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鄉土美食,齊魯人文盛景

【序】

  山東食文化獨樹一幟,其代表魯菜名列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但這個談吃的系列與那些個被人們廣為認同的魯菜關係不大,因為那些魯系大餐都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師的精雕細琢,加上了華麗的色彩,冠上了優雅的名字,走入了名堂雅室,但卻失去了原汁原味的自然與純樸。就象現代的歌星,其初是靠了自己的實力,但成名之後,就免不了唱片公司的包裝,上臺演唱與出入公共場所就要變得扭扭捏捏,拿腔拿調,於是漸漸他(她)也就失去了自己。

  現代人的時尚在向兩極發展,一是追求高雅與洋化,二是反土歸真。所以中外西餐大菜和家常野蔬都被為現代人所推崇。這裡要談的山東土吃當然屬於後者,土吃來自山野鄉村,簡單自然又純樸,故絕不要同花花綠綠的魯菜大餐混為一談。如果勉強歸為魯菜大系裡也未嘗不可,因為兩者畢竟也有些聯繫。魯菜也是從這些簡單的土吃裡產生出來的,說不定今天的土吃就是將來的名吃大餐的原型。

  土吃來自鄉村農家的家常,自然重在“土”字,那些不喜歡“土”的朋友看了之後不要因為本篇土的掉渣而笑掉大牙,這裡預先聲明,即使笑掉了大牙也不要來告我,本人實在是榨不出油水,最多請您吃一頓山東土吃,不過沒有了大牙恐怕也難盡興。還是勸您在看之前先到保險公司去投個可以補牙的保險更實際些。

  這裡說的山東小吃,也不包括整個山東省的土吃,而是指我的家鄉青州方圓三五十里之內的地方土吃。本來想取一個青州土吃或某某鎮某某村土吃之類的名字,但怕您拿著放大鏡在地圖上找,怪麻煩的。一不小心還會遛到廣西青州去,給人家添麻煩。所以借了山東這個大名來作大旗。願山東其他地方的兄弟姐妹不要見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朋友也不要誤會。

  吃的地域性很強,土吃更是這樣。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是一個簡化,省去了中間過程,人是靠這方水土出產的食物來養活的。同樣的東西,到了不同的地方就不一樣,所以才有南桔北梔之說。到了俺山東,其特色就是高大,就是辣椒蘋果西紅柿長得也特別大,靠的就是這方水土。大白菜大蔥大蒜,前面都有一個大字,這可不是為了壯膽,而是真的因為個大才這樣叫的。為了與此相配,山東人吃的餅自然也不能含糊,叫大餅。吃起來也就“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吃了大號的東西,自然山東人個子也就高大,於是就有山東大漢之說。山東大漢的性格自然大大咧咧,所以看了下面的文字,如有粗糙之處,您就多多包含吧。

山東鄉土美食,齊魯人文盛景

【粗糧細做話煎餅】

  煎餅不是山東所獨有,比如靠山東的蘇北地區也有煎餅,但蘇北地區的方言和生活習俗接近山東,而同蘇南則相去甚遠。誰又能保證煎餅不是隨了山東的風俗習慣一併傳過去的呢?實際上也不是山東所有的地方都吃煎餅,但我可以肯定的說煎餅是我們山東的代表食物。

  大餅卷大蔥是眾人皆知的典型山東土吃,這裡的大餅實指的是煎餅,而不是真正的大餅。大餅和煎餅的區別除了做法上不同,主要還在於其用料有異,前者為白麵烙成,後者為粗糧所作。在大餅卷大蔥成名之時,白麵還是稀有之物,粗糧煎餅為主食。天津所謂的煎餅果子中的煎餅,當然也不是一會兒事,煎餅果子不但用料不同於山東煎餅,做法也不同。

  煎餅的用料在八十年代之前主要是以地瓜乾和玉米為主,兩者那時候在山東為主要農作物。有人認為地瓜(紅薯)玉米煮了烤了味道都好,可那是因為他們肚子裡油水太多。如果要把他們當主食,不出兩天喉嚨裡就會冒酸水。再說新鮮的地瓜玉米也沒法保存,那麼地瓜往往曬成地瓜幹來儲藏。就是將地瓜切成片曬乾了。地瓜幹那東西可以把它磨成粉,做窩窩頭或餅子,但那窩窩頭吃起來可不象烤地瓜那麼好吃,涼了硬得可以打死人。而做成煎餅就成了粗糧細做,味道也大為改觀,而且在常溫時保存數日不壞,吃的時候也不需要加熱,味道也不差。

