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葬著一位史上最有德行的君王,地方誌記甘願焚身為民祈雨

湯王是我國古代最有德行的聖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們的尊敬,關於成湯王還有一段動人的民間傳說。據說商朝建國不久,亳州連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種辦法求雨都無濟於事。後來巫師卜一卦,說應當人作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湯王就長嘆一聲說:“求雨是為造福百姓,怎能讓人民作犧牲呢?”過了一會兒,他斷然說:“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讓我來吧!”於是他選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湯王經過沐浴,剪掉頭髮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臺前禱告:“天呀,我一個有罪,不要連累萬民,萬民有罪都在我一個人身上,請上天對我這個罪王進行懲罰吧。”接著由巫師攙扶著登上了高柴堆,參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圍望著賢王的身影,一個個淚如泉湧。點火的時候到了,巫師用火把,把柴堆點著了,片刻間濃煙滾滾,把湯王圍在焰火之中。說來也巧,正在這時天空電閃雷鳴,大雨 傾盆而下。人們在歡呼中把湯王從柴堆上扶下來,送回宮中。

亳州葬著一位史上最有德行的君王,地方誌記甘願焚身為民祈雨

成湯王在位13年,死後葬於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傳,成湯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讚揚,為了紀念他特修建湯王陵公園。

湯王陵,位於安徽亳州市譙陵北路東側,渦河北岸,是商湯王的衣冠冢,又稱湯王墓。

商湯王在商城統治了十三年,死後葬於今山化鄉邙嶺上的藺窯村北。冢原高7米,底部正方形,邊長25米,頂部略呈菱形,冢前有墓碑,佔地2畝左右。湯冢西原有祭殿,即伊尹放太甲地桐宮,俗稱湯王廟。

亳州葬著一位史上最有德行的君王,地方誌記甘願焚身為民祈雨

廟西有湯王池。後來發大水,湯王廟被沖毀,檁梁等木料被雨水飄到湯冢西溝內,人們認為是湯王的英靈,看中了這條溝的風水,就在溝內建了湯王廟,溝以廟命名為湯王廟溝,後成村落。

亳州葬著一位史上最有德行的君王,地方誌記甘願焚身為民祈雨

湯王墓的記載,最早見於三國時期曹丕著的《皇覽》:“渦北鳳頭村,有成湯故壘”。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商成湯葬於渦河之陽”。據《亳州志》記載:“湯陵西有桑林,是成湯王祈雨處”,東北有桐宮,是伊尹囚禁太甲之處,今具無存。民國25年(1936)闢為 “湯陵公園”,園內廣植花木,松柏常青,亭榭翼然,曲徑通幽。   

現存湯陵為一高大圓形土丘,高6米餘,周長近60米。墓冢前豎“商成湯王陵”石碑,墓南一棵500餘年樹齡的黃楝樹生長頑強。(文圖 若愚)

亳州葬著一位史上最有德行的君王,地方誌記甘願焚身為民祈雨


亳州葬著一位史上最有德行的君王,地方誌記甘願焚身為民祈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