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一場新冠疫情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是一場終將消融的暴風雪,還是一個將引發連串危機的導火索,甚至是一場堪比戰爭的浩劫?

前重慶市市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在一次演講中透露,4月份以來,社會上包括美國各路的專家,對新冠瘟疫的損傷已經相當悲觀,認為它是個“頂得上一次世界大戰”的大炸彈。因為它不僅已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爆發,死亡已經超過25萬人,而且這個大炸彈不是炸了就結束了,而是造成“全球性的經濟停擺,上中下游產業鏈斷裂,各個國家之間經濟阻斷。因此,它對全球經濟的摧毀力度,甚至超過二戰。”而後果會比1930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十年大蕭條還嚴重。

同樣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我們以武漢封城、九州閉戶的巨大損失為代價,換來的國內抗疫成果,和對全球的支援,並沒有獲得理解和點贊,反而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嚴峻的外部形勢和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這緊要關頭,帶頭把疫情政治化,不斷升級對中國的指控,不斷炮製所謂“中國隱瞞論”、“中國責任論”、“中國賠償論”,由此引發的國際輿論危機,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

一場“尖銳對話”

外交部5月2日公開了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的全過程。在這檔名為《尖銳對話》的欄目中,對話果然相當“尖銳”,從英國主持人斯蒂芬·薩克提問中,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西方的種種“傲慢與偏見”。

對比一個月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美國記者喬納森·斯旺的採訪,可以發現,西方對中國的抹黑,內容還在不斷加碼。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核心就是兩點:

1、指責中國掩蓋“真相”,聲稱“如果中方能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之前早點下達禁令,就不會給世界造成這麼大的傷害。”把中國認識和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的過程 ,描畫成“刻意隱瞞疫情”的一場陰謀,聲稱中方“必須”為此道歉、負責、賠償。

2、指責中國“體制”問題。比如主持人引用英國議會下議院外委會主席的說法,把中國當做“前蘇聯式”的存在,稱之為“有害的體制”。而他們的預設就是,在這種體制下,就一定會“損害中國人民的健康和福祉,背叛了中國人民,也背叛了世界。”

主持人還咄咄逼人地表示,“特朗普稱對中國的立場並不滿意,說中國完全可以把疫情控制在源頭,他還說美國正在進行全面調查。美國副總統彭斯也列出一系列理由證明,中國沒有對世界說實話,應對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並造成大規模死亡和經濟損失負有責任,中國現在面臨巨大的問題。”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特朗普在疫情簡報發佈會上

對此,劉曉明大使當即闡明立場,回應說,“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這是一些西方國家的說法。”“現在我明白為什麼一些人要鼓吹進行所謂的獨立調查了,其實就是試圖羅織藉口來批評中國掩蓋真相。”

他針鋒相對地指出,“中國發現了疫情,在很多與中國毫無聯繫的地方也發現了疫情。不能因為中方暴發疫情就指責中國,要看到中國竭盡所能努力抗疫。中國是病毒受害者,中國不是病毒製造者,中國也不是病毒源頭。”

他繼續澄清事實說,“中國的抗疫時間表非常清晰,張繼先醫生首先於2019年12月27日上報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比李文亮醫生早三天向衛生部門報告,武漢市衛生部門隨即向中央政府報告。四天後,也就是李醫生髮出微信信息的後一天,中國政府與世衛組織及其他國家,共享了這一信息。完全不存在所謂掩蓋事實。”

劉大使認為,問題出在信息來源上,西方媒體的所有信息都來自《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卻不採納采納世衛組織的信息。其實,正是BBC的這位主持人,此前親自專訪了世衛組織新冠特使納巴羅博士,納巴羅博士當時就表示,“中國始終堅持公開、透明,第一時間與世衛組織分享信息。”,但這位主持人選擇故意“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這場訪談火花四濺,觀點對立如此鮮明,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西方媒體往往出於“收視率”的考量,習慣於用敏感和尖銳的問題,搞所謂“轟炸式”訪問,追求“戲劇”效果來吸引觀眾。但更重要的是,隨著美歐疫情愈發慘烈,防疫不力的特朗普和多國政客,都迫切地需要推卸責任,來轉移民眾的不滿,於是對中國“興師問罪”,成為他們慣用的政治“套路”。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空蕩蕩的美國街頭

