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絕技,吳氏石華正骨,古法傳承與中西結合創新

“學歷,即學習的歷程,不能單指學校及書本知識;中醫注重臨床實踐,中醫的‘實驗室’是建立在活體的人和大自然,中醫亦有完整慎密的理論體系,是目前科學技術未能完全印證的科學。


“正骨”,是將體內紊亂的物件調整、理齊、歸位。中醫正骨的特點非常注重“醫患結合”,強調醫生首先要正德、正心,患者要信任並予配合,臨床上有症狀方予以干預。”

——吳石華

正骨又稱整骨,是醫者不用任何器械,徒手對人體的脊柱、四肢軟組織、骨關節進行與針對的調整、校正的治療方法。

涵蓋骨折、四肢關節脫臼及脊柱疾病的治療,範圍叫較廣。應用中遵循“一旦臨症,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做到輕、穩、準、巧,要求術者在手法操作過程中做到精神集中,操作謹慎,配合默契,定點準確,用力恰當,果敢敏捷,靈活機動,爭取不增加患者痛苦,一次性無創傷正確復位。


整體調理,導引鍛鍊,獨具特色的正骨絕技

“吳氏石華正骨”由吳石華創立,祖上世代為醫,自幼受家傳中醫薰陶學習家傳正骨、武術及四川道家丹道功法、深得中醫正骨診病治病精髓;70年代考入南京鐵道醫學院醫療系,系統學習西醫理論。

80年代得全國著名骨科專家韓祖斌、李承球教授親傳、並有緣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大法師及九華山袛園寺首座禪宗曹洞宗第四十七代傳人、著名禪師明心法師等高僧學習佛教“禪修”“禪定功”及部分密法,融中、西醫,佛、道、儒為一體,博採眾長,臨床實踐50餘年,愈者眾多,並創立“吳氏石華正骨”,將中國的正骨絕技推向一個新境界。

“吳氏石華正骨”以中醫基礎理論和現代醫學知識為指導,對疾病和損傷進行辨證論治,是一種集正骨、調經整體調整的矯正和調理方法。

除運用手法外,還採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調理,如推拿、調筋、針刺、牽引、針刀、艾灸、刺血、拔罐、中藥外敷及內服等。

另外還伴有導引和功能鍛鍊,助力康復訓練及預防。

遵循依症診斷,隨症定位,辨證施術,內外兼治,筋骨並重,整體調整,四維平衡,椎弓發力,瞬間牽引,寸間復位,防治協調,醫患結合。

力求做到:明其理,知其因,精其術,彰其義,治其要,證其效,解其憂,重其教。


吳氏石華正骨技術特色:

精診(依症檢查,精確診斷)

松肌(推拿按摩,放鬆肌肉)

正骨(極限牽引,寸間復位,整體調理)

理筋(調理經筋)

康復訓練。


吳老對頸椎病的研究成績斐然,其創編的“頸椎病防治法”曾多次受邀赴日本、印尼等國講學

1993年以來為中央有關領導做頸椎治療與養生保健;作為特邀隊醫曾參加第6-13屆全國運動會及奧運會集訓,給眾多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療傷及醫療保健,被譽為“世界冠軍的保護神”。


繼承和發揚,中西結合,創新正骨療法

為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吳石華融貫自己中西五十餘年的臨床正骨實踐經驗,將經驗、心得歸納總結成《吳氏石華正骨》一書。

書中介紹了一些民間瀕臨失傳、行之有效的古老的邊緣療法

,諸如“經筋療法”“八把半鎖療法”“北派宮庭肘法”“鎖釦療法”等。

以及結合現代醫學發展的一些新技術、新療法,諸如“拉筋療法”(包括“自我拉筋術”“被動拉術”)、“肌筋膜推拿療法”“肌筋膜鬆弛療法”“肌筋膜松筋棒平衡輪衝擊療法”等。

由於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特別是久坐、缺少運動,軀體受力除了橫向更多的是縱向移位,吳石華髮現除了“骨錯縫,筋出槽”外,提出還伴有“筋肉攣縮, 關節拘緊”變化的精闢見解。

單純使用傳統手法難以取得滿意療效,故必須改良手法, 與時俱進,隨機應變,去陳出新。

吳石華融合中西理論,在診斷上將中醫四診與物理影像定位相結合,創新性把中醫調整平衡理論用於骨傷科的診治,根據“脊柱四維平衡”及“筋骨平衡”原理,釆用臥、坐、立、動不同體位在瞬間牽引下的寸間復位複式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對傳統中醫正骨、傳統武術的脊柱“椎弓發力”機理作了初步探索,並在預防功法中針對脊柱系統的疾病,編輯了靜力、懸吊、後伸、牽拉的“八字懸吊功”,和著重脊柱動態訓練的“四字調脊功”“蛇形瑜伽功”等針對性的獨特功法,進行康復訓練鞏固治療效果,以達到預防復發之目的。

