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於康雍乾三朝近150年的文字獄,在嘉慶朝得到了終結!

導語

厲行文字獄是清朝的祖宗之法,自滿清入關以來,為加強對中原士人的控制,便屢興文字獄大案。康雍乾三朝近150年,文字獄更是達到了高潮,然而

清朝的這一祖宗之法,卻在嘉慶帝手中得以終結

嘉慶朝發生的唯一一次文字獄,就是洪亮吉事件,此案之後,嘉慶朝再也沒有因文字獲罪的事件發生,盛行了150年的文字獄就此畫上了句號。

盛行於康雍乾三朝近150年的文字獄,在嘉慶朝得到了終結!

嘉慶朝唯一的文字獄--洪亮吉事件

洪亮吉,江蘇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洪亮吉為官擔當敢言,頗有名聲,嘉慶帝親征後,帝師朱圭就向皇帝推薦洪亮吉。

洪亮吉目睹了乾隆朝晚期以來的吏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白蓮教如火如荼的種種怪相,洪亮吉憂國憂民,卻又因為自身沒有上書言事的職責而無法向皇帝反映問題

嘉慶四年,洪亮吉再也無法繼續沉默下去,他寫了《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並將此文書寫三份,分別寄給了親王永瑆,吏部尚書朱圭、左都御史劉權之,希望他們能轉寄給皇帝。


盛行於康雍乾三朝近150年的文字獄,在嘉慶朝得到了終結!

嘉慶皇帝

洪亮吉的《極言時政啟》將矛頭直指嘉慶帝,認為嘉慶帝沒有“盡法祖宗初政之勤”,其中“集思廣益之法未備”、“進賢退不肖似尚遊移”、“士大夫漸不顧廉恥,百姓則不顧綱常”深深刺痛了嘉慶帝。

嘉慶帝指斥洪亮吉“誹謗朝政”,“以小臣妄測高深,意存軒輊,狂謬已極” 。下令將洪亮吉革職查辦,交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審訊,審訊結果,是洪亮吉按大不敬罪處斬。後又經過朱圭等人的求情,洪亮吉從輕發落,發配到伊犁贖罪。

嘉慶帝釋放洪亮吉

洪亮吉案給滿朝文武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嘉慶即位之初,曾廣開言路,使士人敢於議政論政。然而經過洪亮吉事件,朝臣銳氣大減,又回到了緘默不言、一片沉寂的局面,與民生百姓相關的大事、難事再也無人敢提及。

嘉慶帝鑑於此,反思洪案,他認為對洪亮吉處罰過於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言路。因此,嘉慶帝重新翻閱《極言時政啟》,認為其中有些話是有些偏激,但是洪亮吉所言“

實無違礙之句,仍有愛君之誠”,嘉慶帝得出結論:

亮吉所論,實足啟沃朕心,故銘諸座右,時常觀覽,勤政遠佞,警省朕躬。

同時告誡朝臣,我是能夠採納群臣的意見的:“知朕非拒諫飾非之主,實為可與言之君。諸臣遇可與言之君而不與言,負朕求治苦心。”

因此,嘉慶帝即刻傳上諭,宣佈洪亮吉立即釋放回籍。

終結文字獄

嘉慶帝對洪亮吉事件的處理,緩和了朝廷緊張的氛圍,挽回了士人大夫的人心

事實上,就在洪亮吉案當年二月,嘉慶帝對文字獄的看法就有所鬆動,他要就刑部重新詳查文字獄逆案的案情原由,並開單等候皇帝重新定奪,這就為文字獄案犯及其子孫得到了平反的機會。

嘉慶五年,嘉慶帝對因文字獲罪而坐牢或者充軍發配的一些人犯進行了開釋,並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這就進一步的寬鬆了對文字獄的政策,

從側面傳達了終結文字獄的信息

盛行150年的文字獄,為何在嘉慶帝手中終結?

康雍以來,特別是乾隆一朝,清朝實行高壓政策,屢興文字獄大案,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漢族士大夫風氣萎靡,銳氣被消磨殆盡,“因循疲玩”、“不作為”成為當時整個官場的常態。當時的情形是:

自內部院諸臣,事本不多.....皆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外督撫諸臣,其賢者斤斤自守,不肖者亟亟營私。

帝國精英們的這種狀態,是無法應對現實的統治需要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提高官員們的積極性,刷新吏治,那麼廣開言路,使士人敢於議政,終結給士人帶來痛苦回憶的文字獄政策,則是其中最重要的舉措。

幸運的是,嘉慶帝順應了這一時代的要求,“終結文字獄”這一文化解禁政策,引發了文化思想界對漕運、鹽政、河工、農事、邊疆等一系列大政問題的探討,魏源、龔自珍、趙翼、林則徐這些研究大家紛紛湧現,對學術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