康碼的依據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健康碼的數據來自於大數據,比如過往7~14天的手機GPS信息、線下掃碼商家位置、購買火車票、飛機票的信息等等。如果你購買了一張去湖北的火車票,健康碼就可能變色。

健康碼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靠譜嗎?有什麼依據?

健康碼是動態碼,用戶申請、後臺審核後發放,根據實時情況,會發生變化。如果申請者與確診患者、疑似病例曾乘坐過一輛車,或者來自於重點疫區,那麼可能就會變成“黃碼”或者“紅碼”,影響到日常出行。

健康碼的原理如下:

一旦你用自己的手機掃描了健康碼軟件,它就會馬上調取你使用手機的情況、使用交通工具的情況、掃碼購物的情況,得出你前一段時間的行動軌跡、活動過的區域,然後看你與確診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行動軌跡、活動區域的重合程度,進而判斷出你是否接觸過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

然後,就會給出你個人的健康碼,分別有3個不同的顏色。

健康碼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靠譜嗎?有什麼依據?

健康碼的數據來源比較多,對於個人來說,我們使用手機的操作基本上都可以被記錄,比如使用移動支付消費,二維碼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微信、支付寶等APP獲取到個人位置信息,手機網絡連接基站的信息等等,這些都可以用於健康碼的數據來源,當然,採集這些數據,也涉及到了個人的隱私。

健康碼的三種狀態

眾所周知,健康碼分為三種狀態:綠碼、黃碼、紅碼,其中綠碼錶示通行,如何確定紅碼、黃碼、綠碼人群呢?

紅碼:紅碼錶示在既往的14天內,與新冠病人有密切接觸,需要儘快聯繫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受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連續健康打卡14天后,轉為綠碼;

黃碼:黃碼錶示在既往的14天內,可能暴露於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中,儘量不要外出,與家人保持一定距離,每天測量體溫2次,如果發現發熱、乏力、咳嗽等症狀,及時就醫;

綠碼:表示在數據更新日期前,沒有暴露在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中,建議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

總結

健康碼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靠譜嗎?有什麼依據?

健康碼並不能判斷大家得了什麼病,只是追蹤大家的活動軌跡,結合實時更新的“防疫大數據”,判斷個人是否有過暴露在新冠環境中,給出一個綜合的判斷,相應部門可以作為判斷依據,對於疫情防控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