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到迪化——进军新疆的回忆

进军新疆

李风友

解放战争中,七七一团编到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四旅(后改为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在彭总指挥下,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纵横驰骋在西北战场,参加了许多著名战役。解放兰州是他参加的最后一战。在兰州战役前,毛主席、朱总司令指示一野:兰州一经解放,你们必须乘胜追击河西走廊的残敌。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部队征尘未扫,在彭总的指挥下,我们第六军同第三军、第四军一起,挺进河西走廊,追歼国民党军残部。解放大西北。

穿越古代丝绸之路

七七一团9月3日离开兰州北渡黄河,踏上新的征途。部队每天走七八十里,经平城堡、松山城,翻过乌鞘岭,16日抵大靖。部队继续前进,20日进到武威(古凉州)地区。这里北临大沙漠,千里浩瀚,南依祁连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中间夹着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河西走廊。在这里,有稀疏的居民点,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古长城和兰新公路时而平行,时而交叉,这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从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织品都经过这里西运,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多通过此路;这也是我国内地连接新疆的纽带和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河西地区由于国民党政府、封建军阀的长期压榨、盘剥,当地生产落后、经济贫困,部队行进路上满目荒凉,人民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这凄修的情景,激起了干部、战土的阶级同情心,纷纷把自己仅有的替换衣服、鞋袜和干粮袋里的余粮,送给沿路的贫苦群众。这也进一步激起了部队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救人民的豪情。

从兰州到迪化——进军新疆的回忆

河西走廊地贫人稀,村庄零落,缺水缺粮,风沙迷漫,部队连续行军,走沙漠,越秃岭,涉小河,依靠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一切困难踩脚下。团领导和政治机关号召干部、党员帮助群众,老战土帮助新战士,帮思想、帮生活、帮行军,保证不掉队。各级干部千方百计使战士吃饱睡好,每到一处督促战士烧水洗脚。六连(在冀南根据地时被群众誉称为“铁帽二中队”)有个解放入伍的战土,行军中滑倒,把随身带的雷管压炸,负了几处轻伤,班长替他背着枪弹、背包、干粮袋,扶着他跟随部队前进。部队在大路上行进,有时连或排聚成方队,边走边讲各地的胜利消息,表扬好人好事,大家谈古论今,讲故事,说笑话,互相拉唱敬,歌声此起彼伏,指战员们斗志昂扬。九连被评为“千里行军巩固部队模范连”。

凭吊西路军浴血战场

部队沿河西走廊行进,看到许多往年的战斗遗迹。这是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五军、九军和三十军共21000余人,奉中央军委的命令,西渡黄河创建根据地,伺机打通国际路线的浴血战场。这些来自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和宁都暴动的英雄儿女,孤军深入,与优势敌人反复拼搏,无日不战,冒白刃,餐风雪,不畏牺牲,不怕流血,英勇奋战4个多月,消灭马家军25000余人。但是,在后期,我军遭敌重兵袭击、包围,无根据地作战,人员和装备只有消耗而毫无补充,终于弹尽粮绝,人员伤亡惨重而失败了。他们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歌可泣的篇章,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革命部队。

七七一团卫生队长易毅同志是当年西路军失败时的一位幸存者,当时他跟随李先念等首长率领的千余人队伍,突出重围,沿着祁连山穿过戈壁滩向西跋涉,经40天艰苦转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新疆。可是这支千余人的队伍,只剩下几百人了,易毅同志是这里边的一个,这次西进中他成了很好的解说员,向大家介绍当年自己的见闻。

武威、四十里铺这一带有许多弹痕枪眼,据说西路军曾在这里坚守阵地,奋战3天,杀伤敌两千余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也奋勇参战,临危不惧,血战到底。在永昌城,红军曾用水浇城墙,把它冻成冰墙,杀退敌人的多次进攻,并击落敌飞机一架。在山丹,红军多次击溃进攻之敌。

我们部队在行军途中,常遇到一些西路军失败后流散的男女战士,各级首长都亲切地进行慰问,请他们讲解当年英勇杀敌的情景,向他们介绍目前的大好形势。当他们知道七七一团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时,感到特别亲切,向亲人们诉说西路军失败后自己的悲惨遭遇。团的领导和机关给他们留下银洋、粮食、衣物等,鼓励他们团结群众,努力生产,建设新中国。

