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閱讀秋葉大叔新書《高效學習7堂課》時,我再次深刻理解了李笑來老師公眾號“學習學習再學習”的用意。

最早知道“學習學習再學習”,源自周恩來總理,是一份關於終身學習的認知;這時的三個“學習”均為動詞,喻意要堅持終身學習,努力成長為一名“智者”。

而李笑來的“學習學習再學習”裡,前後兩個“學習”是動詞,中間的“學習”卻是名詞,喻意“學會學習再去學習”。這是把“學習”作為一個認知領域,先擁有學習能力,再去學習其他領域。

這也很好理解,擁有了學習能力再去學習,無疑是事半功倍的。只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卻另說。比如我,即便認同這個道理,書架上也有幾本關於學習的書籍,卻並不著急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這裡或許有曾為“學霸”的自滿,更多的其實是不知“學習”為何物。

敲出這幾句話,最訝異的是我自己。作為應試教育的產物、作為同學眼中的“學霸”,我怎麼就不知“學習”為何物了呢?還能有這種疑問?

是的,這就是我閱讀後的認知升級。什麼是學習?要學習什麼?怎麼學習最有效?怎樣學習收益最大?

《高效學習7堂課》裡,秋葉大叔將學習力拆解為定位力、框架力、精進力、聯機力、覆盤力、輸出力、遷移力這七大方面。我則按學習的順序,將之拆解為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後,來談談“學習”這回事,也說說怎麼才能做到高效學習。


一、學習之前:最重要的是明確學習目標與方向

知識付費時代,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學習海報、宣傳文案,你是否與我一樣,頭腦一熱就下單屯書屯課了?之所以用“屯”字,因為很多課、很多書購入了,卻並不一定就去讀、去學。更有甚者,耗了時間、精力去跟進學習,各種閱讀打卡、學習打卡,貌似熱熱鬧鬧,等活動一過,也不過一地雞毛,並沒有留下什麼。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學習沒有目的性,缺乏目標,更缺乏學以致用的應用場景。

秋葉大叔說得好:“沒有方向,所有的風都是逆風!”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那麼該怎麼確認自己的學習目標呢?

1、分析現狀,想清楚要解決的問題,進而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的初心是什麼,源頭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明確分析、解讀自己的生存現狀,清晰明瞭自己為了什麼起心動念去學習,帶著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學習是有效,也是最重要的。

圍繞問題定義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如果一時半會難以定論,建議優先選擇離錢最近的方向。目標並非要一成不變,可以在後續學習的進程中逐步迭代,但一定要初步明確定義。學習無論是增長技能,還是帶動自己解決問題,如果無法在市場中變現,那就一文不值;所以離錢近的方向也是大概率的正確方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學習目標不能僅是一個遠方的模糊設想,更接地氣的做法是為自己設置遠、中、近期各級目標,

將最終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的里程碑目標,然後隨著學習進程去不斷地實現它。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2、搭建知識體系,針對性明確學習內容。

明確過學習目標,就知道了自己的精進領域;首要的就是先建立相關領域的知識體系。

書中提供了一種最簡單的搭建知識體系的方法:先讀一本領域內口碑不錯的書,再記下書的目錄,把它作為知識框架樹的原型;然後通過搜索,補充完善框架。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在漸漸清晰起來的知識框架樹裡,結合自己的能力現狀進行個人知識技能的評估:哪些內容已學習過,哪些未接觸,哪些需要優先學,哪些可以暫緩等。當心中漸漸地有了一張知識地圖,就會清楚明白學習的路徑,也能將需要實現的里程碑目標與具體的學習方向一一對應。

這就是全局視角下的學習。最重要的選擇是方向的選擇;也將學習從學生時代的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按需學習模式;這也讓“學得更少,卻學得更好”成為了現實。


二、學習之時:用專業方法刻意練習,變著花樣重複刺激。

明確了學習目標與內容,接下來就該全力以赴。但不同的方法論,會造就完全不同的精進效果。

1、用專業而非業餘的方法去學習。

《刻意練習》裡提到掌握一項技能,不僅需要好的方法、足夠的時間、合適的強度,更是需要有專業教練或高手的指導反饋。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只是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專業的反饋卻並不容易獲得。幸好知識付費時代,向高手學習並不難,可以通過各類線上課程、訓練營去對標高手、模仿高手。

