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渾詩篇吧!

1999年5月4日《人民政協報》刊登了題為《中國,向諾貝爾挺進》的文章,引起我心靈的巨大震撼,我立即把它介紹給我的學生,以期也引起他們心靈震撼。預備鈴響過,我立即走上講臺。我對學生們說:“現在本該是咱們雷打不動的課前二分鐘講演時間,但是我剛剛讀完一篇文章,它使我幾乎徹夜未眠。

同學們: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渾詩篇吧!

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教師,我覺得有責任把它介紹給你們,因為你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是中華民族未來騰飛的希望。”聽我如此鄭重地講演,同學們更是凝神屏氣地靜聽,“我要說,中華民族應該打破諾貝爾獎為零的記錄。1900年成立了‘諾貝爾獎基金會’,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獎。最初設有物理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文學獎與和平衛士獎共五項大獎,1968年又設立了經濟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物理、化學、經濟學獎項的評定工作,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負責生理(或醫學)獎項的評定工作,瑞典文學院負責文學獎的評定工作,而和平衛士獎的評定工作則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

同學們: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渾詩篇吧!

從1901年到1998年,共有四百五十餘位世界各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曾經發明瞭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文明古國,竟然至今與之無緣,這豈不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恥辱!”宋芳同學舉手提出疑問:“李政道、楊振寧是諾貝爾獎得主,他們不都是華人嗎?”我解釋說:“確實有6位華人先後獲得諾貝爾獎:李政道、楊振寧同在1957年獲獎,丁肇中於1976年獲獎,李遠哲於1986年獲獎,朱棣文於1997年獲獎,崔琦於1998年獲獎。但是這6人都是移居海外的華人,都屬於美國公民,不能記在中國的功勞簿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的科學家至今與這項世界性科技大獎無緣。同學們,就此事請你們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做為副班長,吳濤首先發言:“據我所知,日本獲得了5個諾貝爾獎,德國獲得了61個諾貝爾獎,英國獲得了66個諾貝爾獎,而美國竟然獲得了175個諾貝爾獎,美國是當今科技大國。縱觀歷史,中華民族曾是世界上最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成就的民族之一。

同學們: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渾詩篇吧!

在科學技術方面,中華民族曾長期為世界之首:從宋元到明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由中國人創造的約佔58%,1750年中國製造業產量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32.8%,直至1830年中國仍佔29.8%,仍為世界之首。今天,在我們這一代,中華民族應該重新煥發青春!”趙心宇同學說:“有資料介紹,一個國家,建國後一般不超過50年就會產生至少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前蘇聯1917年建國,1956年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獎,用了39年;捷克斯洛伐克用了41年,波蘭用了46年,巴基斯坦用了29年,印度用了30年……我國建國已經50年了,還未獲得一個諾貝爾獎。這不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又是什麼?”女同學徐文蘭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我看諾貝爾獎距中國已經不遠,我們現在加快了科學創新的步伐,其重要證明之一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力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中國科學院在國家科學創新體系中的定位是:努力攀登世界科學高峰,培養造就並向社會不斷輸送高級科技創新人才,不斷創造和輻射高新技術,並衍生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產業。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最後,我又講道:“徐文蘭同學之所以介紹得如此詳細,是因為她的叔叔已作為中國科學院從國外直接招聘的青年科學家進入中國科學院工作。至今,中國科學院共從國外直接招聘了200餘名學有所成的優秀青年科技骨幹,從國內其他單位招聘了100餘名青年科技帶頭人,目前在站博士後人員已接近1000名。再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徐文蘭同學的叔叔是我校1985年畢業生。為中華民族贏得第一個諾貝爾獎的可能就是在座的某一位。為了這一天的早日到來,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渾詩篇吧!”教室裡激盪著催人奮發向上的激流。

同學們:讓我們用辛勤的汗水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渾詩篇吧!

諾貝爾獎為世人所矚目,愛國主義教育為世界各國教育的主題之一,我在德育工作中有意識地把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利用從諾貝爾獎的衍生歷史到諾貝爾獎頒獎情況這些具體而詳實的材料,激發青年學生為我中華民族重展科技大國雄姿、為我中華民族實現諾貝爾獎零的突破而發奮學習。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堅實的,它與當今時代脈搏相吻合,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是新鮮的。堅實而又新鮮的德育,一定會有無窮的生命力。我們在德育工作實際中,一定要密切聯繫當今時代,努力使之富有時代感、新鮮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