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時就是圖個熱鬧

過去,老家辦喜事有個陋習:

無論是娶媳嫁女,都要在家裡擺上三天的流水席。每天從早上開始,一天三頓酒宴,一個單位的、一個小區的,住平房的則是一個衚衕的,還有同學、戰友、朋友,每天人來人往,都要前去捧場,很多人在所謂的“

事上”一呆就是三天。所以,在縣城只要有一家辦喜事,整個小區或街道都顯得非常喜慶熱鬧。


人生在世,有時就是圖個熱鬧

如此下來,裡裡外外,不論主家,還是管事的,包括負責迎送照應的,事下來後大家均累得像條狗。而且接待來接待去,都是自己那幫人在吃吃喝喝、逗悶起鬨!

我曾對縣裡的朋友說:縣裡的圈子太小,大家差不多都認識,今天張三有事你耗三天,下來李四有事再耗三天,還有時間乾點正事嗎?

朋友一臉無奈說:我也不想這樣,但你不去,別人會認為你不給面,或者是朋友情誼不夠鐵。所以,必須每天去點個卯!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八項規定的實施,現在誰也不敢再頂風違紀大辦婚事,擺流水席這一陋習在縣城已基本絕跡,人們終於過上了輕鬆自在的生活。

但是,也有個別人不習慣,覺得缺少了那些熱鬧,閒下來的日子很是枯燥無聊。還有那些退下來的人,也總是感覺閒著的日子百無聊賴。說到底,熱鬧慣了的人,往往過不了冷清的生活,這可能是人性的一個弱點吧!

其實,愛熱鬧是國人的通病。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愛看熱鬧,看熱鬧的時候一個個都像鴨子一樣伸長了脖子來看。


人生在世,有時就是圖個熱鬧

所以,但凡有中國人在的地方,總少不了扎堆,扎堆幹什麼?扎堆看熱鬧唄!結婚要看,吵嘴要看,打架要看,車禍要看,失火要看,落水要看,跳樓更要看。總之哪裡發生了稀罕事,哪裡就不約而同地聚集了一批看熱鬧的“吃瓜觀眾”,定要看個水落石出才肯散去!
人活在世間,有時候就是圖個熱鬧,哪怕這個熱鬧要付出一些代價,但在一些人心中,這是值得的,也是可以欣然接受的。

朋友老李曾給我講過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他有個朋友,前些年倒騰房掙了不少錢,把工作辭了,買了不少門臉,靠著高額房租過活,小日子過得非常愜意。

因為大家都很忙碌,平日裡沒人和他玩耍,他無聊之極最後尋到一個特殊的樂子,那就是:用自己的座駕給別人當婚車,而自己親自當婚車司機。

十五年前,他有輛黑色的廣本,當時是很不錯的車了。所以,找他幫忙的人很多,一年到頭很是忙活。

但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隨著婚車檔次的提升,找他的人逐漸少了。

他心裡著急,立馬換了輛奧迪,沒過幾日又門庭若市。聽說五年前,他已經把奧迪換成了價值一百多萬的奔馳,經常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樂呵呵的幫人去接親。只要認識他的人,孩子結婚不用他的車,他還老大不高興,認為別人看不上他,或看不上他的車!

這位哥們的生活,簡單又快樂,因為可以經常遭遇熱鬧,按他的話說:這種感覺比自己窩家裡睡大覺好多了!

說白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俗人一個,很多時候都喜歡熱熱鬧鬧。比如升級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的,逢年過節或者是到週末,如果孩子們不帶著孫子、孫女或外孫、外孫女回家,肯定會心情失落、鬱鬱寡歡。


人生在世,有時就是圖個熱鬧

很多人從週五就開始忙活週末的聚會,逢年過節時準備的日子會更長,老胳膊老腿不停閒地收拾著,張羅了一桌又一桌豐盛的飯菜,就等著那些討債鬼們上門,再累也是滿臉的笑容,那是怎麼掩都掩不住的。

的確,我們的生活需要這種煙火氣的熱鬧。沒有了這種熱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單調日子,將變得異常乏味和沒有過頭。

說到底,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喜歡熱鬧而害怕靜。有一個規律、一種價值取向如果溶化在了語言之中,說明它已經深入人心,根基極深了。這種愛熱鬧的文化,就已深深溶化在我們的語言中了。

比如說,人們一聽說“熱熱鬧鬧”,心中就喜歡,就會聯想到生機勃勃、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欣欣向榮、興旺發達,而一聽到冷冷清清,就不高興,會立刻聯想到不景氣、蕭條、敗落和不幸。

所以,中國人要利用一切機會,不管是喜事還是喪事,都要製造熱熱鬧鬧的氣氛,給喜事增添喜的色彩,或者給倒黴的事情也要塗上一層喜慶的色彩。

於是乎:結婚放鞭炮;店鋪開張放鞭炮;逢年過節,特別是春節,更要大放而特放之;就是到墳地裡去祭奠死者,也要放他一掛鞭炮;死人出殯的時候,更要吹吹打打,一路上不時地放二踢腳。

這種文化是如何產生的呢?我想,可能和我國曆史悠久的農村經濟有關。在舊時的農村裡,平時空氣是死寂的,色彩是單調的,家家戶戶的人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裡勞作。如果哪一天什麼地方突然響起鑼鼓或鞭炮聲,一定是發生了異常的事情,一村的人都會激動萬分,紛紛前往觀看。而這樣的機會實在太少,正因為太少,更烘托出熱鬧的寶貴和不同尋常。就這樣,愛熱鬧逐漸沉澱為一種骨子裡的文化。

這正如網上一段形象的比喻:中國人愛看熱鬧,就像心裡面藏著一隻惺忪佯寐、耳朵卻直愣愣豎著的大花貓,像撲食獵物一樣的等在黑暗中,一旦目標出現,便馬上目光如炬,像打了雞血一樣,要麼猛然出擊,要麼恣睢娛樂,非盡其興所不能止。

朋友老李親身經歷過一件事情,他駕車發生過一起刮蹭事故,當他和對方車主心平氣和討論事故原因以及賠償等問題時,旁邊倆看熱鬧的突然打起來了,他們打架的原因竟然是:

誰應該負全責的?討論的過程中兩人意見相左發生爭執,最後竟然大打出手。

出過國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感受,平日裡國外的城市,路上行人很少,顯得特別冷清。而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無論早晚,還是正常工作時段,大街上總是車輛擁堵,人流不息,就沒有不熱鬧的時候。

很多外國人對“中國式熱鬧”感到難以理解,國外也有很多熱鬧喧譁的場景,比如,大多數年輕人喜歡光顧客流量大的酒吧。但人家的大街上並不熱鬧,而且國外很多人對“熱鬧”的包容和接受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

在歐美和日韓,老年人更喜歡安靜的周邊環境,但中國人即使年紀大了,對“熱鬧”的熱情依然不減,長盛不衰的廣場舞就是明證。在我們中國,似乎各年齡段的人都熱衷於組織和參加聚會,我想,這或許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特質吧。


人生在世,有時就是圖個熱鬧


日常生活中,我們愛熱鬧無可厚非,但幹起工作來如果也喜歡熱熱鬧鬧,圖面子、擺排場,不管有用無用、只求出鏡露臉,轟轟烈烈開始,草草率率收場,那可就容易出大問題了!

因為,看熱鬧的人不嫌事大,“吃瓜群眾”人數太多而且眼睛也是雪亮雪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