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蘭州到迪化——進軍新疆的回憶

進軍新疆

李風友

解放戰爭中,七七一團編到西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新四旅(後改為第一野戰軍第六軍十七師四十九團),在彭總指揮下,與兄弟部隊並肩作戰,縱橫馳騁在西北戰場,參加了許多著名戰役。解放蘭州是他參加的最後一戰。在蘭州戰役前,毛主席、朱總司令指示一野:蘭州一經解放,你們必須乘勝追擊河西走廊的殘敵。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部隊征塵未掃,在彭總的指揮下,我們第六軍同第三軍、第四軍一起,挺進河西走廊,追殲國民黨軍殘部。解放大西北。

穿越古代絲綢之路

七七一團9月3日離開蘭州北渡黃河,踏上新的征途。部隊每天走七八十里,經平城堡、松山城,翻過烏鞘嶺,16日抵大靖。部隊繼續前進,20日進到武威(古涼州)地區。這裡北臨大沙漠,千里浩瀚,南依祁連山,山巒起伏,白雪皚皚,中間夾著一條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帶,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河西走廊。在這裡,有稀疏的居民點,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古長城和蘭新公路時而平行,時而交叉,這就是古代的絲綢之路。從公元前二世紀以後千餘年間,大量的中國絲織品都經過這裡西運,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多通過此路;這也是我國內地連接新疆的紐帶和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河西地區由於國民黨政府、封建軍閥的長期壓榨、盤剝,當地生產落後、經濟貧困,部隊行進路上滿目荒涼,人民飢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這悽修的情景,激起了幹部、戰土的階級同情心,紛紛把自己僅有的替換衣服、鞋襪和乾糧袋裡的餘糧,送給沿路的貧苦群眾。這也進一步激起了部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解救人民的豪情。

從蘭州到迪化——進軍新疆的回憶

河西走廊地貧人稀,村莊零落,缺水缺糧,風沙迷漫,部隊連續行軍,走沙漠,越禿嶺,涉小河,依靠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把一切困難踩腳下。團領導和政治機關號召幹部、黨員幫助群眾,老戰土幫助新戰士,幫思想、幫生活、幫行軍,保證不掉隊。各級幹部千方百計使戰士吃飽睡好,每到一處督促戰士燒水洗腳。六連(在冀南根據地時被群眾譽稱為“鐵帽二中隊”)有個解放入伍的戰土,行軍中滑倒,把隨身帶的雷管壓炸,負了幾處輕傷,班長替他揹著槍彈、揹包、乾糧袋,扶著他跟隨部隊前進。部隊在大路上行進,有時連或排聚成方隊,邊走邊講各地的勝利消息,表揚好人好事,大家談古論今,講故事,說笑話,互相拉唱敬,歌聲此起彼伏,指戰員們鬥志昂揚。九連被評為“千里行軍鞏固部隊模範連”。

憑弔西路軍浴血戰場

部隊沿河西走廊行進,看到許多往年的戰鬥遺蹟。這是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五軍、九軍和三十軍共21000餘人,奉中央軍委的命令,西渡黃河創建根據地,伺機打通國際路線的浴血戰場。這些來自鄂豫皖蘇區、川陝蘇區和寧都暴動的英雄兒女,孤軍深入,與優勢敵人反覆拼搏,無日不戰,冒白刃,餐風雪,不畏犧牲,不怕流血,英勇奮戰4個多月,消滅馬家軍25000餘人。但是,在後期,我軍遭敵重兵襲擊、包圍,無根據地作戰,人員和裝備只有消耗而毫無補充,終於彈盡糧絕,人員傷亡慘重而失敗了。他們在紅軍戰史上寫下了歌可泣的篇章,不愧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的革命部隊。

七七一團衛生隊長易毅同志是當年西路軍失敗時的一位倖存者,當時他跟隨李先念等首長率領的千餘人隊伍,突出重圍,沿著祁連山穿過戈壁灘向西跋涉,經40天艱苦轉戰,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新疆。可是這支千餘人的隊伍,只剩下幾百人了,易毅同志是這裡邊的一個,這次西進中他成了很好的解說員,向大家介紹當年自己的見聞。

武威、四十里鋪這一帶有許多彈痕槍眼,據說西路軍曾在這裡堅守陣地,奮戰3天,殺傷敵兩千餘人;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團也奮勇參戰,臨危不懼,血戰到底。在永昌城,紅軍曾用水澆城牆,把它凍成冰牆,殺退敵人的多次進攻,並擊落敵飛機一架。在山丹,紅軍多次擊潰進攻之敵。

