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軍機處在我們印象中是皇帝和大臣們處理機密事務的地方,軍機處的要員們是如何挑選的呢?又是如何保證機密不外洩呢?今天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

在紫禁城的乾清門廣場西側,隆宗門裡有十二間常常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平房。這十二楹既沒有高大的臺基,又不施鬥棋,建築體量小,類似般人的生活用房。清代,在這排平房的東頭住著皇家的侍衛,西頭是內務府辦公的地方,中間五間則是軍機處的所在地。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處,開始設立於雍正七年大月初十日(1729年7月5日)清朝建立後,設有內閣處理日常朝政,但內閣距離內廷較遠,不便皇帝朝夕召對。當時正值對西北用兵,皇帝為了更好地集中權力,親理政事,遂任命怡親王、蔣廷錫、張廷玉等“辦理軍機事務”,任務是批轉奏摺,代為擬旨。

這些人即被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由皇帝親自任命,通常為五人,多則亦不過六、七人而已。對著軍機處值房的南邊,還有五間南房,坐北向南,是軍機章京的值房。軍機大臣之中有一人為首者,稱為“領班”,總攬一切。皇帝每日召其承旨,開始時僅領班人。後來才改為所有軍機大臣共見。奇怪的是末一位軍機大臣往往是領班的親信,亦極有權。例如西太后垂簾聽政時,恭親王奕訢為軍機大臣的領班,而末位軍機李鴻藻卻暗中操縱一切。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清廷內的文件,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因而軍機章京分為滿漢兩班,各八人,每班設“領班”、“幫領班”各一人,滿語稱為“達拉密”。軍機章京的人數,後來曾增加到四班共三十二人。咸豐、同治兩朝用兵時,僅僅漢章京就增至二十一人之多。不管是否有事,每日均由二人值班,領班不值班。值班章京中,資格較老者稱為“老班公”,其次為“小班公”。

軍機處在官外不設衙署,軍機大臣則是“內廷差使”。軍機處有印一枚,印文為“辦理軍機事務”六字。乾隆十四年(1749年)將此印文改鐫為“辦理軍機事務印信”八字。該印收藏在內務府內奏事處。用印時,需由值班章京用長二寸、寬半寸、厚一分,上鐫有“軍機處”三字的金質鑰匙,向內奏事處請出銀印,並在軍機大臣的親自監督下蓋印,用畢隨即歸存原處。軍機處是紫禁城內最機密的權力中樞。乾隆時每天都察院都要派滿、漢御史各一員,在軍機處臺階或近旁的內務府值班,進行稽查糾劾,不許閒人近前,並監視軍機大臣的活動,以防洩密事情發生,史稱“軍機御史”。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然而,同治四年八月十七日這一天發生了一起盜竊醜聞。原來,曾國藩在天京得到的一枚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金印,約七寸見方,重約一百一十兩,被軍機滿章京薩隆阿偷去,熔化成十根金條。看來,家賊難防啊。

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除每日照例有人值班外,凡昰皇帝所至之處,如巡幸、謁陵、駐園,軍機大臣都必須隨同前往。皇帝每次派大員赴外省查案時,往往派章京隨行;每到一地,被各省督撫奉為至上貴賓。凡遇節慶日,無緊要國事,皇帝一般都不召見不承旨。正月初一,元旦如遇無事,值班者則在軍機處室內繕寫“太平無事”四字,有事則書“太平有象”四字。每逢皇帝生日,即萬壽節,書“萬壽無疆”四字,掛於室內,以示慶賀。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軍機大臣任務極為重要和機密,一般均由親王、大學士充任,有時亦由尚書、侍郎攝職。唯乾隆六十年(1795年),不知出於何故,軍機大臣乏人,於是乾隆將章京戴文端、衢亨、吳熊光等擢升為軍機大臣,賜給三品頂帶,為時人所深慕。這大概是清代歷史上品級最低的軍機大臣了!清代,自設立軍機處以來二百餘年間,由漢章京擢為軍機大臣者,只有三十三人,可見晉升之難也。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清朝宮廷禮節繁縟,見皇帝必須三跪九叩。軍機大臣每日都要被召見數次,早間稱為“早面”,晚間稱為“晚面”。尤其到了萬壽節等忙碌時刻,軍機大臣起跪叩拜更加頻繁,最多時每日竟達百餘次。而軍機大臣多為六七十歲的老叟,也必須如此長跪奏啟,嚴循禮節儀式,兢兢業業,不敢稍為怠誤,否則就會有腦袋搬家、株滅九族之禍。

光緒年間,剛主事軍機的錢應溥,已屆耄耋之年,由於連連跪叩,上一天班,就要病倒數日。為了保證軍機處的機密不洩露,皇帝召見時,太監等閒人一律不得在側,均由末一位軍機負責挑簾,於是有“挑簾軍機”之雅號。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軍機處使用的下役,滿語稱為“蘇拉”,專司灑掃。為防洩密,照例由內務府遴選十五歲以下不識字的幼童擔任,呼為“小么兒”,年及冠時即更換。後來禁令疏懈,軍機大臣喜其熟練者,仍留用之,有用至五、六十歲者,而“小么兒”之稱則始終不改。

今日紫禁城內的軍機處,仍仿清代時一切陳設,中間南窗上有雍正書的木質匾“一堂和氣”,東牆有成豐書的“喜報紅旌”。


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裡面竟是六十七的老人和不識字的孩童?



由於軍機處和皇帝有著特殊密切的關係,掌握有生殺予奪之權過。去人們一提起軍機處便談虎色變,隨著時代的前進,所有這一切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了。

關於軍機處,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歡迎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