這個時代“大神”眾多,人人都有可以自我標榜的標籤。但仔細觀察,多數人的技能其實並未達到“專業”水平,普遍在“精通”層次。

秋葉大叔在書中以技能學習時長劃分出一個學習的階梯模型如圖: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所以即便是精通人士,也能向新手、小白學習者提供一份專業的指導。而一旦小白進階成為精通者,就需要向上尋找更專業的指導反饋了。

2、在枯燥、平穩的學習高原期,象教練一樣嘗試變著花樣重複刺激。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如圖,能力提升的四個階段裡:首階段刷新認知,刺激而有趣;二階段迅速提高,深受鼓舞;四階段能力上昂,收穫滿滿;唯有第三階段步入高原區域,曲線平穩,不升不降,成為了能力提升最難跨越的關卡。

第三階段的“高原”反應,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論,很多人會直接放棄、打道回府,也就沒有了第四階段的收穫與成果。

這時候要學習運動教練的訓練方法。比如運動員需要練習舉重125千克,教練會在運動員適應100千克的舉重基礎上少量逐步地增加重量,當可以舉重125千克時,卻暫時不繼續增長,而通過各種練習、訓練手法讓運動員的身體肌肉、骨骼等都逐步地適應這一重量,然後才權衡繼續加重或者見好就收。

學習裡存在同樣的高原期,意識到這一點,即便一時沒有大進步,也不會讓學習者有太大焦慮,這也是一個積累量變的過程。需要探索類似的手法,通過改變學習路徑、方法,花樣重複來刺激“高原”上的前進。

最常見的做法是主題閱讀。圍繞一個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書間建立、建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每閱一本新書,相當於重構一份知識體系,就是一種明顯地用不同書籍、不同作者的認知去重複刷新、建構一份知識體系。

所以,我們常常在不同的書間遇見相似的觀點。下一次再有類似感知,就告訴自己:“我又複習了那一份觀點,離第四階段的質變更近了一步。”


三、學習之後:高質量輸出學習成果,構建模式嘗試跨界應用。

刻意練習直至突破高原期,有了一定的學習收穫後,學習並沒有結束,反而是一份進階的開始。

1、高質量輸出有效避免低水平的重複學習。

“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論高效學習

如圖是學習輸出的7種模式,難度層層遞進。而高效的學習者自然地追求更高難度的輸出。但也需要留意即便是最低層次的輸出,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輸出質量。比如“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筆記,就比將精彩章節拍照轉發朋友圈要更有學習效果。

另一方面,這份輸出也對應著個體能力,不見得要追求最高級別的輸出,層級間雖然有難度階梯,但並非一定要一級級逐層通關,可以選擇同時輸出不同的學習效果。

最重要的是高質量輸出既是對自己學習成果的一份閉環可視化展現,更是一份覆盤與進階,輸出的過程也是深化學習的過程。


2、構建學習者的模式識別能力,嘗試遷移跨界應用。

抓住有限的關鍵特徵信息,做出完整判斷的能力,被稱為“模式識別”能力。

回到學習的源頭,我們學習成長終歸是要解決面臨的問題。而在學習後若能有效識別問題的“關鍵特徵信息”,能依此進行問題的判斷,迅速解決問題,就達成了學習目標。而這種“模式識別”能力其實也就是我們在追尋問題答案過程中的“心智模型”。

一份底層的心智模型,常常能夠舉一反三,應用於不同的場景,進而提升學習成效,實現遷移與跨界。


從學前明確目標、搭建知識體系,到學習中的刻意練習、有技巧地重複刺激學習,再到覆盤高質量輸出,並實現遷移與跨界,這就是高效學習者的方法論。

網絡流傳:“聽過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只是聽過,並沒有有效且高效地學會、學懂。知識還是知識,你還是你,兩者並沒有相隔、內化,你所缺乏恰恰是這一份高效的學習力,不妨試試這學前、學中、學後的三招六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