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古典音樂的作品名字,告別小白稱號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很多作品的名字是這樣的:

Violin Sonata No. 7 in D major, Op. 1, No. 13, HWV 371: I. Affettuoso

又或者是這樣的: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1. Allegro maestoso-Jorge Bolet

然後就有朋友問了,這個英文我也不認識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認真真的學習一下,希望能夠有所瞭解。

其實啊,在學習西方音樂的時候,認識曲目的名字是必要的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尋找譜子都需要輸入原本的英文或者意大利文或者德文進行查找,所以,一定要知道這一串xxxx表示什麼意思,以後的視頻標題我也就不再翻譯了,直接用作品名稱表示。

那麼,正文開始:

背景知識

曲名的根本作用是作為一首曲目的唯一標識,因此,來源於西方的曲目用中文是不合適的,無論是直譯還是音譯依舊很容易造成歧義,比如音樂家Faure的中文翻譯有福雷、弗雷、福瑞,究竟用哪一個呢?反過來中國的曲目用英文也有侷限,比如The Butterfly Love,在第一次看到它時,你是否能聯想到它是梁祝?同樣的,以“小夜曲”為名也是不可以的,不說很多名音樂家都有小夜曲,同一名音樂家也可能寫過很多首小夜曲,有的還可能錯誤地將Nocturne和Serenade都譯為了“小夜曲”。

總之用英文表達曲名是最好的,而中文是幫助我們理解與記憶的。一般來說準確對應到一首樂曲,需要具備作曲者+作品號,或作曲者+音樂體裁+調性/編號,如果有其他的改編版本,在原來的曲名基礎上加上樂器名或演奏方式即可。

瞭解含義:作曲者+作品號


每位音樂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作品號系統,一般是出版商編寫的,就像每首樂曲的專屬ID,一般都是字母+阿拉伯數字的形式,不過字母可能不同音樂家之間有重複,如果你手中的是一份正規樂譜,找一找有沒有一串數字,一般使用音樂家名+作品號就足夠定位到同一首樂曲了。

看懂古典音樂的作品名字,告別小白稱號

以上圖為例子大家可以看出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又或者以

Violin Sonata No. 7 in D major, Op. 1, No. 13, HWV 371: I. Affettuoso

就以這個為例

violin sonata no.7 是基本的英文,意為第七小提琴奏鳴曲

in D major 則標明瞭它的調性:D大調

op. 是作品編號,No. 表示第幾首。

HWV同op編號

I指第一樂章,同理,II指第二樂章,III指第三樂章,以此類推。

Affettuoso是樂譜上的演奏指示,意為情感豐富地。常用的還有allegro(快板)、andante(行板)、largo(廣板)、presto(急板)等,可以看出最常見的是速度標記。

再舉個例子: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Op.11 -1. Allegro maestoso-Jorge Bolet

得到信息如下:

Piano Concerto No.1 第一鋼琴協奏曲

E minor E小調

Op.11 -1 作品號11第一首

Allegro maestoso “意大利語”——莊嚴的快板,也就是“第一樂章”

Jorge Bolet演奏家的名字

注意的問題

一、例如:

Boccherini: Quintet No.9 for Guitar and Strings in C, G.453 -"La ritirata di Madrid" - 4. La ritirata di Madrid

for Guitar and Strings說明了這首樂曲所使用的樂器(編制)

La ritirata di Madrid是這首樂曲的標題(馬德里的撤退),而後面一個La ritirata di Madrid實際上是不需要的。

二、

有一些作曲家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號前綴,比如Handel亨德爾用HWV,J.S. Bach巴赫作品用BWV,Schubert舒伯特用D,莫扎特用K或KV,Richard Strauss理查·德施特勞斯用AV,李斯特用Sz,這種情況就可以不用作曲家姓名,直接輸入帶這些特殊作品號前綴+作品號數字就可以搜索到想要的曲目了。例如莫扎特的k.380,k就是莫扎特特有的作品號。

建議早些養成記住曲名的同時記住作曲者的好習慣,這是一種對音樂家創作的尊重。有意識地將同一名音樂家的作品歸類,有助於理解這名音樂家的風格,結合他個人經歷,也有助於對樂曲本身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