  但這個細做可是麻煩之至。地瓜幹要在水裡泡一天左右,等到水分將其徹底軟化後,就用刀將其剁碎。然後同泡好的玉米混在一起,在水磨上磨成糊。而這一過程很費時費力。水磨為顆粒粗大的圓型花崗岩磨盤製成,有上下兩塊疊在一起。磨盤的兩個接觸面上都鑿出了條紋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開了兩個小洞,可以將料混著水一勺一勺的加入。推動上片磨盤就可以將料碾碎,從上下磨片的磨縫裡流出的就是做煎餅用的煎餅糊。推磨可以用馬或驢等牲口,那是在解放前的地主家才能用,普通人家也只有人推。小的磨盤一個人推就行。可大的磨要三四個人才能推動。後來漸漸有了電動水磨,人們才從這繁重的體力中解脫出來。

  接下來就是做煎餅,山東人稱“攤煎餅”。工具也是特有的,幾乎家家必備。首先是一個鏊子,實際上為鑄鐵製成的圓形鐵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為支撐,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間留下空間以便加柴燒火。再就是一個耙子,為一個木板,上面垂直按上一個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攤”。當鏊子燒熱以後,可以用勺子舀上一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一圈。由於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一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帶著向前走,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耙子的長短正好等於鏊子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一週,煎餅就成。為了煎餅質量更好,在上層的煎餅糊還沒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一塊木板(稱為刮子)在上面刮一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勻。因為煎餅很薄,很容易熟,這一過要非常的快,否則就會焦了。待成熟以後,就可以揭起來了。煎餅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徑一般在半米到八十公分之間。

  好的煎餅要薄如蟬翼,厚度均勻。這不但要求煎餅糊磨得要細,稀稠適當,最重要的還在於攤。攤的時候手要麻利,火候還要適當。攤煎餅往往是家庭主婦的活兒,在山東過去要考察新媳婦會不會做活兒,只要攤次煎餅就可以知道。

  剛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將其捲成煎餅捲來吃,所以才有煎餅“卷”一說。剛剛冷卻的煎餅由於失去水分會很乾,但煎餅往往是疊在一起的,漸漸又會返潮而變得柔軟,上面蓋上布就會可以長期保持。待吃時,只要揭一張就成,非常方便。後來,在濟南出了一種煎餅,象糕點一樣用紙包好。那種煎餅味道甜甜的更象糕點,不象煎餅。更不能容忍的是這種煎餅給弄得很乾很酥,不用說卷,就是碰一下就碎了。顯然是把“桃酥”的質量指標硬用到煎餅的質量控制上了。

  煎餅內的地瓜乾和玉米比例不同,其顏色也不一樣。我特別喜歡那種純黃色玉米做的煎餅,如果是新產的玉米攤出來的煎餅,色彩金黃,吃上去有香噴噴的玉米味,口乾很爽,說是粗糧細作的典範好不為過。同樣糧食做的玉米窩頭和玉米餅子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煎餅也是一種賦予變化的食品。糧食除了地瓜乾和玉米,還可加上其他花樣,比如添些大豆,味道就會香很多。小麥做的煎餅非常有勁,吃上去很有彈性。最好的當然還是小米煎餅,但小米不可多得,自然吃的也就不多。最難吃的是高粱煎餅,吃起來很澀且很柴。就是同樣的配料,也可以變化出花樣。比如在夏天磨好了的煎餅糊,放上一天就會自動變酸,攤出來的煎餅酸酸的味道很特別。有些人在攤煎餅時故意留下一些煎餅糊,第二天再攤,就是為了吃這種酸煎餅。實際上,我最喜歡吃柿子煎餅。山東出柿子,等到放的熟透了,柿子會變軟。在煎餅攤好還沒煎熟之前,將去皮的柿子放上去,用刮子在煎餅上刮均勻。熟了以後,煎餅紅紅的,味道甜甜的非常好吃。即有粗糧的纖維又有水果的維生素,營養自然豐富。對吃膩了大魚大肉的現代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健康食品了。

