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貸”中小企業 自貿區煙臺片區科技金融擦出跨界“火花”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6日訊(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王聰 朱先俊 劉鎮秀) 一端是“一帶一圈一谷”,自貿區煙臺片區各類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加速佈局,與上交所、深交所2大證券交易所合作,設立煙臺資本市場綜合服務基地。而另一端一大批專精特新、獨角獸、瞪羚、隱形冠軍、科技小巨人等優質企業集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00家。“科技”與“金融”走在一起,在自貿區煙臺片區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今年一季度,煙臺市“科信貸”“成果貸”備案情況數據顯示,自貿區煙臺片區1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1.06億元,受惠企業數和發放貸款額均超過全市1/2。

成績的背後,是自貿區煙臺片區圍繞科技、金融服務創新。在全市率先制定“1+5”金融政策支撐體系,集聚了7家自貿區支行,自貿區首筆跨境離岸直貸、首筆“單一窗口”電子彙總徵稅保函、首筆出口保理融資、首筆關稅保證保險等一批“首字頭”業務相繼落地。政府、銀行、保險機構齊發力,以“科信貸”“信保貸”“投保貸”等方式助力高成長性企業加快發展。尤其是在全市首創開展了“科信貸”市區聯動業務,兩級聯動承擔了70%的風險補償,用政府增信降低金融機構風險顧慮。

“科技金融生態圈有了,便搭建起了科技金融與產業互動的橋樑,讓資金走進了自貿區煙臺片區科技創新的急需之地。”片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眼下,“科信貸”“成果貸”業務在自貿區煙臺片區的全面落地,尤其是讓企業在疫情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自2019年新政出臺以來,已累計為56家企業發放貸款超3億元。

與“科信貸”“成果貸”相似的是,自貿區煙臺片區另一拿手好戲便是將“知本”變為“資本”,“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自貿區煙臺片區提出了以知識產權示範、質押融資試點和專利導航實驗區為依託,優化知識產權激勵制度,探索知識產權保險、專利質押融資工作的新機制。實操中,在煙臺市率先開展質押貸款工作,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量身訂做靈活的金融服務產品,加速知識產權資本化,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截至目前,共有龍源電力、榮昌生物、德邦科技等32家高技術企業成功獲得質押貸款5億元,累計為22家企業減少融資成本2000餘萬元,形成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煙臺模式”。

“市場決定活力,基金撬動資本。片區通過健全‘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競相跟進’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機制,推動創新與資本聚變融合、裂變爆發,為企業科技創新釋放了無限活力、提供了巨大空間。”該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