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被誤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在我國傳統建築、服飾花樣裡,蜜蜂與猴子在一起,象徵著“封侯”的美事;而蝙蝠和梅花鹿則意味著“福祿”雙全。不論是“福壽雙全”還是“五福臨門”的祈望中,蝙蝠一直被當做是吉祥、幸福的象徵。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清乾隆龍袍“祥雲蝙蝠”花案

然而,蝙蝠也是世界上最迷人、最不可理解的生物之一。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它還被認為是“不祥之鳥”“黑暗中的鬼魅”,似乎是邪惡和令人恐懼的象徵。其實,蝙蝠是翼手目動物的通稱,它們不但不是邪惡的,還是對人類及生態系統大有益的一分子。

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存大約1390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各種生態系統都有它的身影。今天,即使我們知道蝙蝠在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為人類提供寶貴的服務,但由於它大多隻在夜間活動,我們對它仍知之甚少,誤解也甚深。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是翼龍和老鼠的親戚?

作為唯一可以活躍在空中的哺乳動物,蝙蝠可謂相當獨特。可蝙蝠的祖先是什麼動物呢?

有人喜歡把蝙蝠和翼龍扯上關係,包括早期西方的一些博物學家,但翼龍在中生代末年全部滅絕了,沒有留下一個活的後代。到目前為止,古生物學家也從未在中生代發現過任何蝙蝠化石。

有研究稱,現代哺乳綱包括蝙蝠所在的翼手目,起源於距今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即使該論斷是對的,也只能說明蝙蝠祖先在恐龍時代就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家了,並不能證明它進化成蝙蝠。

也有人說,蝙蝠是老鼠進化來的,這也站不住腳。通過哺乳類系統演化圖,人們可以清楚看到,蝙蝠和老鼠是恐龍滅絕後分家的,它們是平行演化的關係,老鼠也變不成蝙蝠。雖然也有38顆左右的牙齒,可人家是翼手目,不是齧齒目,這也是一個長期的認知錯誤。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食指伊神蝠,體長14釐米,翼展37釐米

新生代早期氣候非常溫暖,隨著距今5600萬年前“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來臨,蝙蝠的演化迎來了新的機遇。當時飛行昆蟲特別繁盛,蝙蝠為了取食飛蟲,開始在樹與樹之間跳躍,為適應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飛行能力應運而生。但蝙蝠的直系祖先仍保持了最原始的面貌:體型小,夜間活動,樹棲,食蟲。

2003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綠河組距今5220萬年前早始新世地層中,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類特別重要的早期蝙蝠,它們是伊神蝠和爪蝠,它們都已表現出飛行的關鍵特徵,如前臂的橈骨和尺骨融合,第2至第5前趾伸展用以支撐皮膜覆蓋。

伊神蝠和爪蝠又都表現出一些祖徵,如尾巴較長、後肢較發達,適應在樹上攀援生活;今天的蝙蝠後腿是無力的,落了地只能像風颳起的破傘一樣爬行和翻滾。

此外,伊神蝠和爪蝠的翅膀較為短、窄,飛得沒有現代蝙蝠快,可能交替進行飛行和滑翔。這些發現,有力證明了蝙蝠的祖先為樹棲,蝙蝠的飛行源自從樹上降落。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演化出飛翔與超乎尋常的捕食能

佔哺乳動物總數1/4

英國近代博物學家約翰·亞瑟·湯姆森在《動物生活史》中寫道:“爬高後從高處飛下攫食的食蟲動物進化成蝙蝠時,自然之神一定是含笑的,因為它們的確是這樣起源的。”作為哺乳動物,它們把自己懸掛在趾上,包裹在翼間,確實是世間奇葩。但它們長滿深色的毛,而且每次只哺育1個幼子——最多兩個,又確乎是哺乳動物無疑。

為方便飛行,蝙蝠前肢進化成為翼。它的“肩膀”到拇指之間,有一層敏感的膜,連接細長的手指,並從小指延伸到足跟,再從足跟沿體側延伸到腋窩,這就是蝙蝠獨特的翼膜。它們張開雙臂和手指,伸展翅膀就能飛行。