  煎餅的做法也不止一種。有些地方不用攤,而是將地瓜乾粉或玉米麵粉加水和成一大塊麵糰,用手拿了在鏊子上滾上一層。這種煎餅省了磨糊這趟工序,攤出的煎餅也蓬鬆很多,但其厚度不好控制,往往過厚,味道也遠比用煎餅糊攤出的好吃。

  煎餅吃起來不象饅頭面條米飯之類的食品那樣省力,沒有吃習慣的人吃上一個會累得腮幫子疼。記得七三(七四)年那會兒,重拍電影《南征北戰》,我們那裡駐了放煙火的部隊。他們饞煎餅,就弄了些糧食請地方上幫著做。等到一頓飯下來,個個捂著腮說痠痛,可能是因為好吃而吃的太多了累的。

山東鄉土美食,齊魯人文盛景

【大餅】

  大餅是用白麵粉做的,實際上花樣也很多。最簡單的一種我們稱為單餅,是相對於多層的油餅而言的。做法非常簡單:將麵粉加水和的比做餃子皮的面略硬,切成小塊。用擀麵杖擀薄,但比餃子皮厚兩到三倍。然後放到鏊子上去烙。烙餅的鏊子也是特有的,同煎餅鏊子但比煎餅鏊子要小,直徑為四五十公分。單餅的大小也就這麼大。烙餅的火往往很旺,因為火小了烙的時間就長,餅烘乾了不好吃。邊烙還要邊用一個竹(木)批不停的翻,讓其兩面輪流受熱。不一會兒,餅中間的空氣因為受熱就會鼓起來,象一個球,為了讓其貼近鏊子,就要用竹批使勁壓下去。單餅烙出來後要柔軟,樣子很象黎巴嫩餅,但要大得多。烙好的餅的白色表面上會有散佈著一塊塊金黃色的糊痕,十分誘人。有時用兩隻單餅疊在一起,中間加上餡兒,將餅的邊沿捏起來就成了大餡餅。做起來很簡單,吃起來也很柔軟。

  還有一種大餅,因為有很多層,所以又叫千層餅。裡面加了油,又叫油餅。大小同單餅相同,但要厚得多。面同單餅相同,也是普通麵粉加水和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做法。先用擀麵杖擀出一個很大很薄的餅,然後在上面抹上菜油,撒上一些鹽,最好將切得細細的蔥末撒上一些,烙出來更香。然後將餅對疊,將有油鹽蔥的一面疊在裡面,然後將邊沿捏住,以免將油等漏出來。再接著對疊數次,疊的次數越多擀出來的餅的層數就越多。其實還有其它很多種疊法,這是講的是最省勁的一個方法。待疊的不能再疊了,就將其重新擀開,擀成鏊子大小,厚度一般在一指厚就可以烙了。餅烙出來後,因為各層之間有油,不會粘在一塊兒,會是一層一層的。餅很大幾個人才能吃一個,餅太厚也不能捲起來,往往要將餅沿著半徑方向切成若干塊三角形的餅塊,吃起來就方便了。

  山東人吃的餅也不是都很大,有一種餅就很小,直徑有十五到二十公分,叫做“火燒”。這種餅也是烙出來的,不過用的是發麵。做起來很簡單,就是將發好的面分成小蘋果大小的一塊兒,在面板上用手一壓就成了。烙出來後面會發開,可達一到兩公分厚。火燒容易保存,吃的時侯也不用加熱,也比饅頭瓷實。出遠門時作為路上吃的乾糧特好。火燒也可以在裡面加了餡兒做成餡火燒,加上紅糖作成糖火燒,這在以前簡直希罕的就象現在的冰糖燕窩一樣。

山東鄉土美食,齊魯人文盛景

【燒餅】

  山東以麵食為主,所以餅也就特別的多。這裡要談的燒餅不同於前面提到的山東大餅,燒餅不是家裡常吃的食物,而是走親訪友所帶的禮物。為了好懂,還是先提供一點背景。

  每年的正月初,是山東人走親訪友的季節,不管是七大姑還是八大姨,平時忙了不走動,到了這個時侯都要去走走看看。一般是按重要程度按次序走。大年初一在家過年不出門,初二為走親戚第一天,這一天往往是小媳婦兒回孃家,小孩子看老爺老孃的日子,初三反過來。咱中國人注重禮節,走親戚不能兩隻手提著十個手指頭,多少要帶寫東西。反正你來我往最後的禮物總是基本又回來了,還是便宜了自己。不過中國人想吃啥就吃啥的時侯不多,當作禮物也不能太大手大腳。象嫁出去的姑娘回孃家這樣的實在人家,可以實實在在還好辦些。可其他的親戚就要選擇那種即能拿出手,又不太破費的就難。燒餅正好滿足這種要求。

