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它吸收各地文化精髓融為一體,曾經能與京劇比肩。如今雖然很少有人瞭解評劇,但不可否認它的文化傳統價值。

與其他戲曲相比,評劇最大的特色便是以唱功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生活氣息十足,有親切的民間味道。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在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的忠實觀眾。

評劇名稱的由來,也頗有背景。它本是河北地方戲種,被稱為“唐山落子”,當它走出山村後,又被稱為“平劇”。

至於後來為何改成“評劇”?這其中還有一段典故!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珍珠衫》劇照

評劇由來和產生背景

評劇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另一種說法是平劇與當時京劇同名,兩個班主都不願與他人共享此名,故兩家紛爭不斷。所謂二虎相爭,必有一敗。無論哪方落敗,都會對傳統戲曲文化,造成不可磨滅的打擊。

故當時在報界工作的李大釗出面調解,當機立斷,說不如將平劇改為評劇。他認為京劇歷史悠久,叫“平劇”可以代表北平。而“評劇”初出茅廬,主要市場在民間,加上偏旁,更能體現出它以說唱為長,生活氣息十足的特點。

經過他的調解,兩家才結束紛爭,“評劇”也就此而來。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珍珠衫》劇照

評劇產生於清末民初,此段時間清政府腐敗無能,自鴉片戰爭後,接連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這樣動亂的年代,百姓無心取樂,可評劇卻能在這樣的時代興起。

它的產生源於洋務運動,清政府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自救行動,這場自救行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推動了經濟發展。

光緒二年,李鴻章上書在唐山一代開採煤礦,為了用煤礦富國,他們又修建了一條唐胥鐵路,這便給評劇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

這段時間,唐山開始興起戲院,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大世界”、“天鵝大戲院”、“永盛茶園”等等。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珍珠衫》劇照

評劇形成的過程

(1)冀東秧歌戲

很多人都覺得評劇起源於對口蓮花落,其實不然,它的源頭可追溯到冀東秧歌戲。清政府的自救運動失敗後,覆巢之下無完卵,唐山一帶的經濟也受到了打擊。

在戰爭的衝擊下,唐山出現了嚴重的貧富差距,瀕臨破產的工人、農民只能學習秧歌戲,藉此來謀生。秧歌戲也被稱為蹦蹦戲,曾是乞丐用來乞討時吸引人的手法。

後來秧歌便有了嗩吶等樂器的伴奏,其聲音以高亮見長,繼而從事此業的人逐漸增多,又有了“蓮花落”這個稱號。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借女巧配》劇照

(2)對口蓮花落

相較於秧歌戲,對口蓮花落已經稍有體系,蓮花落一般有“單板”和“對口”之分。顧名思義,“單板”便是打板自唱,它曲調簡單,一般沒有劇情故事,所以不把它看作評劇的起源。

“對口”便是兩個人演唱,它富有二人傳色彩,多由丑旦二人共同表演。相較於單板,它且歌且舞,表演色彩強烈,如今的相聲,也頗有幾分對口的味道。

在表演方面,它與唐山民歌相融合,將號子、叫賣調、山歌、秧歌、小調融會貫通,其中小調給了對口很多啟發。小調不單單是彈唱,還有了豐富的劇情。

在劇本方面,無論是少女愛情,還是改革戰爭,它都應有盡有。此段時期也湧現出一批批人才,其中成兆才等人將京劇等傳統戲曲的唱法,融入到蓮花落中,又模仿了河北梆子戲的編制,所以蓮花落又被稱為“平腔梆子戲”。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回杯記》劇照

(3)折出小戲

折出便是在對口蓮花落的基礎上進行拆分,在唱詞方面,它將對口的唱詞一分為二,又加上曲折的故事情節,演唱人員也不再是丑旦二人,而是增加了老生、老旦、青衣等角色。

從唱腔方面看,它更加精細化,曲體更偏板腔氏,音調更注重尾音。這一改革,極大的擴大了評劇的生存空間。

(4)唐山落子

評劇發展雖然迅速,但始終受政治因素的壓迫。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為緬懷先帝,清政府下令白天禁止娛樂活動,評劇也因此開始停息。

俗話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為了讓拆出小戲不就此沒落,成兆才等人再次進行改革,將他們拆出小戲進一步擴大,讓故事情節更加飽滿。

隨後又將皮影大鼓等藝術形式,融入其中,他們知曉自己的短板是太過業餘化,所以他們多次聘請專業演員對他們指導,在不斷改革下,他們成立了慶春班。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珍珠衫》劇照

(5)評劇

在隨著不斷的改革下,這個演唱形式由鄉村裡的秧歌戲,逐漸走向都市,形成了盛極一時的評劇。評劇雖然擺脫了唐山民歌的稚氣,但其中腔調也受唐山民歌的影響。比如它腔調中多有下行小六度話音,這些小特色,讓它能有自己的風格,不至於泯於眾人。

它汲取新鮮土壤不斷髮展,又可被分為韓派、花派、筱派三大聲腔藝術。其中較為出名的便是《潘金蓮》、《人面桃花》、《孔雀東南飛》、《杜十娘》等等作品。由這些名稱不難看出,評劇劇本大多能與歷史故事相結合,俗話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評劇採用歷史故事,便有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金鴿子班”與“復盛戲社”湧入北京後,評劇開始逐漸在政治中心立足。在崑曲、京劇、豫劇充斥在貴族之間的時代,評劇能在這裡立足,足以見它的魅力,成熟時期的評劇,足以和京劇分庭抗禮。

建國後,當政者提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口號,政策的扶持,讓評劇規模進一步擴大。評劇在發展的同時,還做出了相應改革,其中它廢除了徒弟制和養女制。

自此,評劇已經不再單單是養家餬口的工具,它儼然成了一種精彩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

評劇是中國五大戲曲之一,曾與京劇比肩,卻也遭到過詆譭

評劇《珍珠衫》劇照

總結

評劇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帆風順。評劇的發展,受歷史潮流推動,就如評劇中流砥柱之人成兆才、若不是清政府的自救運動,他不是在童年時接觸到蓮花落,若不是光緒二十一年的饑荒,他不會被賣入崔家班,若不是光緒帝駕崩,他也不會潛心改革評劇。所以說,他是時勢造就的英雄,評劇也一樣,它是歷史造就的戲種。

它創立之初也曾被人詆譭,清代張燾在《津門雜記·唱落子》評價稱:“北方之唱蓮花落者,謂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戲也。係妙齡女子登場度曲。雖於妓女外別樹一幟,然名異實同……”

他將評劇與妓女相提並論,無疑是對評劇最大的詆譭。但縱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沒有放棄對它的熱愛。

當然也有對評劇正面的記載,《灤縣誌》中說“戲劇之設,所以供人民娛樂,演述往事,籍寓勸懲,乃昇平時代之點綴。為研究社會教育者,所不當忽視也。”這便肯定了評劇評古論今的價值。

眾口難調,評劇難以被所有人喜歡。但就今天而言,它便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更是我們傳統的文化藝術財產。

參考資料:《中國戲劇》《新編大戲考》《灤縣誌》《評劇的發展概述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