由於蝙蝠的骨骼十分靈活,所以感覺它的手指直接從腕部長出來的一樣;但它的後肢一般都顯得羸弱無力,膝蓋向後彎曲,因而在地面行走的功能已十分退化。彷彿是要說“俺有鳥一樣的翅膀,就不用在危險而崎嶇不平的地面走路啦。”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它們用腳趾和拇指上的長爪攀附在物體粗糙表面,有的還進化出了吸盤,比如分佈於中南美洲的吸盤翼蝠。休憩時,蝙蝠哥就用腳倒掛在樹上、山洞壁上或是古舊建築的橫樑屋頂上,頭向下懸著,摺疊起雙翼。

要知道,生活在3200萬年前的始祖蝠,骨骼結構就幾乎與今天的小型食蟲蝙蝠一模一樣了,沒有太多的變化。在這一億多年裡,蝙蝠主要就學會了兩件事,一是飛,二是回聲定位。這是相當成功的兩項進化,大大加強了蝙蝠的覓食和避敵效率。

當然,也因為蝙蝠的翅膀比鳥類晚出現一億多年,較大飛行動物的生態位基本被鳥類佔滿了,這也限制了蝙蝠的發展,在三千多萬年的時間裡也沒有進化出其他新本領。

今天,1390種蝙蝠數目,佔哺乳動物總數的四分之一,為僅次於老鼠的哺乳綱第二大家族。但其進化的保守,正意味著早期進化的成功,無需做太多改變就能很好地適應環境。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擁有超強的飛翔本領和回聲定位系統

哺乳動物中,皮翼目下有一種鼯猴,貌似也能“飛行”,但其實還未達到蝙蝠幼兒園時期的水平。鼯猴有頸部延伸到尾部的翼膜,卻只能從高處往下短距離滑翔,並不能向蝙蝠或鳥類一下從低向高處飛行。

但蝙蝠不一樣,可以從平地飛向空中,其飛翔本領還很高強。在房屋中飛行時,它們能出奇靈敏地避開梁、柱和其他物件的阻擋。

甚至在空曠處,它們的飛行本領也與鳥類不相上下,迴旋靈巧,進退迅疾,翻筋斗是它們的看家本領,也因此能精準地捕獲飛蛾、蚊蟲以及飛行中的金龜子,而且這一切都來得悄無聲息。

早期的研究中,由於時代與技術的原因,人們無法搞懂視力超差的蝙蝠,為何能在夜間靈巧飛行並能捕捉獵物,但對其突出的圓耳和發達的聽覺已有揣測。

其實,蝙蝠一邊飛,一邊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但蝙蝠的耳朵不但能聽見,還能精準地接受迴路信號並以此定位自己的位置與飛行方向。

實驗證明,多數蝙蝠是利用從喉頭髮出的超聲脈衝來定位的,也有某些大型的食果蝠如棕果蝠,其回聲定位的能力比較特殊,利用咂舌的發聲作為聲音定位依據。回聲定位的本領對於蝙蝠的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從而使其能夠在夜間或較為昏暗的環境中,佔據鳥類無法利用的生態位。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多數蝙蝠叫聲頻率在20-60千赫之間。但一些飛行速度比較慢的蝙蝠卻可以對高頻率的聲波做出反應,高頻率的聲波也是它們生存的“武器”。

短耳三葉鼻蝠能發出特高頻率的叫聲,其頻率可達212千赫,是所有蝙蝠中最高的;而有些犬吻蝠科的蝙蝠,例如小斑點蝠回聲定位的頻率卻可以低到11千赫。運用特別高或特別低的頻率叫聲,顯著的好處就是這樣的聲波很難被獵物感知到,這樣它們就可以捕捉更多的昆蟲。

當然,蝙蝠三千多萬年前就演化出了回聲定位技能,但獵物們也沒閒著。像我們如今熟悉的菊頭蝠這樣的捕食者,一直和它的獵物玩著生物學上的“貓鼠遊戲”。

蝙蝠有回聲定位系統,而對作物普遍有害的一些蛾子則演化出了鼓膜來發現蝙蝠的叫聲;另一些蛾子則會自己發出聲音,來擾亂蝙蝠的聲吶系統。

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裡,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讓蝙蝠哥自豪的是,它這部活雷達的抗干擾能力還特別強,即使干擾噪聲比它發出的超聲波強兩倍,但它仍然能有效地工作,引導自己在黑夜中準確地為植物授粉和捕食害蟲。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蝙蝠是“吸血鬼”嗎?

