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是中年男人的焦慮之源

你自甘平常嗎?

前不久,我與一位旅居海外二十來年的大學同學聊天,因為多年不見,這一聊就很晚。整晚的交流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他對自己的描述:平常。我挑中了這句話,也是因為我正好留意到,而每個人留意到什麼,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羞於承認自己的平常,以為承認平常就等於停止進取,而停止進取,就等於自甘落後。這個神邏輯,被各種渠道傳來的勵志故事不斷“印證”。總之,周圍環境不斷在提示我們,要把心放在高處。

好吧,當我們習慣了把心放在高處,高於自己的身體,就會讓人輕易去相信和膜拜遠處的成功,卻排斥和嫉妒身邊的出色。這種心高與身低的落差,也許讓我們奮進,更讓我們焦慮,很健康嗎?

當飛機起飛的時候,我們看著地面迅速地向後撤離,地面上的人物瞬間變小,無論美醜,無論貧富,再也分辨不出差異,留下的只有神話和傳說。

拿起後視鏡,回顧人類的歷史,每個時代人傑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平常。信佛唸佛的人無數,成佛幾人?公司就是一個大金字塔,塔尖幾人?世間財富的分佈規律是什麼?就連這樣的現象,也讓很多銳意進取的人不舒服。他習慣了仰天怒問:王侯將相寧有種?

公司內部從來都有三撥人:有義無反顧向上走的,有毅然決然安於現狀的,這兩撥人都是少數,大多數人沒有決定自己在哪一撥,卻擁有最大的不甘和焦慮。一心向上的人,決定自己要什麼,並願意付出代價,願意忍受付出回報的短期不平衡,享受延遲的回報;安於現狀的人,決定不要什麼,不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享受現報,也能把手頭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條,風生水起;而其餘的大多數,卻沒有明確的決定,每天都忙著對周圍環境中的偶發刺激做出各種反應,享受著左衝右突的隨機應變,收穫最多的焦慮。

你甘心平常嗎?年輕的時候,以為大把的時間會帶給我們一切。中年才發現,不平常只是別人的感受,與當事人的感受無關。

還在為焦慮買單嗎?

焦慮的人,每天都在希望與失望中徘徊,眼睜睜地看著周圍人拿走一個個本來屬於自己的成功,直至中年。焦慮的人自我激勵,制定宏偉目標,但是很快發現目標需要改動。每次調整目標,都伴隨著強烈的挫敗,帶來新的焦慮。於是,花錢學習如何制定目標。

焦慮的人,卻偏偏遇到最多的豬隊友。他們不能接受平庸,無論別人的和自己的。無論職位高低,情緒都很難平復,只是情緒的表達有差異。於是,花錢提升自己的情商。

焦慮的人,最為忙碌,因為他不願意錯過任何機會,也不願意給人造成任何不好的印象。就算自知忙碌無果,卻也不能不忙。沒有成就,就會拼命抓住忙碌不放,否則心理就會徹底失去支撐。寧願花錢學習時間管理,或者精力管理。

焦慮過了頭,自身難以調解的時候,就要尋找外界的幫助,甚至藥物的幫助。也是一種安慰,人家生病了麼,還要我怎樣?能做的該做的,甚至不該做的都做了,“我盡力了”。這不是玩大了麼?

焦慮,無非來自不甘心而已,並不複雜。

甘心平常,就等於平常嗎?

甘心,僅僅代表對現狀的接納,而接納是超越的前提。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如果他不接納現狀,就很難理性評估當前的形勢並決定下一步行動。雖然是演義,卻也揭示在這個情境當中,一個人的思考模式可以有怎樣的不同。焦慮的人必然掙扎,因為他抗拒現狀。

焦慮則相反,焦慮的人不接納現狀,也不願意付出成本,因為沒有任何有效的決定。焦慮的人即便擁有目標,也是反應式的目標,是人比人的結果。

說到底,焦慮與不甘,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決定:沒有認定自己是誰,角色模糊;沒有確定自己要什麼,目標模糊;總是相信要“看情況”,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看情況”,只是不斷地“看結果”。結果忽好忽壞,自己的心情也跟著起起落落。

平常,是自己的感覺;不平常,是別人的印象。平常與否,與自己的目標有關,與自己的決定有關,你看到的任何不平常,都始於一個決定,還有守住決定的平常心。

中年男人,用甘心治癒焦慮,用平常守住精彩。

不甘心,是中年男人的焦慮之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