我們部隊在行軍途中,常遇到一些西路軍失敗後流散的男女戰士,各級首長都親切地進行慰問,請他們講解當年英勇殺敵的情景,向他們介紹目前的大好形勢。當他們知道七七一團也是紅四方面軍的部隊時,感到特別親切,向親人們訴說西路軍失敗後自己的悲慘遭遇。團的領導和機關給他們留下銀洋、糧食、衣物等,鼓勵他們團結群眾,努力生產,建設新中國。

沿途的耳聞目睹,使部隊受到深刻的教育,要學習西路軍艱苦奮鬥、英勇頑強的優良作風,要為西路軍戰友們報仇,堅決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大西北。

空運迪化(烏魯木齊)市

部隊長途跋涉,10月初到達酒泉地區。北京剛舉行了開國大典,毛主席宣佈“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幹部戰士群情激奮,歡聲笑語,慶祝勝利。在這裡還傳來了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率部起義,歸向人民。這一個又一個喜訊鼓舞著部隊,要迅速西進,把五星紅旗插到祖國的西北邊疆。

在酒泉,我們第六軍奉命脫離第二兵團,轉隸第一兵團,進軍新疆。部隊全面展開了進軍新疆的思想教育和各項準備工作。這時內地正是金秋季節,此地卻已進入初冬,新疆是個什麼樣子?大家有許多疑慮。有的傳說新疆冷時解小便須用棍子打,不小心要凍掉耳朵;夏天沙地裡能烤熟雞蛋,牆上可以烙餅。有的聽了當地民謠:“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幹,往前戈壁灘,往後鬼門關”,怕回不了內地老家;也有的說,新疆漢人少,女人少,語言又不通,擔心找不到老婆,當一輩子光棍等等,不一而足。

團黨委根據上級的指示,在部隊中深入進行了形勢任務、民族政策和城市政策的教育,組織去新疆進行調查回來的先遣人員向部隊介紹情況,請易毅同志介紹自己在新疆的親身經歷,都很有說服力。同時,部隊發了防寒的被服。經過教育,大家知道新疆是個好地方,早就有我黨的工作基礎,有佔全國六分之一的土地,人民勤勞,土地肥沃,礦藏豐富,是我國的邊防重地,需要我們去建設去開發,從而掃除了疑慮,提高了責任感,滿懷信心地去完成進疆的光榮任務。戰士們說:戈壁灘雖冷我不怕,新疆雖遠我為家;一片忠心為人民,願將白骨葬崑崙。

新疆雖然和平解放了,但是隱藏在起義部隊中的反動分子和國民黨特務,陰謀策劃起義部隊叛變,一些匪徒仍四處騷擾,無惡不作,需要人民解放軍儘快進題。上級命今七七一團(四十九團)為第一批部隊空運新疆。於部戰上感到任務光榮,任務重大,說過去只是挨敵人的飛機打,這次要坐飛機開洋葷了,大家很高興,但也有人怕飛機掉下來或撞到山上。

部隊進行了乘坐飛機的常識教育,1949年11月6日起,部隊開始在酒泉分批空運,12日全團到達迪化市,擔負戰鬥隊、工作隊和生產隊的任務,開始了部隊征程的新起點,揭開了新疆歷史上新的篇章。

從蘭州到迪化——進軍新疆的回憶

七七一團(四十九團)初到迪化市,駐在建新營房(原盛世才的監獄),除擔任守備、警衛和巡邏值勤外,還要做群眾工作和進行春耕生產準備。當時正是滴水成冰的嚴冬季節,漫天飛雪,遍地堅冰,部隊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有的挨家挨戶掏糞,清理街上的垃圾,廣積肥料;有的踏著及膝的積雪,勘察土地。1950年初,團長張江霖、政委穩博彥帶領廣大幹部戰土拉片石,準備修水渠。軍師首長也常來參加拉片石的隊伍。從三甬碑到安寧渠三十多公里,大家拉著爬犁,排著長龍,穿過迪化市大街,踏著雪地行進,身上掛滿了冰凌,汗水浸溼的衣服凍成硬柳橋的“盔甲”,呼出的熱氣凝成白鬚和白眉。

實際行動是最好的宣傳,廣大群眾和起義官兵,把解放軍的行動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人們在街頭巷尾議論:“共產黨的官和兵一樣勞動,真是改朝換代了!”“這真是延安來的漢人,我們各族人民可信的朋友,亞克西!”“世道變了,新疆變了。”這有力地打破了敵對分子安圖把我軍餓出或趕出新疆的美夢。迪化市許多居民、學生,甚至一些太太、小姐也上街和部隊一起掃雪、清垃圾,有的還參加我們拉片石,軍民關係,社會風氣有了明顯的變化。

與此同時,部隊先後調出一些幹部到起義部隊工作,到地方上建黨、建政和建立群眾團體。建設新疆,開發新疆,從這裡開始了。

選自《鐵流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