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閱讀背景

10月10日18時10分許,江蘇無錫312國道K135處、錫港路上跨橋發生橋面側翻事故。橋下共有3輛小車被壓,其中一輛系停放車輛(無人),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經初步分析,上跨橋側翻系運輸車輛超載所致。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整體信息報道量走勢(源於:眾雲數據中心)

根據眾雲數據中心監測到的整體信息報道量走勢來看,事故發生後輿情迅速走高,10日晚11時許達到頂峰,之後逐漸降溫,而從11日5時左右,也就是在無錫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正式發佈了事故通報後,又再度上揚。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事件走向時間線


輿情聚焦

1、官方應對方式遭質疑

事故發生後,無錫市政府遲遲未對事故情況做任何通報,其新聞辦官方微博卻先後發了兩條無關的信息。引發網友調侃:“是外包了嗎?”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另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交通廣播記者報道,事發當晚事故現場拉起封鎖線阻止媒體拍攝。事發後9小時後,記者現場連線政府值班熱線,對方表示不知詳情,而宣傳部門負責人電話持續無人接聽。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直到11日凌晨4時左右,無錫市公安局交通警察

支隊官方微博首次發佈了繞行事故路段的提醒。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事發後近12小時:今晨5時37分,無錫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終於正式發出了情況通報,並稱經初步分析,上跨橋側翻系運輸車輛超載所致。事故發生後,江蘇省、無錫市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響應機制,全力開展事故救援處置工作。交通運輸部專家組已趕赴現場指導事故調查,無錫市也已成立事故調查組。

無錫官方政務新媒體信息發佈明顯滯後。大眾網·海報新聞發表文章《無錫上跨橋側翻官方“龜速發佈”遭質疑,記者現場採訪被“清”》指出,事故發生後,“無錫發佈”“無錫交警”“平安無錫”等當地微博政務號中並無官方消息發佈,而在事故發生近20小時內,無錫官方除“平安錫山”“無錫發佈”外,尚無其他任何新的官方消息發佈。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網友聲音:這時候都沒個聲信,宣傳部門是用來做啥的呢?關鍵時刻,政務微博應及時發聲,不能掩耳盜鈴,不能若無其事,更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2、“豆腐渣工程”不攻自破,貨車超載成輿論關注核心點

事故發生後,輿論關注的焦點逐步從現場情況,轉移至事故發生的原因。事發當日19時,有網友發佈現場視頻,並認為“豆腐渣工程害死人”,引發網民對事故發生原因的議論。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與此同時,部分網友也對“豆腐渣”的觀點進行了批評,認為對事故的理解不能忽視修建時間與標準的關聯性——“曾經的橋樑也是經過當年的各種標準(驗收)的”。

網民理智言論的釋放,為輿論注入了理性的視角。隨著“超載導致事故”的信息集中傳播,網民對事故發生原因的討論點也逐步聚焦,並在這一問題上,形成了較高的輿論共識度

媒體方面,微博成為各家媒體集中關注事故原因的核心平臺。中國交通報官微率先將事故原因指向貨車超載,成為人民日報、央視等媒體官微信息的重要信息源,亦成為媒體對此次事故跟進報道的重要新聞素材。人民網評指出事故的諸多問號亟待拉直,讓真相浮出水面。央視網、光明網、澎湃新聞、《新民週刊》等媒體在追問事故原因的同時,還對其他高架橋的安全隱患有所擔憂,正如央視網評論的質問“還有多少安全隱患需要以事故排查?”


3、媒體報道被闢謠

在無錫高架側翻事件中,除無錫官方發佈消息滯後而遭網友質疑外,媒體發佈的報道內容有也存在有不實信息。

每日經濟新聞發佈文章《無錫高架橋坍塌:設計單位為蘇交科 工程僅用22個月》稱,312國道無錫段擴建工程於2003年9月開工建設,2005年6月建成通車,2005年11月工程交工驗收。 而該工程的總體設計單位是江蘇省交通科學院有限公司(現名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項目工程質量經無錫市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評定為優良等級

針對媒體報道,蘇交科發佈了澄清說明:經核實,上述媒體報道不屬實,事故橋樑的設計與本公司無關。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4、往年舊聞成熱門 迅速打破10W+

在媒體猜測事故原因系貨車超重駕駛後,網友關注的焦點移向了城市超載治理。

此時,一篇發佈於2017年的自媒體文章《無錫的快速內環高架還能用多久?》進入網友視線,其閱讀量也終於在兩年後突破了10W+,文章中呼籲:交通部門及公安部門重視高架道路承重問題,及時處理,避免事故發生。有網友在文章下留言:管理漏洞,禍害了多少家庭!管理者難逃罪責。

「人民輿情」無錫高架垮塌事件24小時輿情聚焦與應對分析

除關於無錫內環高架治理的文章外,環球時報微信公號的一篇舊文《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大車?快看!能救命!》也被網友翻出,文章中科普瞭如何識別能把橋壓塌的貨車,意在提高大眾對於大貨車的警惕性,以及降低對貨車過度緊張者的焦慮感。