沿途的耳闻目睹,使部队受到深刻的教育,要学习西路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优良作风,要为西路军战友们报仇,坚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大西北。

空运迪化(乌鲁木齐)市

部队长途跋涉,10月初到达酒泉地区。北京刚举行了开国大典,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干部战士群情激奋,欢声笑语,庆祝胜利。在这里还传来了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率部起义,归向人民。这一个又一个喜讯鼓舞着部队,要迅速西进,把五星红旗插到祖国的西北边疆。

在酒泉,我们第六军奉命脱离第二兵团,转隶第一兵团,进军新疆。部队全面展开了进军新疆的思想教育和各项准备工作。这时内地正是金秋季节,此地却已进入初冬,新疆是个什么样子?大家有许多疑虑。有的传说新疆冷时解小便须用棍子打,不小心要冻掉耳朵;夏天沙地里能烤熟鸡蛋,墙上可以烙饼。有的听了当地民谣:“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戈壁滩,往后鬼门关”,怕回不了内地老家;也有的说,新疆汉人少,女人少,语言又不通,担心找不到老婆,当一辈子光棍等等,不一而足。

团党委根据上级的指示,在部队中深入进行了形势任务、民族政策和城市政策的教育,组织去新疆进行调查回来的先遣人员向部队介绍情况,请易毅同志介绍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都很有说服力。同时,部队发了防寒的被服。经过教育,大家知道新疆是个好地方,早就有我党的工作基础,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人民勤劳,土地肥沃,矿藏丰富,是我国的边防重地,需要我们去建设去开发,从而扫除了疑虑,提高了责任感,满怀信心地去完成进疆的光荣任务。战士们说:戈壁滩虽冷我不怕,新疆虽远我为家;一片忠心为人民,愿将白骨葬昆仑。

新疆虽然和平解放了,但是隐藏在起义部队中的反动分子和国民党特务,阴谋策划起义部队叛变,一些匪徒仍四处骚扰,无恶不作,需要人民解放军尽快进题。上级命今七七一团(四十九团)为第一批部队空运新疆。于部战上感到任务光荣,任务重大,说过去只是挨敌人的飞机打,这次要坐飞机开洋荤了,大家很高兴,但也有人怕飞机掉下来或撞到山上。

部队进行了乘坐飞机的常识教育,1949年11月6日起,部队开始在酒泉分批空运,12日全团到达迪化市,担负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任务,开始了部队征程的新起点,揭开了新疆历史上新的篇章。

从兰州到迪化——进军新疆的回忆

七七一团(四十九团)初到迪化市,驻在建新营房(原盛世才的监狱),除担任守备、警卫和巡逻值勤外,还要做群众工作和进行春耕生产准备。当时正是滴水成冰的严冬季节,漫天飞雪,遍地坚冰,部队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有的挨家挨户掏粪,清理街上的垃圾,广积肥料;有的踏着及膝的积雪,勘察土地。1950年初,团长张江霖、政委稳博彦带领广大干部战土拉片石,准备修水渠。军师首长也常来参加拉片石的队伍。从三甬碑到安宁渠三十多公里,大家拉着爬犁,排着长龙,穿过迪化市大街,踏着雪地行进,身上挂满了冰凌,汗水浸湿的衣服冻成硬柳桥的“盔甲”,呼出的热气凝成白须和白眉。

实际行动是最好的宣传,广大群众和起义官兵,把解放军的行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人们在街头巷尾议论:“共产党的官和兵一样劳动,真是改朝换代了!”“这真是延安来的汉人,我们各族人民可信的朋友,亚克西!”“世道变了,新疆变了。”这有力地打破了敌对分子安图把我军饿出或赶出新疆的美梦。迪化市许多居民、学生,甚至一些太太、小姐也上街和部队一起扫雪、清垃圾,有的还参加我们拉片石,军民关系,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变化。

与此同时,部队先后调出一些干部到起义部队工作,到地方上建党、建政和建立群众团体。建设新疆,开发新疆,从这里开始了。

选自《铁流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