  燒餅不是烙出來的,而是燒烤出來的,所以叫燒餅。燒烤這一種做法在山東的食物當中非常少見。因需要特別的設備,燒餅也就都是有“專業人員”做出來的,一般人家也沒有這手藝。每到了臘月,烤燒餅的人家就壘一個土爐子,看上去很簡單,一塊爐底用鑄鐵爐條排成,上面是一個弓形的爐膛,正對著門的是一個同煙筒的通道口。爐膛表面可以是轉壘的或石砌的。燃料不能用煤,因為煤煙有味道。最好用木屑,燒起來火候高底適中。這種燒爐很象中東一代的烤爐。

  做燒餅的面是發麵,要和得很稀,免強能成型就行。待爐膛燒的熱熱的,就可以將面分成小塊麵糰,往爐膛上貼。貼燒餅不是一個力氣活,但在火熱的爐膛裡操作就要求快穩準。大冬天光著背操作也會出汗。回想起來,那場景應該出現在張藝謀的電影裡面。

  燒餅的形狀呈錐狀,象窩頭但中間沒有窩頭的小洞,底部貼到熱爐壁上。所以相當於全方位的燒烤。因為面很稀,燒餅烤熟發開後可以長到原來麵糰體積的好幾倍,象爆米花一樣,又一個糧食放大法。燒餅底部直徑五釐米左右。燒餅烤出來後表面很硬,呈金黃色,表面往往還粘著芝麻。掰開來后里面雪白而蓬鬆,不過紋路(TEXTURE)很美,就象好的烤麵包裡的一樣。面裡往往加些鹽,吃起來口感和味道都好。

  燒餅烤好了就拿出來賣,就象山東老鄉武大郎賣炊餅那樣,用擔子挑了走街串巷,不知道燒餅和炊餅有沒有聯繫。不過賣燒餅的小販做生意比武大郎靈活,如果沒有錢,用糧食換也成。由於燒餅放大過了,一斤麥子可以換一大堆燒餅,看上去很耐看。用來走親戚的禮物就再好不過了。沒有親戚走,買了哄小孩兒也行,所以家家都買點兒,以備來年正月之需。所以小販生意很好,每到了臘月,就可以聽到賣燒餅小販的吆喝聲。

  自然在生活變好之後,有了更好吃的東西替代,燒餅也就漸漸失去了市場,現在已不常見了。

山東鄉土美食,齊魯人文盛景

【大蔥蘸醬】

  山東有一種“大蔥蘸醬,越吃越胖”的說法。越吃越胖的東西,現代人聽了可能唯恐避之不及。在過去營養不足的時侯,能吃的東西就是好的,何況還可以讓人發胖,那當然是好東西了,這說明營養豐富。所以這樣評價大蔥蘸醬是百分之百的褒獎。

  實際上,大蔥蘸醬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來看也是一種健康食品。大蔥是蔬菜,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C,可食纖維,無脂肪,低熱量(每100克90千焦)等。醬是大豆作的,不用多說僅看看這原料就知道是一種健康食品,黃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這樣看來大蔥和醬就是一個黃金搭配了,就是名吃北京烤鴨也有蔥醬作配料。現代人不用擔心,不會比其它食品更讓人發胖。

  在山東做豆醬一般在春天。首先黃豆用水泡透,放到陰處發酵,等到豆子上佈滿了毛,就將其用水磨磨碎並加鹽,所以山東豆醬為鹹的,不象有些地方是甜醬。但剛磨出的豆醬呈黃豆原色黃色,吃上去也有生黃豆的味道。接下來還要放到太陽下面去曬,上面被曬的一層在太陽光的作用下,會慢慢變成棕色,最後變成所謂的醬(油)色。這時候黃豆的生味就去掉了,就可以吃了。然後不斷翻動最後整盆醬就做成了。放到罈子裡封好了可以吃很長時間。制醬原料和過程純屬天然。