其實世界真離不開它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甚至被汙名化為“吸血鬼”,但實際上,在1390種蝙蝠中,只有3種食血,其中只有一種針對哺乳動物。

所有食血蝙蝠也僅限於拉丁美洲,其他地方是沒有的。而且需要指明的是,它們不吸血,而是像小貓一樣舔食血液,其唾液中含有抗凝劑阻止血液凝結,使其能順利地吃個飽。而這種東西現已被開發成藥物,用於預防人類中風。

蝙蝠物種中,絕大多數以昆蟲為食,其中包括危害極大的農業害蟲。其他則以果實、花朵、花蜜等為食,間接為植物進行授粉,以確保植物代代生長。

當人們想到花朵授粉時,通常只會想到蜜蜂和鳥類等,大多數人不知道蝙蝠在熱帶植物授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每年有67科約528種熱帶植物通過蝙蝠授粉,而其中300多種是水果植物。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取食花蜜的各種蝙蝠(圖源: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榴蓮強烈的氣味,被譽為“世界上最臭的水果”,但它是東南亞重要經濟作物。2019年11月21日的最新研究證實,大長舌果蝠、中央狐蝠和西里伯斯利齒狐蝠三種蝙蝠常年在為榴蓮花朵授粉。

罕見的鏟齒蝠僅分佈於秘魯,是秘魯幾種柱狀仙人掌的唯一蝙蝠傳粉者。東非大草原的猴麵包樹對於動物的生存至關重要,被稱為“非洲生命樹”,它幾乎完全依賴蝙蝠授粉。沒有蝙蝠,生命之樹可能會滅絕。

大多數訪花蝙蝠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沒有蝙蝠光顧,這些地方的生態系統可能會逐漸崩潰,因為植物也無法正常生長為動物提供食物和庇護。

蝙蝠的功勞不止於此。許多蝙蝠還是遷徙動物,它們與候鳥具有相似之處,可以飛行數千公里。蝙蝠食用植物果實同時,也將種子擴散至各地,這保證了區域物種的多樣性。

已有研究證實,它們傳播的種子比鳥類要多得多,許多蝙蝠傳播的還是先鋒植物種子,是最早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種子。

隨著這些先鋒植物的生長,營造出小環境,其他對環境要求較高的植物才能次第生長。龍舌蘭酒是非常受歡迎的酒類,它來自龍舌蘭植物,蝙蝠負責了大多數種子的傳播。無花果、腰果等也仰仗蝙蝠傳播種子。

因此,有科學家認真地指出,蝙蝠有助於維持森林生態平衡,並能為人們提供美味的榴蓮果實。更希望蘇拉威西島的居民認識到蝙蝠的重要性,避免獵食和破壞它們的棲息地。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嚴重警告!病毒傳播或是

生態環境受損最慘痛的代價之一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人在東南亞吃蝙蝠的行徑,被世人共同唾棄和怒斥。

也許早期人類迫於生存壓力,吃蝙蝠的惡習也已不是一天兩天。在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華萊士筆下,曾記錄過人們食用馬來大狐蝠的情景:“這種生物奇醜無比,確實美味佳餚,成為人們爭相獵捕的目標。每年伊始,它們成群結隊地覓食水果,白天聚集在海灣中的小島上,數以萬計地掛在樹上,尤其是枯樹上。”“烹飪時需要小心處理,因為皮毛有狐狸的惡臭,一般會添加大量香料和調味品,簡直算得上是上等的美味,吃起來有些像野兔肉的味道。”蝙蝠的惡臭與上等美味之間,如何實現轉換令人生疑,但3200萬年前蝙蝠演化出令其他物種不悅的樣貌、氣味,人還要去招惹它,實在令更多的人無語了。

