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特寫=口述蒙太奇”——文章充滿畫面感是怎麼回事?

學了4年廣播電視新聞學,剪過2年的片子。直到今天才對“蒙太奇”這三個字,如此之愛不釋手呢,就像撿到寶一樣。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口述蒙太奇”。

蒙太奇,最早是個電影術語,意思是剪輯,也就是鏡頭之間的組接方式。奧斯卡每年評選最佳剪輯,比的就是用鏡頭組接來傳達電影意圖的水平。

那麼我們怎樣將這種方法用在我們的日常表達和寫作中,來增加話語的感染力與說服效果,在得到專職老師李南南《怎樣升級你的說服力》這門課程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口述蒙太奇”。

“全景+特寫=口述蒙太奇”——文章充滿畫面感是怎麼回事?

帶你先來感受一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這首《江雪》,你一定會背,那你說說這首詩好在哪裡?不知道,就是感覺好,有一種意境,柳宗元沒有直接告訴你他要寫什麼,而是描繪一幅圖像給你看,然後你就看到那個風景了,你從這個空寂的風景裡是能看得見寧靜跟自由等。

一幕一幕的畫面你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好的文字。好的語言文字要能夠表達圖像,用看得見的東西來寫,寫出來的東西要看得見,讓讀者用眼睛看到你在語言中的佈景。

當然,口述蒙太奇,不僅僅能用來寫詩。咱們平時寫文章也能用得上。在課程李中,李老師向我們主要介紹兩種常見、好用,又容易學的可以用來提高說服力的“口述蒙太奇”。


“全景+特寫=口述蒙太奇”——文章充滿畫面感是怎麼回事?

長河落日



第一種,是全景+特寫。也就是先描述全貌,大背景、大事件、大影響,然後迅速切換到某個具體的局部上。

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全景+孤煙特寫、長河是全景+落日是特寫,這組兩個畫面接到一起,它會產生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感覺。

還有小說《變色龍》中的這段描述:

“警官奧丘梅洛夫身穿新大衣,手裡拿一個小包,正穿過集市廣場。他身後跟著一個紅頭髮的警察,提著一筐沒收來的醋栗。周圍很靜……廣場上空無一人……”全景+特寫不斷地切換組接,可以先全景再特寫,也可以先特寫再全景,行文自帶一種節奏感,讓你眼鏡跟著作者描述卡卡卡地去切換、捕捉、定格畫面。

再比如:生活不只有功名利祿,還有很多美好、純真、浪漫。這個說法沒錯但不吸引人,再製造一點蒙太奇,就變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你看,同樣的意思,高曉松老師就換了個表述,給人的感覺就詩意了很多。

詩和遠方,就是一組全景和特寫之間的蒙太奇。詩是個具體的特寫,遠方是個很大的全景。這兩個東西組接到一起,感染力就強多了。說到這,我腦海裡突然出現黃執中老師在《奇葩說》中,說過的一句話:遠方的哭聲,不正是這種全景+特寫嗎。


“全景+特寫=口述蒙太奇”——文章充滿畫面感是怎麼回事?



第二種,是相似物組接。也就是,創建一組情緒相似的畫面。

比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每個畫面拆開看,你肯定不會覺得它妙在哪。但是,這些畫面組接到一起,至少我會情不自禁地點頭,好詩,好詩。

再比如奧巴馬當年競選時說過,“我們的事業不是華盛頓高牆下的蛋。它起源在得梅因的後院,在康科德的起居室,在查爾斯頓的前廊”。這幾個都是美國的地名。意思是,人民才是國家事業的起點。後院、起居室、前廊,就是一組情緒相似的畫面。

還有作者阿城在短片小說《棋王》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車站是亂得不能再亂。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說話,誰也不去注意那條臨時掛起來的大紅布標語。這標語大約掛了不少次,字紙都折得有些壞。喇叭裡放著一首又一首的毛主席語錄歌兒,唱得大家心更慌。”

紅布標語、喇叭、毛主席語錄歌,也是一組情緒相似的畫面。

再比如,李南南老師在課程中舉了蒙牛集團在有來賓領導視察做彙報的例子,咱雖然沒去參觀過,但光聽描述也覺得有意思極了。

他們從來不說自己的規模、業績、創新,而是說,有多少農民跟著他們養牛,每頭牛能產出多少錢。當時他們還編了個順口溜,是這麼說的:一家一戶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家一戶五頭牛,三年五年蓋洋樓。一家一戶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總還要牛。


你看,聽完是不是挺洗腦的?但凡去蒙牛考察過的領導來賓,十有八九都能一次就能記住這個順口溜,有的還能背下來。這是一組排比感和畫面感都很強的蒙太奇。你聽完之後,一定會記住,蒙牛,太牛了。

好,到這,“口述蒙太奇”的兩個技巧就分享完了,第一種,全景加特寫,第二種,是相似物組接,這種創造鏡頭組接,通過組接增強感染力的方法,用在你的日常表述或者文章講述中,都是不錯的辦法。

還是那句話,這些敘述方法,只是給我埋下了種子,需我深耕,靜待開花結果。當然,讓文章充滿畫面感的方法還有很多,歡迎你交流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