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胡集鎮—烏江側畔 猴戲之鄉

胡集鎮位於縣城南18公里,茨淮新河南畔,西淝河繞鎮東部而過,胡集西南烏江為古河川。新中國成立前,烏江年久未浚,淤淺如碟,加之沿烏江地勢低窪,大雨則積水成災,淹沒田舍, 故舊稱“湖集”。胡集西歸阜陽,東歸鳳台,南靠潁上,北臨渦陽,為防止騷擾,在集四周挖溝築牆,開四門:東門為鳳舞門、西門為阜康門、 南門為潁門、北門為渦門。1942年一1946年曾設“阜鳳渦潁”四縣特別區。新中國成立後屬闞疃縣馬店區,1950年4月撤闞疃縣析馬店、阜陽縣口孜兩區的20個鄉建胡集區,隸屬阜陽縣,1965年利辛建縣後歸屬利辛縣, 是全國猴戲雜技之鄉。

  胡集的來由還有一個傳說。堯舜時代的後夔,原居於河南商丘一帶, 後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被迫四處搬遷。其中一支遷居於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在此建立起鬍子國,胡集的“胡”字最初來源於鬍子國。

伍子胥忠貞護主

  吳楚時期,伍子胥(?一前484 年)為保太子建幼子逃往吳國,來到現在的胡集鎮的烏江邊, 烏江古川江水洶湧,咆哮湍急,江河險要,阻斷交通,近處沒有渡船,遠處又有追兵,猶豫間,戰馬似解人意,突然前蹄騰空,昂首嘶鳴,意欲馳騁。伍子胥情急之間,勒緊韁繩,猛拍戰馬,躍入江中,如輕舟利箭,倏忽間渡到烏江對面。伍子胥帶太子建幼子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

  為了紀念伍子胥忠貞保主、忍辱負重的高尚品德,胡集人民於打馬渡江處修建了五孔橋、七孔橋、三孔橋、烏江橋、板橋、蘇橋、張橋和賈橋。

胡集猴戲

  胡集猴戲盛行於清光緒年間,從那時算起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民國年間,猴戲與扁擔戲、雜技成為西淝河一帶災民謀生的手段。早在上世紀30年代,河北省吳橋鎮雜技藝人來皖演出,胡集鎮龍灣劉國蘭第一個拜師學藝,成為胡集雜技第一人。以後相繼發展了以張廣錦、張可法、張可遠、劉懷堂、趙俊宇等為首的雜技隊,荒歉年,作為外出謀生之道。上世紀40年代,胡集有二三十副猴戲擔。正如《猴戲歌》所唱:“鑼鼓一打圓周周,哪方收糧往哪悠。南鄉收了吃大米,北鄉收了喝糊粥。南鄉北鄉都不收,沙河兩岸度春秋。”

利辛胡集鎮—烏江側畔 猴戲之鄉

  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還有四十多支猴戲表演隊,據老人們回憶, 在“文革”時期,猴戲被視為“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典型,利辛兩百多隻藝猴被棍棒一個個打死。而在後來的大荒之年,這裡的人們又拉著猴子逃生去了。

利辛胡集鎮—烏江側畔 猴戲之鄉

利辛胡集鎮—烏江側畔 猴戲之鄉

  胡集的猴戲高手有很多,像趙莊趙萬里、陳營陳秀清、鄭莊鄭永合、長王村李順成都是全國有名的老藝人。1983年,應河南電影製片廠的邀請,胡集鎮鄭莊鄭永合擔任技術指導並帶著他的藝猴參與表演拍攝了《玩猴人》後,又分別應山東濟南鐵路局俱樂部和西安電影製片廠的邀請攝了《越軌者》、《步入密林》等影片。1984年,胡集鎮長王村李順成馴養的藝猴應邀表演了認漢字、辨英文、進行數字運算等節目,被稱為“神猴”。1986年,胡集鎮趙莊趙萬里、陳營陳秀清等人帶著他們的藝猴進入廣州巡迴演出近一年,後又受深圳“民俗村”邀請表演。1997年日本 共同社記者和中央電視臺記者汪青專程趕到胡集,對胡集鎮猴戲的發展進行了現場採訪。2009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來到胡集,拍攝了《猴工爭霸賽》,據統計,這個節目摘取了當年欄目的收視率王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