當今中醫骨傷科學正處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貫徹“古為今用, 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的思想方針,為促進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前輩篳路襤褸,吾儕薪火相傳。觀今宜鑑古,無古豈有今,集洋為中用,交融方出新,海納百大川,互攜齊共進,承前為啟後,萬世開太平。”是吳老的希冀


特別推薦

【椎弓應力】手法

“吳氏石華正骨”流派屬於武醫,即很多治療方法與武術有關,如正骨發勁並非完全靠上臂的力量,而是動用脊柱,力由脊發,用的就是“腰脊之力”、“椎弓應力”。

脊柱跟古代用的弓的構造非常相似,且同樣具備彈性,關鍵是如何運用好這張弓。

一生一絕技,吳氏石華正骨,古法傳承與中西結合創新

在太極拳裡有“一身備五弓”之說,身體兩隻手臂和兩條腿是四張弓,身體的脊椎是一條中心最大的中心弓,亦稱作“腰脊之力”、“椎弓應力”。

壓肩--頂胯--彎腰(脊柱壓彎,就如同我們挑重擔時,起不來的感覺),

發力自腳--下肢--脊柱--上肢,瞬間牽引,寸間發力,一氣呵成,無痛復位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古人常言:三分治七分養。

筋骨養護:骨正筋柔,氣血暢流


特別推薦

【八字懸吊功】功法

解剖上,骨盆尤如船,脊柱尤如船的桅杆,在腰椎前後左右各有四組肌肉類似四根繩子拉緊的彈簧,以脊柱為中心,圍繞著軸心產生伸縮、前屈、後仰、左右側彎和軸向旋轉八大的運動功能。

因現代人多久坐少運動的習慣,造成背部肌肉的勞損及腹部肌肉的攣縮,使平衡失調。

八字懸吊功通過懸吊、靜力、後伸、牽拉八個動作的訓練,能使攣縮的腹部肌群得到牽拉,同時解除、改善腰背部肌群的疲勞,從而糾正脊柱的失衡、緩解臨床症狀。配合背伸肌的體能鍛鍊能有效的提高肌體抗疲勞作用。

由於八字懸吊功,上肢伸直,足尖撐地,加之後伸,重點將力放在腹部肌肉的牽拉上,克服了中老年人臂力不足的問題。

一生一絕技,吳氏石華正骨,古法傳承與中西結合創新

延伸閱讀:正骨歷史,傳統中醫的璀璨明珠

中國的傳統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正骨療法則是傳統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是一種頗具中醫特色的非藥物療法。

殷商時期人們對脊柱就已經有很多的認識。相傳黃帝時期,出現三位名醫,除了岐伯、雷公兩人外,還有俞跗,他醫道非常高明,除了外科手術外,尤其擅長手法整脊。

在周代,中醫分為四門: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和獸醫。瘍醫又分為:腫瘍、潰瘍、金瘍和折瘍,而骨傷科包含金瘍和折瘍。歷史上骨傷科有金瘍、接骨、正骨、傷科等不同稱謂。

在明清時代,中醫正骨推拿形成了上駟院、戳班、練家、醫家四大派別。

上駟院就是御馬圈,在養馬騎馬的過程中,多見脫臼之傷,故其善於做脫臼、傷筋之類的手法治療,在御醫傷科中始終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戳班指的是古代衙役中手持殺威棒的人,戳班以診治棒傷為最,擅長治療紅傷(刀傷)和骨折;練家是指武術練功,包括道教、佛教、武術雜技三個派別;醫家指的有中醫基礎進而學習正骨推拿的人。

這四個派別的手法各有所長,形成了紛繁複雜的正骨療法、中醫骨傷科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醫事業及骨傷科出現了空前發展,尤其是近20年國際“筋膜鏈”等學問問世,及我國傳統“經筋”學說的重啟研究,使得臨床療效得到長足發展。

正骨療法正是如此,在歷史長河中積累了長期以來勞動人民與疾病做鬥爭的寶貴理論和實踐經驗。特別是其整體的、辨證的、系統的、動態的人體生命觀,使其具備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臨床經驗。

吳氏石華正骨 線下長期課


更多推薦

一生一絕技,吳氏石華正骨,古法傳承與中西結合創新

【百草箱】


“欲為天心喚夢醒”,賴世倫老師受南懷瑾老師影響,尊師囑託於2005年回國,2006年創辦百草箱至今。秉承“辦教育就是要犧牲自己”的精神,投身傳統中醫、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事業中。


風雨十四載,也是百草箱的公益十四年,平臺所有的課程活動結餘均投入到了中醫藥文化傳承和推廣的相關公益慈善項目中。2020年成立百草箱專項公益基金,願攜更多有識之士,踐行大醫“普救眾生含靈之苦”的精神,以醫濟世。


一生一絕技,吳氏石華正骨,古法傳承與中西結合創新

一生一絕技,吳氏石華正骨,古法傳承與中西結合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