能感知的是蝙蝠奇怪的樣貌、氣味,肉眼無法感知的是它還是數十種病毒的天然宿主,人們更應該敬而遠之,而不是殘害它們。

2020年4月10日,史密森學會全球衛生項目的研究人員,在緬甸的蝙蝠體內新發現6種冠狀病毒,這些病毒之前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過。他們對這些病毒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進行研究,以評估其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研究人員稱,這些新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和新型冠狀病毒不存在密切聯繫。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2005年,Daszak等人也在三種馬蹄蝠中發現了與SARS病毒非常相似的病毒DNA。然而,儘管這些病毒基因組的序列與SARS冠狀病毒的序列具有88%-92%的同一性,但它們在編碼所謂的刺突蛋白的區域中顯示出明顯的差異,這意味著蝙蝠病毒將無法感染人類細胞。

而且,由於發現一些棕櫚狸亞科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幾乎與人類SARS病毒相同,因此大多數研究人員相信SARS會從蝙蝠傳播到蚊子,由蚊子傳染給類似果子狸的中間宿主,然後才是人類。

2020年3月19日,Cell子刊《當代生物學》正式發表的雲南大學張志剛團隊關於馬來穿山甲可能是類新冠病毒潛在自然宿主的一項研究結果,似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

此前,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報道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相似性越96%,證明了中菊頭蝠是新冠病毒的潛在自然源頭。

同時,基於武漢當時的情形,學界有人猜測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但張志剛團隊的這項研究證明,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而是與中菊頭蝠一樣,是類新冠病毒可能潛在的自然宿主。也就是說,在最終答案揭曉前,不該由蝙蝠獨自揹負嫌疑。

其實,近代以來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有75%起源於動物,其中包括蝙蝠。隨著人口迅速擴張,原本在自然區域的物種,開始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與人類接觸不斷增加。

研究表明,超過60%的新出現的傳染病是人畜共患病。蝙蝠像大多數野生動物一樣,也在避免與人類接觸。人類應順應自然,盡一切可能保護自然壞境,而不是肆意掠奪無度“打碎魔瓶”,當然也包括不捕食蝙蝠這樣的野生動物,方可免遭大自然的懲罰。

雖然蝙蝠種類多達1390種,但與其他動物相比,從整個生物量來講蝙蝠數量並不算多,有些種類甚至是獨居的、瀕危的。隨著人類的手腳伸得越來越長,蝙蝠棲息地和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一百多年前華萊士所記述數萬只蝙蝠聚集的情形,在這顆星球上已經越來越罕見。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人類在生產活動中,用於消滅昆蟲的毒劑,以及木材保護藥劑等,也會讓蝙蝠直接或間接地被藥死;同時,許多錯誤的觀念還在驅使人類大批地捕殺它們。一些種類棲居的空心樹木被伐掉了,廢墟被拆除或者被重修得嚴絲無縫,使其無法生存。同其他動物一樣,許多蝙蝠也在自然界越來越少,令人掩卷長嘆。

已經是新時代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不能再用錯誤的觀念決定一個物種的命運,捕殺任何一個自然物種——包括蝙蝠,可能帶來最危險的生態報復。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創造一個蝙蝠與人類共存的世界,到那時,自然也會回饋給我們中國人古今以來祈望的“五福”,真實不虛。

參考文獻:

1.(英)約翰·亞瑟·湯姆森著、胡學亮譯《動物生活史》,新星出版社2016年6月第二版;

2.(英)亨利·舍倫著、彭小格譯《極簡動物圖志》,中國美術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

3.(美)雅尼娜·拜組什著、平曉鴿譯《動物的秘密語言》,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

4.《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動物志,http://kuaibao.qq.com/s/20200311A0UK2D00?refer=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國家地理中文網、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被误解的蝙蝠丨Science • 活物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