一個長期偏見

而政客舉旗後,不少西方民眾和媒體也紛紛跟隨鼓譟,聽信謠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長久以來,中國相對西方來說一直是一個“異類”,不接受“西式民主的改造”,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因此,西方輿論場對中國抱有不少偏見,特別是拿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圍攻”中國的社會制度。

劉大使在訪談中還批評,西方政客將今天的中國比作前蘇聯,“這種思維明顯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甚至還停留在過去冷戰時期。”

在西方的語境中,“前蘇聯”就是所謂“極權主義”的代表;在民眾的認識中,“前蘇聯”的形象,如同英國作家奧威爾筆下、著名的政治寓言小說《1984》中所描繪的那樣,所有國民都在“老大哥”的監視下生活。“人性被強權徹底扼殺,自由被徹底剝奪,思想受到嚴酷鉗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極度貧困。”

給中國貼上“前蘇聯”的標籤,對於大多數並不瞭解中國的西方民眾而言,無疑是一種“惡意”的引導:中國式抗疫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被描繪為“邪惡的集權制度帶來的成功”,而美國等西方國家在抗疫中的表現,則被視為“自由主義的困境”。如此一來,他們的政府也就無需反省自己的抗疫無能了。

正是在這一話語邏輯下,特朗普政府已突破了“甩鍋”的邏輯,將所有的追責、索賠,包括推動“去中國化”的全球化等等,都通通變成“自由VS威權”兩大陣營的對壘。如此一來,所有針對中國的謠言、謊言,都穿上了“政治正確”下的外衣,儼然是充滿“正義”的“鬥爭”,在西方輿論場上呼風喚雨、興風作浪,並企圖淹沒醫學等專業人士的冷靜客觀的聲音。

一個美國“猜測”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新冠肺炎病毒來自武漢病毒研究所,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在4日的最新表態是:冠狀病毒一般在蝙蝠中傳播,目前約15000個完整的病毒基因序列都顯示,新冠肺炎病毒非人造。瑞安強調,就美國政府所稱病毒源頭,“我們尚未收到任何具體數據或證據”,因此世衛組織認為“這仍是猜測”。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新冠肺炎病毒非人造

瑞安說,早在今年1月底,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率團訪華時,就與中方討論過病毒溯源問題,希望通過了解病毒向人類的傳播途徑,制定有針對性的公共衛生政策,如是否調整人與自然的接觸、動物飼養乃至食品供應鏈等。基於此,世衛組織會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一道,為新冠病毒溯源提供幫助,但不能將這一問題視作“咄咄逼人的過失調查”,“那是政治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

儘管世衛組織不斷肯定中國的做法、駁斥美國的政治操弄,西方專業人士總體上對這次中國抗疫的評價,也比較客觀。但在社交媒體上,妖魔化中國的聲音不少。美國更把矛頭對準中國,並將病毒起源問題和追責聯繫起來,擺出一副“興師問罪”的架勢。

對此,曾擔任駐美國舊金山大使銜總領事的袁南生講了一個故事,1918年“西班牙流感”席捲全球,感染了5億多人,幾千萬人因此喪命,特朗普的爺爺也是因為這次流感而在1918年去世,年僅49歲。不少人一看“西班牙流感”這個名字,就以為起源地在西班牙,其實西班牙是替美國背了黑鍋。實際上,1918年3月,美國堪薩斯州軍營暴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感冒”,“零號病人”是一名美軍廚師。美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美軍開到哪裡,病毒就傳到哪裡。作為病毒起源的美國,可一分錢也沒有賠償。

袁南生表示,國際上從來沒有因病毒起源和蔓延被追責的先例。埃博拉病毒起源於非洲,沒有誰向非洲追責。國際上有人鼓譟“追責”,有的是為了甩鍋,有的是抹黑中國,有的是希望藉此撈取利益。

在這種國際輿論的逆流下,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輿論場“次生災害”?我們在國際關係的應對中,如何堅持有理有利有節?