  大蔥也有講究,生吃最好的是靠近跟部的蔥白。蔥白不象上面的蔥葉等那麼辛辣,好的蔥白還會有淡淡的甜味。大蔥往往是冬天的蔬菜或調料,蔥葉很快就會曬乾,保存下來的只有蔥白部分。所以蔥白越長越粗就越好。

  為了蔥長大,在春天就播種,到了夏天蔥長得指頭般粗就要移栽一次,將蔥栽的一排一排的,以便隨著蔥的長大用土把蔥的下半部分埋起來,就會強迫埋到土下面的蔥白長高。在其成長階段,還要加土幾次,直到晚秋,蔥白部分可長到直徑四五釐米,長達四五十釐米,就成了真正的大蔥了。

  但蘸醬用的蔥最好是春天的蔥。一般在去年秋天種上,到了冬天葉子就會凍幹,可跟部不會死,到了春天冰雪一融化,翠綠的蔥葉總是先露出地面,到了春天第一批豆醬曬成熟後,蔥就可以吃了。這種蔥長的時間不長,直徑一般也就一釐米左右。但辛辣味道幾乎沒有,就是蔥葉也是甜甜的。

  大蔥蘸醬的最大缺點就是吃完以後嘴裡有一股蔥味。就象臭豆腐吃起來香聞起來臭。受害的往往是旁邊他人,不是食客。就象上海弄堂裡一家人家煎臭豆腐,臭滿全巷,而吃的人家倒是有滋有味。大蔥的功力遠不及臭豆腐,充其量臭臭身旁的人,所以容易避開,上班約會前不要吃就是了。

山東鄉土美食,齊魯人文盛景

【辣疙瘩】

  辣疙瘩是一種蔬菜,象蘿蔔一樣是長在地底下的。但其形狀為圓球底下長了一個長鬚根,象一個圓蘿蔔一樣,樣子象個疙瘩,而且吃起來有一股辣味,故名之辣疙瘩。

  辣疙瘩生吃不如蘿蔔那麼甜脆,炒了也不如蘿蔔香,但辣疙瘩醃的鹹菜卻是蘿蔔所不能比的,所以辣鹹菜是山東的大眾鹹菜。

  辣疙瘩的季節同蘿蔔一樣是在秋天成熟,直徑有十到二十幾個公分大小。其葉子也可食,樣子與其說象蘿蔔,還不如說更象雪裡紅。葉子從辣疙瘩上切下來即可象雪裡紅那樣醃成鹹菜,也可以將其曬乾了留到冬天當乾菜吃。醃出的鹹菜雖沒有雪裡紅特有的香味,但卻比雪裡紅口感好,吃上去很脆。乾菜可以放到豆汁裡面,或者放到水裡泡了同肥肉一起炒了吃,味道都很香。

  辣疙瘩去了葉子以後,將下面的鬚根去掉洗淨,然後放到缸裡去醃就行,非常簡單。辣疙瘩要醃一兩年才漸漸的由白色變棕色,辣味也會消失而變香。所以,在山東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大咸菜缸用來醃鹹菜。醃一次,可以吃幾年。用的鹽不用太將究,但最好是渤海灣的海水曬出的海鹽。顆粒大大的但裡面還有碘等人所必需的元素。為了好吃,鹹菜裡最好放些花椒(或花椒葉子),生薑和蒜等佐料,待鹹菜醃成了會特別的香。

  辣疙瘩鹹菜的肉比生的辣疙瘩脆的多,皮厚厚的不如肉脆,但皮上的纖微已變軟,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都是最好的。辣疙瘩鹹菜可以直接切成薯條一樣的長條子吃,也可以切成片的撒上辣椒粉吃。精緻一點的可以切成絲,再加上小磨香油涼拌了吃,都是極其清爽的菜,你不願意生吃,要炒了吃也行,其最佳搭配是配上芹菜絲和稍許肉絲炒個半熟,鹹菜的香味配上芹菜特有的芳香,吃上去又脆又香又爽。

  辣疙瘩鹹菜同其它許多鹹菜一樣,是喝稀飯的好東西。用山東小米熬出來的黃油油的稀飯,再就著辣疙瘩鹹菜,那味道可真是天下第一。在遊歷了世界,嘗過了一些佳餚美味之後,想念的仍然是這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