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開源設渠道?也許你只是關注點錯了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頭條號簽約作者,知乎20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想要開源設渠道?也許你只是關注點錯了

01

我年幼的時候,家裡非常窮。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外地搬遷來的,爸媽結婚的時候沒有房,單位領導看他們可憐,借了他們一間職工宿舍當住所,於是我學齡前,我們一家人都寄住在那裡。當時諸如“把洗乾淨了的魚刺當做牙籤”“叔叔阿姨打包往我家送穿過的衣服”這樣的往事都歷歷在目。

後來我媽開始考證,在我三年級的時候她考上了註冊監理工程師;後來又考上了註冊造價師,她通過的那一年,全省才考上了28人;再後來又是一級建造師、註冊水利監理、水利造價。這些證書在當時含金量很高,在我們那個小地方,“有證”和“沒證”的差別是年薪翻一番。

我們家也因此“脫貧”,算是步入了小康的行列。至少不用再穿別人接濟的衣服了,供我學一些昂貴的興趣班也不再吃緊,大家族的親戚買房、孩子上學我父母都有支援,還買了一套房給爺爺奶奶住。

因為親歷了“知識改變命運”,於是在我父母的觀念中,一個人“致富”的成功軌跡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在一個行業成為頂尖,然後拿到這個領域的最高工資。

這個模式在他們的生存環境和人生經歷中是沒錯的。但是當你放眼更大世界的時候,就會認識到這些思維的侷限性。

我現在一年的收入已經超過了我爸媽這輩子的存款(之前說了,因為大家族對於我父母來說經濟負擔很重,所以基本沒存下多少錢),在我爸媽的認知裡,他們是沒辦法理解“一個年紀輕輕的小姑娘”能賺到這麼多錢的。

我媽甚至各種旁敲側擊地問我是不是從事一些“非法活動”才有了現在的收入,我向她解釋過多次,她依然將信將疑。而且她至今仍對我從國網辭職一事耿耿於懷,每每同親朋說起,言語之間都是惋惜:“這麼好的一份工作,說辭就辭了。真是孩子大了我也管不了了。”

因為在她的認知模型裡,“高收入”=“高工資”=“頂尖技能”,而我現在才畢業了3年,自然是沒辦法做到頂尖技能的,那麼現在拿高工資,肯定是德不配位。

這也是大多數傳統中國工薪階層的父母,還有從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的普遍觀念。

想要開源設渠道?也許你只是關注點錯了

02

在這個認知模型中,收入只有一條渠道:就是工資。那麼,收入的天花板也就只有工資了。你去公司上班,公司給你付工資,本質是在用錢買你的時間和精力。當你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單位時間創造的財富就越來越多,工資就“上漲”了。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模型。

我現在一篇約稿的報價是10k起步,一些公司會找我來寫文案,買走版權,然後投放到一些大號上(因此我對於這些內容是沒有署名權的)。如果用傳統的認知模型來思考,自然是沒辦法理解“不過就是寫幾個字而已,為什麼能收費那麼高”的;但是如果你換個思維方式來想呢?

別人寫一篇約稿,報價1000塊,假設產品的客單價是699,1萬閱讀能轉化100單。而我的約稿報價10000,我寫的文案1萬閱讀能轉化400單。相當於同樣一次投放,給甲方增加了近21萬的利潤。相比於21萬的利潤,多收9000塊的稿費,很貴嗎?

這個思維模式,叫做“提高單位時間價值”。

但是這個收入同樣是有上限的,天花板就是我的時間和精力。寫這樣一篇“高轉化文案”,我從素材準備到成稿至少需要10小時,而且寫完以後整個人什麼也不想做了。

於是又有另一種思維模式,叫做“把一份時間賣給很多人”

比如說,一個100萬粉大V,他接一篇廣告的價格肯定是遠遠高於10萬粉大V價格的;而一個純粹的供稿者,他的收入可能是按照字數來計費的,例如每千字300元這樣。

不是因為100萬粉大V和10萬粉大V,他們“寫的字”比那個供稿者的“寫的字”值錢,而是,能讓100萬人看到和能讓10萬人看到這件事,很值錢

為什麼流量明星接推廣能收“天價”?因為他們粉絲多呀,“有那麼多人能看到”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值錢了。

但是“販賣名氣”這件事,其實還是有風險的。比如說,微信大號被封號,或者是明星傳出出軌、吸毒的新聞,那可能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一份時間收高單價也好,一份時間賣給很多人也好,歸根到底還是在“賣自己”。

想要開源設渠道?也許你只是關注點錯了

03

我從2017年開始學理財,那個時候主職工作剛剛轉正,從月入3k到了一下子收入翻兩番,扣完五險一金還有大幾千,興奮得不得了,感覺自己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那個時候我學到的理財思路就是“怎樣炒股賺錢”“怎樣買基金賺錢”,沉浸在1000塊錢本金帶來200收益的快樂中難以自拔。當時的我,以為這就是“錢生錢”,以為自己發現了《富爸爸》一書中的掘金秘籍。

那時候的我,是沒辦法理解“投資房地產”、“槓桿”和“股權投資”這些事的。

這是賽美老師教給我的第三種思維模型——以小博大,以錢生錢。

我現在相比於自己三年前,由於收入的增長,看到的世界已經和原來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以前我報500塊的網課心都要顫一顫,理財也關注的是5000塊的基金是不是有了200的收益,朋友之間聊天都是在講生活如何不易。

我現在,2019上半年去上各種課就已經花了十幾萬學費,在賽美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槓桿實現資產放大了,可以進行一些小項目的股權投資,買股票也變得很“佛”了,更關注大趨勢而不是眼前的漲跌,甚至幾個月才會看一次盤。朋友之間聊天,大家都在講經濟形勢、人口結構、大公司的組織變動,講人生3年5年10年規劃。

如果是站在三年前的視角,可能會覺得諸如“經濟形勢、人生規劃”這些內容虛空且裝X。

但是站在今天來看,卻是真真切切的現實。

這個就是站位不同,帶來的格局和眼界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