一道團結抗疫

4月27日,《參考消息》刊登了外交“前輩”、現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的專訪,提到中美合作抗疫受到干擾時,她表示,“這幾年美方的強硬勢力一直在玩這樣的手法,利用有關中國的一手資訊在美國比較匱乏的情況,偷樑換柱地散佈被汙染的信息,刺激輿論和政客對中國進行無端攻擊,這轉而刺激中方輿論做出強烈反應。輿論戰的輪番升級,給了他們進一步打壓中國的抓手,把中國描繪成美國所有問題的替罪羊。”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傅瑩進一步分析指,現在美自己應對不利陷入困境,又試圖將責任推向中國,拿我們應對疫情初期的困難說事,毒化兩國關係氣氛。現在美國處於大選季節,非理性的言論很多,而“中國問題”也被裹挾在裡面。中美之間氣氛的毒化嚴重阻礙雙方合作,也打擊了全球信心。

她強調,我們需要與世界其他認同合作的國家一道,團結抗疫,不要被美方少數人的意圖帶偏了。需要把注意力放到解決實際問題上,多講有利於全球合作的話,多做有利於合作的事。

一場“誤判”戰爭

逆流之下,資深外交官袁南生提醒,要避免輿論戰升級,避免最壞的局面發生,尤其要防止對美誤判。“走向冷戰、中美脫鉤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仍有待觀察,不可掉以輕心”。他還舉了朝鮮戰爭的例子,來強調防止戰略誤判的重要性,“從當年朝鮮戰爭可以看出來,金日成誤判美國不會出兵,美國誤判中國不會出兵,中國誤判美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要打過鴨綠江。”由此爆發了一場因種種誤判導致的戰爭。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一場“戰狼”危機

實際上,從兩年前中美貿易摩擦日趨緊張開始,對於中美關係,儘管國家層面儘量表現剋制,但社會公眾受到老舊外交思維的影響,在美國的挑釁刺激下,表現出的“戰狼”傾向日益明顯。“中美必有一戰”之類的言論,不僅出現在微信、微博這樣的網絡空間,也出現在專業精英人士的中美關係評論裡。

疫情發展到現在,也有不少人對國內的抗疫成績津津樂道,對其他國家的疫情應對則指手畫腳,甚至預言這是中國崛起的“歷史機遇”。讓不少有識之士擔憂,這次疫情將助長國內的民族主義。如果對極端民族主義不加以防範,任其發展蔓延,國際社會很可能會因此而誤認為,中國也在追求“中國優先”。

面對輿論場的逆流,我們是否只能用“戰狼”姿態,回懟一切不同的聲音?簡單化、標籤化、情緒化地面對外界的挑戰,絕不是中國的智慧外交。

知名歷史學者施展的觀點很有建設性,他說,“如果覺得美國對中國始終抱有不信任,那就做出更多的努力,讓世界其他部分覺得中國是個可信任的國家。畢竟,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中國是否可信,不是美國說了算的。中國應做的這種努力,絕不僅僅是給出一些援助就夠的,真正的信任,基於能夠帶來穩定預期的規則。”

一首熱門歌曲

如何應對輿論場的逆流?此時,講好中國抗疫的故事,掌握我們應有的“話事權”也是關鍵。而擦亮“中國人”的名字,打造真正的“中國形象”,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最近快手上的一首熱曲《甘肅有個大夫叫霞霞》,收穫了上億的點擊量。富有中國風味的西北民謠,唱的是一名普通的援鄂醫生的故事,卻異常感人。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慢點•觀察】 西方炮製 “中國賠償論” “套路”怎麼破?

西北歌手張尕慫,自豪地唱起自己的姑姑“霞霞”,因為她與同事們肩負“醫者”的責任,來到武漢支援。雖然工作忙碌又危險,但是,堅強樂觀的“霞霞”說,“我們不是英雄,只是做著我們平日裡同樣的工作。”

全身套著防護服的她們,有時會在工作間隙跳跳舞,有時會在醫院走廊“搞搞怪”。儘管無法看清她們的模樣,卻能真切的感受到,她們在用勇敢與幽默,傳遞著中國人齊心協力共度時艱的精神力量。

一個“中國形象”

疫情發生後,很多網友都以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記錄下了戰疫一線的身影和感人的故事。這真實的充滿“煙火氣”的人間,傳遞著中國人巨大的正能量。國家雖然不同,感情是相通的、作為人的價值是相同的,我們的外交,該如何去傳遞這樣的“中國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