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不一定非要合群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烏合之眾》節選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裡說道: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實際上,這樣的歸屬感只不過是緣於內心空洞,缺乏自信而已。

莊子說:世間萬物,皆為相對。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群體,也沒有完全的個體,人或許為了生存而離不開群體,卻不一定非要融入群體。

如果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又何必依附於群體呢?為人處世,講究的是自然而然,而不應該是為了迎合他人,刻意表現得合群的樣子。


所以,年輕人,你不一定非要合群。

年輕人,你不一定非要合群


No.1 真正高智商的人,根本不需要“合群”

很多人認為通過人際交往是獲得幸福感的直接渠道,其實不然。過於依賴於人際交往的人,大多是對自己的思想沒有把握的,所以才會需要廣泛地徵求意見。可在聽取了他人的“建議”之後,反而會適得其反,原本自己十分篤定的事情,經過他人的意見,倒讓自己變得左右為難,更加迷茫。

其實,這樣所謂的“合群”,不過是搖擺思維在作祟。

小胡本來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相比很多同齡人都穩定。可是日復一日之後,機械般的工作讓他感覺厭煩,於是就尋思著自己創業。就在他準備創業的時候,詢問了幾個算是比較鐵的哥們,大部分人建議別辭職,另一小部分鼓勵他跟隨自己的內心走。猶豫之下,小胡錯過了最佳的創業機會,悔不當初。

真正高智商的人,根本不需要“合群”。或許這樣的人,在他人看來屬於另類,可本人卻孤芳自賞,根本不屑於融入那烏合之眾。


你裝作很合群的樣子,真的很醜。


年輕人,你不一定非要合群


No.2 永遠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

很多人在大學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本想著看一本自己想看的書,卻因為室友的召喚一起打遊戲;本想著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卻因為迎合好友而加了不少社團。網上有句流行的話,“寢室是墮落的開始,合群是淘汰的起點”,有時候,為了所謂的合群,往往會做一些違心的事情,來迎合別人。

很多人工作後,本來是想闖出一片天,但為了融入同事的圈子,有共同話題,淪陷於“開黑”、“麻將”、“KTV”,將自己的夢想拋諸腦後。時間長了,慢慢地適應了舒逸的生活,再沒有了動力。當領導要提拔骨幹時,才發現自己還在原地踏步,根本沒有實力去競爭。

所以,沒有必要為了所謂的合群刻意放慢自己的腳步,而是應該在自己的頻率上,找到和自己同樣頻率的人,一起同行。你不能改變別人,但也不要丟了自己。人生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為了迎合、將就,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否則,那就是對你自己的不負責任。


第一次妥協,就是為你埋下墮落的開頭。


年輕人,你不一定非要合群


No.3 真正的合群,不是從眾

心理學研究中,有個很有意思的論點,叫做群體意志:也就是每個群體也會有自己的思想,這些思想反過來會影響到群體中的個人。當個人凝聚成群體,群體反推著個人時,兩者在時間軸上是相互促進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在社交時為了“面子”,都做成了“融入群體”的無效社交。

與朋友合群,敞開心扉去暢談,也不會因為無交流而疏遠。與自己合群,嘗試與自己的內心獨處,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另一個自己。與世界合群,接納大自然的聲音,將心靈融入自然,感受無我。

所以,年輕人,你必須要明白,人生真正的目標不是“合群”,而是活出自、幸福的感覺。有太多的人即便認為自己和他人合群,卻依然疲於應付而隨波逐流。不停地讓自己合群,不停地區融入他人,最後讓自己的內心缺少了安定和自在。


你就是你,浩渺山河,你是獨一無二。


年輕人,你不一定非要合群


英雄,享受孤獨,於孤獨中傲立而生;

讓我們擁有更健康的體魄去完成想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