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你是否總是像個小孩?

生活中,我們經常把許多童年時的願望帶到人際關係之中,期望伴侶滿足自己在童年時沒有被實現的要求或願望。有許多女士經常抱怨,先生有空時寧可看球賽也不願陪她去散步,而且不再溫柔體貼,上床時滿腦子就只有性,根本不想親密地相互依偎。

事實上,這反映出太太試圖在先生身上找尋母親的替代功能,她們想借此獲得童年時代缺少的溫柔及安全感。“別人應該滿足我的需求”是孩子的想法,但沒有人能一直滿足另一個人的需求。因此,成熟關係的特質是:雙方不期待對方必須滿足自己的每一項需求。

類似的行為也會在男性身上發生,他們也會試圖從女性身上尋求替代功能。可惜的是,戀愛中的男女會無意識地希望童年的願望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則會期望伴侶滿足自己的種種要求。到最後,這場造物者藉此讓人類物種繁衍不斷的遊戲,變成相互指責的“你從不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你根本就不瞭解我”的兒戲。

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你是否總是像個小孩?

希望伴侶滿足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辦不到就指責伴侶的不是,這讓男女之愛遠離了原始的基調,忘卻了關係中的愛、性,心甘情願以及純然的給予和接受。

舉個例子,我們希望伴侶能瞭解我們,其實是兒時一種對母親的期望,是孩子想從母親身上得到某些東西的投射。例如嬰兒餓了就哇哇大哭,希望引起母親的注意和餵食,可惜母親無法清楚瞭解他的需求,反而因為哭聲更感焦慮,從而開始考慮是否該讓孩子養成定時喝奶的習慣,或者她就是搞不清楚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更有甚者,有的母親在教養時全部以自己的方便為出發點,完全無視孩子的需求;或是母親在生活中有不少問題要去解決,因而不能將心思全集中在此,根本無力傾聽或注意到孩子想要什麼。

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孩子,日後不僅會形成退縮性性格,還會產生錯誤的信念:當我試著表達出真正的需求時,通常沒人瞭解我要的是什麼,或是不把我的需求當成一回事,或者乾脆拒絕我的要求——總而言之,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也因此,這樣的孩子會誤以為,只要可以壓抑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期望破滅時的失落。

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你是否總是像個小孩?

二十年後,當年的孩子長大了,也和某人墜入愛河。戀愛中的兩個人在初期的小心翼翼到逐漸熟識,慢慢打開心扉——先是身體上的熟識,然後是心靈上的交流。(很多人,必須先有心靈上的敞開及互動,才有辦法進入肉體親密接觸的階段,但心靈深處的關係其實是建立在肉體關係上的。)

兩人交往一段時日之後,潛藏於內心深處的要求可能會逐漸浮上臺面,雙方進入一種像是幼小孩童的心靈狀態,而這種狀態源自童年時期沒有從母親身上得到足夠的幫助與支持。現在,他們雖然是成年了,卻在不自覺中把伴侶放到母親的位置上。

伴侶就像母親一樣,可能滿足或是拒絕我們,而我們卻把所有對滿足、舒適和幸福的期望都交付在伴侶的手中。

更糟的是,現代社會中充滿著各種錯誤的訊息,例如“你是我生命中的陽光”“你是我的全部”等。於是,只要伴侶拒絕或誤解我們,不願也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或是有他自己的需求時,我們心中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就會閃亮登場。

關係越親密,我們越會在伴侶面前敞開心房,也越容易經歷內在小孩出現的原始狀態,試圖將伴侶放在母親的位置上,苛求對方滿足我們孩童時代的需求。

這樣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無法實現的。不管我們的伴侶是誰,他或她都不是我們的母親,試圖要伴侶扮演母親是不正確同時也是不可行的想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當下的狀況。

我們必須充分明瞭,同時將這一點牢記在心:伴侶可以不必滿足我們的要求,伴侶可以說“不”,我們不能要求伴侶總是說“好”。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有需求,或不該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是兩回事,一旦壓抑需求、逃避表達出自己真正的需求,這段關係無疑像是一潭死水,愛不會在繼續流動。

男女會互相尋找對方,因為兩性都需要彼此的存在,而且透過雙方的互補,得以讓雙方的需求被滿足,讓生命完整合一。需求使我們變得更有人性,也讓關係更有意義,但這不表示伴侶得滿足我們的需求,需求與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你是否總是像個小孩?

要求是小孩的行為,需求則是人性。一個成熟的人要知道,面對自己的需求時不能預設立場,期待伴侶一定滿足我們的需求,或要求伴侶非滿足我們的需求不可。

我們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表達出真正的需求。通常這種害怕被拒絕的感覺和現在的伴侶無關,而是來自童年的經歷或過往的感情經歷。而我們處理這些負面經驗的方式,不外乎深藏於心中,試圖忘記,或是再度面臨類似的狀況時以劍拔弩張的激烈方式來應對,例如要求、命令、抱怨伴侶。

說出指責的話語時,我們的心中早已預設立場,認定自己會被對方拒絕,甚至潛意識中希望對方拒絕自己,如此一來便能印證自己對伴侶的指責是有道理的。對許多人而言,與其當一個快樂的行動者,他們寧可沉醉在扮演悲情受害者的角色中。事實上,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表達出真實的需要,例如溫柔地詢問對方“你可以抱我一下嗎?”“如果你願意幫我做……我會好開心!”

伴侶能說出或是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與此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也能在關係中這麼做,並且瞭解伴侶隨時都能自主決定是否拒絕我們的需求。在表達需求時,要讓伴侶能夠自由決定是否接受或拒絕,而非武斷地命令對方,否則伴侶就成了我們的奴隸,這樣會嚴重扼殺關係的發展。

追根究底,每個人都得擁有面對失望的勇氣,當我們的請求被伴侶拒絕時,要能勇敢承擔那份失落、受傷的感覺;或是當自己拒絕伴侶的請求時,也能有勇氣面對伴侶對我們的失望。當我們能夠回到自己的中心,誠實面對自己,當我們能夠學習到何謂真正的尊重及接受時,個人成長便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