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人真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既需要親密感趕走孤獨,又需要距離感保持自我。遠了生出不滿,近了生出矛盾。陌生人之間拉開距離表示禮貌,親人之間拉開距離以示尊重,朋友之間保持距離顯示友愛。距離的大小由個人決定。

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距離嗎?我們怎麼才能把握好距離感?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北大才女趙婕曾有一段話讓人深有感觸:

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

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

既不能使孩子童年貧瘠,

又不能讓孩子成年窒息。

做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遠行。

明星裡那些讓人窒息的父母

每個人,無論再親密,都希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希望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是不被打擾的。在這方小天地裡,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堅強,可以偶偶私語,也可以大聲宣洩,可以做真正的自己而不被別人觀望、評論、指責、監視或干涉。

動物需要距離自我保護和防禦,我們人類也需要距離自我療愈。

但總有一些母親看不清,將孩子緊緊綁在自己身邊,哪怕孩子成人後也不捨得放手,事無鉅細安排妥當,這樣的母親養大的孩子,要麼孩子“生活無能”,成了我們所說的巨嬰,母親一旦離去就沒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要麼感到生活太窒息,覺得母親的控制無處不在,自己只想逃離,但又面臨母親的親情綁架,因為母親活得已經沒有了自我,孩子成了他全部的重心。

1、陳淑樺母親造就的她的無愛的一生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很多80後應該還記得《夢醒時分》這首歌吧

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因為愛情總是難捨難分,何必在意那一點點溫存

演唱者就是陳淑樺,是那個時代歌壇的傳奇。但是她的一生也因為母親,後來被毀掉了。

因為愛女心切,陳媽媽沒有放手讓孩子獨立,而是一直對女兒形影不離,連上衛生間都跟著。生活、事業,事無鉅細,都是陳媽媽在打理。

有一次,陳淑樺上臺接受採訪,陳媽媽又跟著上了臺。主持人說“女兒都這麼大了,不必跟上來。”陳媽媽激動的說到“她可是我的女兒啊!她要是發生什麼事情,跟你無關你當然不會擔心。壞人那麼多,萬一碰上了怎麼辦?”

因為媽媽的360°無死角陪伴,很多喜歡陳淑樺的追求者一丁點機會都沒有。陳媽媽覺得門不當戶不對的,就直接拒掉,但是連她自己覺得還不錯同意交往的,也要偷偷跟蹤,暗中觀察,最終 每一段感情都無疾而終。陳淑樺沒有覺得任何不妥,反而更加依賴母親。她甚至想以後嫁人都要帶著母親一起出嫁。

然而,悲劇上演,母親突然離世。對生活的恐懼和迷茫將她包裹了起來,40歲的陳淑樺陷入了生活的混亂,不會打理事業,也不會生活的一些技能,連定個機票都不會。在她的眼裡,這個世界沒有了母親的庇護,到處都讓人害怕,到處都是惡意。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她心灰意冷,隱退歌壇,後來患上了抑鬱症,至今未走出陰影。

2、朱雨辰媽媽的溺愛讓他喘不上氣

《我家那小子》熱播,火了朱雨辰的媽媽。但朱媽媽並沒有圈粉,反而成了母愛教育的反面教材。

朱媽媽非常的疼愛兒子,她把兒子當成了生活中全部,日常點點滴滴都圍繞著兒子,可以說是為兒子付出了全部。她自己自豪的說,自己一個人可以頂很多個菲傭,凌晨四點半給兒子打果汁,雷打不動。朱媽媽嘴上也說會干涉兒子的自由,連內心想法也要管,試問有幾個孩子能夠受得了這樣壓迫的愛呢?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其實朱雨辰也多次反駁自己的母親,但都沒用。而且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朱媽媽都有干涉過,曾經的戀人都被朱媽媽給逼走了,也讓朱雨辰失去了對感情的信心,覺得自己結婚有一半是為了母親。朱雨辰已經有40多歲了,如今卻還是單身,造成這一切的也是他的媽媽。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朱雨辰的姐姐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一直覺得自己擔不起婚姻和母親角色的責任,恐婚。

不要因為覺得孩子是自己的就失去“距離感”

為人父母,生下孩子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養兒防老?是為了排遣寂寞?是為了維繫婚姻?

是為了付出和欣賞!

