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域原創:關於人生的優越權是與生俱來的

阿域原創:關於人生的優越權是與生俱來的

阿域看來,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無外乎你生在外國或是中國,歐洲或非洲,白人或黑人;即使是生在一個家庭,也有先來後到之分。人生沒法選擇的事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你所出生的年代。

同是出生在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姐妹,先來者自然體現出其優越感來,特別是長子或長女,所享受到的無論是家庭的物質資源還是來自家庭、父母的愛護都是第一優先的。在我國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年代,一個家庭有多個子女的年月,又處在比較貧窮的時代,對於家庭資源的佔有自然是先到為君,後到為臣了。我們家鄉農村自小就流傳著“新老大,舊老二,破老三”的說法,而對於有一個五個孩子的家庭裡,怕最倒黴的要算中間的那個了,上有大的有優先權,下有小的有父母家人更多一點愛的呵護。無奈的怕是那破了的衣服和鞋襪什麼都不能再穿了,而只好常光腳走路,到了冬天而襪子都沒有穿。

等到了大一點的時候,兄長已經上高中到大學了,要第一享受家庭資源的自不待言,而作為弟弟的竟然還要去學校給兄長送錢送糧,或是去郵局給兄長匯款寄糧票,這是作為弟弟所應有的義務而為兄長所用。還有,作為父母文化都不高的家庭,在外求讀的兄長與家庭的聯絡方式——家書的回覆工作也需要弟弟來承擔。

還有一個似乎不被人知的就是,一個家庭里長兄長姊對於當地教育資源的優先享用,對於後面的弟弟或妹妹們也是一種不公平的,也許對於享有人並不能得知。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剛恢復高考不久的幾年,一個農村家庭要考上一個大學生是非常罕見的事情,更何況是一個家庭一年同時考上兩個,而那個村子同年有多個考取就更是非同一般了。對於當時一個本分的農村家庭而言,這個意外只是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外,父母要同時承受資源的壓力;但如果這個家庭對於當地的掌管教育資源的學校領導和老師們並沒去做相關“關係”處理,那是否對於弟妹們是否意味著將有一個“未知”或“無知”之痛點呢?

阿域中考那年,當地實行所謂預選政策,而後被刷下來剝奪了中考的權利,在當時的學習成績來講,似乎在意料之外。後來也許明白了這種預選只不過是一種教育資源的優先分配方式,與學習成績也許無關。也許後來阿域明白了這種“道理”及在學校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依然罷考一門政治課而後果斷放棄了學業。今天看來,阿域當時面臨的真相或許只是個謎,而所享受到的待遇只能歸於命運所迫了。為什麼阿域是後來者呢,因而阿域的放棄反而是一種主動選擇,今天看來這未必是一種錯誤,甚至是一個明智的抉擇,至少是一個自主與自由的勝利。

我們再來說說,在一個家庭而言,是否優越權就該是“先到位君,後到為臣”呢?如果說先到的自然的享受到既得可以理解,那麼他是否就應該一直以“君”自居而凌駕於各“臣”呢?那麼“臣”們生就是來為“君”服務的嗎?阿域看來即使是服務了,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有時候只是一種沒有選擇或被選擇的無奈,亦如對生而不平等的無法選擇的無奈。

如果說人生的優越權是天生的話,那絕對也不是終身的。無論社會或是家庭的倫理關係種人都是相互存在的,優越權或是義務也都是相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