輿情點評

權威信息發佈慢遭質疑,發佈水平有較大提升空間

312國道錫港路上跨橋發生橋面側翻事故後,輿論質疑相關部門的信息發佈慢。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該事故關係民生安全問題,網民對權威信息的需求迫切;二是原本應充當權威信息源的無錫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無錫發佈 等官方渠道的信息發佈走在其他媒體信息披露後,錯過信息發佈最佳時間,喪失主動和解釋權;三是@無錫發佈 堅持普通信息的常規推送,加劇了網民焦慮不安的情緒;四是未能完全處理好與現場媒體的溝通和合作關係,導致出現爭議。上述問題表面上看是政務新媒體信息發佈滯後,實際上是當地政府在面對輿情事件時,主動發聲、及時回應輿論關切的意識不足。

對於類似事件,怎樣才能做好信息發佈,高效引導和處置相關輿情?轉變輿情應對觀念、完善信息發佈體系勢在必行。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強化信息發佈時效性,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諸多案例表明,在信息傳播越來越快的今天,官方權威聲音缺位,易導致謠言傳播。具體到此次事故,“救援現場官員戴400萬名表”等謠言在事故初期在網上流傳,如@無錫發佈 等平臺能在第一時間向外界傳遞已獲悉的權威信息或轉發“平安錫山”警方通報,或能取得較好的發佈效果,傳遞認真負責的態度。

二是堅持動態發佈,滿足公眾知情權。事故發生後,對於一些在短時間內不能全面查清的問題,可以選擇動態發佈的方式,及時滿足網民對事故的知情權。當前已發佈現場救援處置、人員傷亡情況、事故初步原因等信息,從輿論關切來看,詳細的調查結果及追責情況是後續發佈重點。

三是建設非常規信息發佈機制,杜絕“捂蓋子”行為。突發事件發生後,僅憑常規的信息發佈機制難以滿足公眾對信息的渴望。信息發佈策略需要及時調整,不僅要主動加大信息發佈頻次,還應加強與媒體的溝通交流。具體到此次事故,當地可通過

@無錫發佈 等政務新媒體主動設置議題,形成矩陣效應。同時,應妥善處理好與現場媒體的溝通和合作關係,藉助媒體擴大官方聲音傳播聲量,保證事故信息及時、全面、高效的傳播。

同媒體打好交道,展現自信開放、陽光透明的政府形象

事故發生後,媒體迅速進行權威報道,除發佈傳統的圖文快訊消息外,還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帶來現場即時動態。@人民日報@新京報我們視頻 聯動直播,相關微博轉評贊累計達到百萬量級,視頻播放量亦超過兩千萬次,可見輿論高度關切的態勢。

而在關於現場救援、人員傷亡等情況的客觀報道滿足公眾部分渴求後,輿論焦點集中轉向事故發生的原因方面,但由於官方聲音的缺失,各種猜測觀點不斷出現。特別是媒體圍繞這一議題的報道亦出現一些不客觀、不準確的問題,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類似標題為《突發!無錫一高架橋坍塌,設計單位為上市公司蘇交科》

的報道傳播擴散,就引發輿論形成對橋樑建設存在“偷工減料”等問題的質疑和譴責聲浪。報道中關於“時任市長7年前被開除黨籍”的內容,還導致一些臆想和泛化解讀出現,對政府公信力和官員形象造成一定損傷。“現場拉起封鎖線阻止媒體拍攝”的消息曝出,更是惡化了輿論觀感。

愈發紛雜嘈亂的輿論場和不斷加大的負面輿情壓力,對政府部門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如制定合理的媒體報道規則,傳遞於我有利的客觀信息,或通過媒體報道公開信息,併發揮不同渠道功效,增強信息普及率和傳播效果等方法。政府部門可視情適時採用,變被動為主動,展現更加陽光透明、更為自信開放的形象。

道路安全須覆蓋全程,事故不能僅以“超載”了事

當前,救援和善後處置工作無疑是第一位的。除了繼續做好傷員救治、安置工作以外,後續還需確認死傷人員身份、做好家屬接待、情緒疏導、善後處理等工作。另一方面,事故調查和事後追責同樣是公眾關切的焦點。從輿論反饋來看,媒體及網民基本認可超載所致這一官方通報的事故原因,但輿論場中質疑之聲仍存,後續的調查處理及通報回應中,當地還需回答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超載運輸車輛為何一路通行無阻?已有網民質疑交管部門長期以罰代管,監管不力。二是橋的設計施工、後期運營維護到底有沒有問題?雖然兩家上市公司已發佈公告澄清與該橋樑無關,也有網民從專業角度解釋該橋樑設計並不是為了滿足大貨車超載需求,但如何釐清政府、企業權責,明確責任主體也需重點考慮。三是有媒體注意到,事發地312國道通行狀況堪憂,一篇寫於2017年的帖文《無錫的快速內環高架還能用多久》也被翻出,文中提到橋上卡車、重載貨車等隨意行駛,無限高杆、無監控措施,質疑相關部門不作為的聲音仍不時出現。

城市道路安全必須覆蓋從設計、施工到管理、維護的全過程。輿論呼籲此事不能僅以“超載”簡單歸因。隨著事件的發展,後續討論或將從關注事故本身轉向反思事故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層面。不少網民表示,“超載”現象全國各地普遍存在,在質疑交管部門監管形同虛設的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現有的重載貨車如果不超載很難盈利,想完全杜絕“超載”有實際困難。建議相關部門提高調查效率、回應核心關切,並以此次事故為契機,嚴格執法,推動安全排查等工作形成長效機制,切實增強公眾安全感。

本文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分析師孟竹、吳漢華、裴夢喬、蘆珊等參與寫作,於楚璇(實習生)、王娟(實習生)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