作為母親,孩子並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她或他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標準。

1、未成年時我們給與親密的陪伴,但也要注意漸漸拉開距離

孩子幼年時,正當時需要母親呵護、母愛陪伴的時候,天然的對母親有一種親密和依賴。我們要給予陪伴。但是這種陪伴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要慢慢拉開距離。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幼兒時,她需要自己安靜的玩耍,你不要指手畫腳,在她視線所及之內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兒童期,不要事無鉅細的包攬一切,讓他自己打理自己的事情,生活上漸漸學會做家務,下廚房,學習上為自己的作業負責、成績負責;

青春期,收起自己的家長式權威,多傾聽,少指責,尊重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尊重孩子對於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

這個時期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包辦式父母或者控制性父母”,但如果你不注意拉開距離,尊重孩子個體的存在,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叛逆“恩琪葫蘆起來瓢”,讓你頭痛的問題層出不窮。

《天天向上》有一期請來了兩個家庭,章齡之全程陪同跟孩子網課和作業,沒有給孩子和自己一點“距離”,結果孩子這邊做,媽媽那邊就不時地提醒,孩子靜不下來做作業,覺得媽媽很煩,但是遇到不會的問題又不思考,想依賴媽媽提醒。這應該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吧,就因為沒有掌控好“距離”。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相反,黃覺和妻子麥子只對學習結果作監督檢查,學習的過程那是孩子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決定就好了。這一點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在上學時,他們從來不管我日常做作業還是玩耍,但是你期末的成績要說得過去。沒有過度參與,拉開了“距離”,孩子反而要為了結果而自我約束和努力。

這就像一頭小毛驢,你在後面怎麼吆喝怎麼趕,它都無動於衷,急死你也沒用;但是要在小毛驢身前綁根胡蘿蔔,你告訴他那就是他的目標,你不用費勁,它自己就往前追。

2、成年後優雅得體的退出,讓孩子學會獨立

很多父母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是“啃老族”。但是,在指責孩子的同時,作為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有沒有像老鷹放手小鷹一樣,漸漸讓他學會獨立,自立自強。我們不能將一個孩子養費了,反過來又只是指責他是個廢物,幹啥啥不成。

慢慢拉開距離,學會放手,這是為人父母的一場修行。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孩子成人後,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朋友,有了自己想要的愛人。他茁壯的長成了一棵大樹,自然不再需要你的庇護,他要張開枝葉,面對陽光和雨露。

這時,我們不要再幹涉他自己的生活了。偶爾的探望足矣。讓孩子去經營自己的生活。

想要拉開距離,父母做哪些調整

1、對待分離,心態樂觀,處之泰然

孩子這一生與我們都是一場緣分,我們付出了,就不要斤斤計較回報。要明白,人生就像韭菜地,一茬割一茬,我們做好自己的角色,走好自己的人生已經不易,不用再捆綁孩子的人生。

他的人生由他自己掌控。我們要學會分離。

《千與千尋》有這樣一段話: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我們只是陪伴孩子走前半生的人,而且要望著她的背影越走越遠,不要試圖挽留孩子的腳步,更不要試圖追趕。

2、跟孩子拉開適當的距離,不要拿“我都是為了你好”綁架孩子的人生

“我都是為了你好”如果在孩童期,因為孩子的不諳世事,我們負有教導引路的責任;但孩子長大,他自我意識逐漸覺醒,有了自己的判斷和標準,我們不能再一味地苦口婆心的“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很可能,你認為的為了他好,在他看來正好相反,成了他的桎梏和絆腳石。孩子不領情,父母還覺得委屈。但是從孩子的角度想,你做的是孩子希望的嗎?你給予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有這樣一個比喻,說孩子想要一顆星星,你自認為月亮更好,給他了一個月亮。孩子說,我只想要星星,不想要月亮。你會覺得委屈,還要聲討孩子,他真是不識好歹啊,要什麼星星,月亮不是更大更好?你看,這就是生活親子關係中的“文不對題”,你給的不是他需要的,你強迫他接受,卻從沒有從孩子的角度想一下他為什麼要的是星星而不是月亮。

3、不要活的失去了自我,拉開距離,父母子女都能活的輕鬆

有一位母親,兒子結婚後她一直不放心小兩口的生活,因此,剛開始她要了一把兒子家的鑰匙,天天去打掃衛生做飯。但是這樣的親近並沒有讓兒媳婦領情,婆媳矛盾一觸即發,兒子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這位母親覺得自己當保姆操碎了心,還沒有人領情。

後來老伴拉著她出去全國各地的旅遊,她心境開闊了,也懂得了要活出自我,珍惜自己的生活。於是回來後,主動交還給兒子鑰匙,並說道“以後媽媽會偶爾來看看你們,但是我會提前打電話,你們有空也可以常回去看看我們”。

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拉開距離後,婆媳相處頗為愉快,兒媳婦髮圈稱讚他們是至聰至慧的公婆。

結語:

親子關係不是一場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適當的拉開距離,你會發現生活更美好,關係更融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