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塱頭古村,莫負夏至花都

塱(lǎng)頭古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有800多年曆史,古建築保留完整,祠堂、書室、古廟、古巷、古炮樓和居民住宅古屋群,多達388座,是一個規模很宏大的古村。

斑駁塱頭古村,莫負夏至花都

塱頭古村


  塱頭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澤,而村就立於湖邊的小崗上,故名塱頭。分塱東、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東社和塱中社相連,與塱西社以一條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塱東、塱中社左右闊約210米,塱西社左右闊約170米。村民多姓黃,黃姓於南宋末年(約公元1140年)從南雄縣珠璣巷南遷至廣州北郊(今白雲區)神山鎮,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遷至此立村。

斑駁塱頭古村,莫負夏至花都

塱頭古巷


  村中古建築群氣勢宏偉,是花都區西隅突出的古村落。塱頭村的建築坐北朝南,佈局比較規整,村面建築保存較好,排列整齊,規模宏大,建築佔地6萬多平方米。現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磚建築有近200座,其中祠堂、書室、書院共有近30座,炮樓、門樓共3座,其餘多為民宅。

  今民宅大多仍有人居住。村面建築以宗祠及書室為主,大多數建於清代,部分建於明代,一般為三間三進或三間兩進,人字或鑊耳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或龍船脊,石雕、磚雕、木雕及灰塑工藝較好。

斑駁塱頭古村,莫負夏至花都

塱頭祠堂


  村中祠堂主要有黃氏祖祠、漁隱公祠等,大多建於清朝嘉慶、道光、咸豐和同治年間,最早的建於明朝。祠堂中還有許多造型逼真、線條優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及灰塑,祠內牆上繪有以古代生活內容為主題的壁畫。塱頭村的村民們現在已經遷往新村,這些祠堂多被當作柴房,高高的功名臺上曬著蘿蔔乾,只有逢年過節,這些古建築才會重新煥發出活力。 

  祠堂當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友蘭公祠,因祠中建有一座十分罕見的接旨亭。在友蘭公祠的門匾上方,有一幅壁畫,畫中有四棵白菜。別小看了這四棵白菜,其中的立意卻非常深刻:先祖們認為即使粗茶淡飯也要供孩子讀書。果然,這家人“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為此皇帝恩賜兩道楹聯,帶動全村好學成風。

斑駁塱頭古村,莫負夏至花都

塱頭古村·“昇平人瑞”牌坊


  貞節牌坊:這座人瑞牌坊高約3米,花崗石結構,正面門額陰刻有“昇平人瑞”四個字,意為“太平盛世人壽極高”,橫額上款刻字“乾隆壬子年(1792)季冬吉日”,下款刻“一百零三歲黃卓篪建坊”,石額頂上還有陰刻“聖旨”,背面陽刻“百歲流芳”四字。據村民介紹,這座牌坊是為塱頭村十一世祖(塱頭第五代)黃宗善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她的丈夫在30歲時身亡,當時崔氏夫人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紀念。

  塱頭古村以古建築品種多、保存建築規模大以及文化內涵豐富而著稱,是迄今為止,廣東保存規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頭古村成為廣東省首批認定的27個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斑駁塱頭古村,莫負夏至花都

塱頭嶺南風

交通

  自駕:

  走廣清高速,在新華出口出,這個出口有前後2個,不要走第一個,要往前幾百米走往“炭步,赤泥”方向的出口。

  公交:

  花都長途汽車站坐花都5路或花都5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